張嘉雯 《記者之聲》編委會成員
【記聲2012年10月號】Infographics的出現,突破「怕文字」新世代的閱讀樽頸,讓資訊傳得快更遠。今期《記者之聲》訪問了以圖像取代新聞相的免費報章《am730》,和以視覺資訊圖表來解釋複雜概念的《陽光時務》和《主場新聞》,討論如何在編採過程及早引入創作人員,以及圖表和改圖在傳遞訊息上發揮的功能。
![]() |
am730副社長馮振超(左起)、創作總監郭銘恩及社長盧覺麟。 |
社長兼總編輯盧覺麟則表示,除了看外國雜誌,也會參考類似報紙年鑑的Best of Newspaper Design,但更重要的是,讓創作總監參與編採會,「從前是編輯落order要畫甚麼,讓你一個範圍內創作,但現在我們的合作模式更緊密。」該報創作總監郭銘恩亦同意,過往被視為「公仔佬」,現時地位較高,自由度亦較大,「從前過五關斬六將,現在很早就了解新聞事件,幾個人討論了構思就可以開動,和大報很不一樣。」
同一時間,網上媒體以另一方式運用圖像。去年創辦的《陽光時務》,利用視覺資訊圖表,表達沉悶數字或複雜政商關係,其執行主編張潔平認為,近年新媒體湧現,傳媒應善用不同方式,表達資訊,「例如文字就應該用來寫人物特寫或交代比較複雜的故事,數字就用圖表......消極想,infographics的出現是因為看文字的人減少,積極想,它卻是表達方式的解放。」
以「香港人為什麼不高興」、「香港政治譜系」和「香港報章政治光譜」等為題的資訊圖表,都是《陽光時務》的代表作和話題之作。負責收集和整理每次內容的編輯梁正燁說,這些題目倘若用文字表達,隨時可寫成數以萬字的論文,放上Facebook,受歡迎程度一定有限,改用圖像,反能一目了然,吸睛度隨即提升,「訊息直接出到嚟,又好睇。」
上述圖像確實於Facebook和微博上瘋傳,張潔平認同,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出現,造成電子雜誌流行之餘,也令infographics更有發展,一則報道可以「有圖看、有片睇」,方便節奏明快的香港人。
同樣是網上媒體的《主場新聞》,除製作圖表外,更會用改圖的方法帶出訊息。《主場新聞》藝術總監蔡芷筠解釋,資訊設計可令人更易了解重點,「傳統媒體不會主動改圖,但我們的定位不是新聞,就可以發放一些改圖以及有觀點的相片,帶出更多訊息。」
「不一定是傳統的bar chart、pie chart,可以用透視的方式去展示香港的土地何處去,簡而言之,就是用簡明的方法令讀者接收得到訊息,吸引本身不關心社會的人。」
from 記者之聲The Journalist (HKJA) http://hkthejournalist.blogspot.com/2012/10/c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