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9 November 2012

南方朔: 馬英九成了國際笨蛋!


上個星期,對台灣而言,最大的新聞乃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笨蛋,馬英九」(Ma the bumbler)為題,報道了台灣領導人馬英九治國無能已使得台灣經濟停滯倒退的故事。報道中明白指出,馬的民意支持度已低到只剩13%,「全台灣似乎都同意,馬先生是個沒用的笨蛋」(ineffectual bumbler)。該報道並在標題中明白指出,馬曾一度是個「萬人迷」(heart-throb),但今天已失去了他的光采;該報道在結論中並悲觀的指出,「馬的主要政策方向似乎並沒有改變的舻象」,因此,他的公信力仍然每天都在流失!

《經濟學人》的這則報道並不長,只有該刊一個直欄多一點的位置,排起來是連半頁也不到。但卻在該刊的網站中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該刊的那一期對法國的政治經濟現做了14頁的封面專題,但它引起的討論都沒有台灣那一則小報道多。可見那則報道所引起的震動相當巨大。這則報道刊出後,台灣已有網友表示﹕「馬英九的笨蛋稱號已獲得國際認證,已可算是台灣奇蹟」,也有人說「馬英九終於找到了他的歷史定位」,他已成了另類「台灣之光」。最近半年來,馬英九由於一意孤行,該為而不為,不該為卻偏要為,已使得台灣民怨鼎沸。他的民調支持度根據不同機構所做的調查,只剩13%15%之間,不支持度已升到了七八成,特別是在年輕人階層,更超過了八成。這已顯示出馬英九的統治已出現了嚴重的正當性危機,我們已不能排除有一天會出現要他下台的群眾運動。

「馬更正」促《經濟學人》更正

坦白說,《經濟學人》的那篇短文乃是報道而非評論,它只是把馬英九近年來所造成的民生凋蔽、經濟沉淪等現象做了綜合報道而已,但人們也知道《經濟學人》乃是個有權威地位的雜誌,被該刊點名說是 「笨蛋」、「無能」,別國的領導人多半會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視之。但馬英九則不然,他在當台北市長時即非常重視自己形象的完美,若記者做了對他的負面報道,他一定千方百計的要別人更正,因而他遂有了「馬更正」的外號。這次《經濟學人》做了這樣的報道,他當然更要更正。1117日(星期六),他即下令台灣的駐英代表處向《經濟學人》提出抗議並投書澄清。馬英九在該報道出現後也提出了一些數字來表示台灣的表現其實是不錯的。他也會要求駐英代表去函更正,至於該雜誌是否會刊登這樣的更正函,那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馬更正」這個外號已由台灣內部走向了國際!

對於近年來台灣的變化及馬英九的特性,其實我早已根據近代西方的理論,做過自認相當精準的分析﹕

(一)近代西方在1980年代後就已警覺到,隨覑民主的發展及媒體的發達,政治上已出現了一種投機型的政客,他們自己沒什麼信念,也不願冒覑風險對有爭論的問題做出決斷,他們永遠在一些言不及義的空泛概念上作秀,對具體問題則不斷在躲閃,他們靠覑做秀而累積政治資產,但這種「不領導的領導人」地位大到頂峰,他們以前的那套做法就到了黔驢技窮的時候。今天台灣差不多的評論家都承認,馬英九由高峰向下急跌,就是他那種做秀政治已到了極限,他做秀所耽誤的問題如台灣的經濟轉型等也開始迸發。今天台灣經濟在亞洲排名最末,台灣財政有崩潰的危機,這雖不是他所造成,但卻因他的拖延而表面化。

自戀型領導 通常卸責無情冷淡

(二)美國政治學家波耶特(Joseph H. Boyett)前兩年指出過,當代已出了一種「自戀型」的人物,他們對公共事務缺乏興趣,但對自己的形象卻超乎常理的注意,這也意謂了他愛自己甚於愛別人。他刻意塑造自己是好人的形象,刻意把自己的責任都推給別人。用哈佛企管領導學專家凱勒曼(Barbara Kellerman)的說法,這種形態的乃是「無情無義、冷淡的」(callous)的領導人。而非常不幸的,馬英九正是這種形態的領導人。他對責任缺乏了認知與熱情,凡事都不積極,又愛聽自己親信的小話,於是5年下來, 台灣的政治與經濟財政遂日益敗壞。過去台灣的人對他再怎麼失望,但在「他是個好人」的虛假認知下,都勉強忍受了下去,今年由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的貪污案以及接下來好多起的處長署長貪污案,馬政府的貪腐無能終告確定,形象資本乃是馬英九最大也最後的資本,當形象資本已不保,馬的聲望當然像掉進懸崖一樣,兵敗如山倒!

因此,半年多以來,馬的聲望快速下跌,台灣的政經財政也急劇惡化,這絕非別人對他有偏見,而是馬自己惡劣的統治所致。最近台灣的媒體已陸續公開了他那種講假話、扮好人的虛偽風格。當馬的能力及風格都受到人們的質疑,馬就已走向了權力的下坡路。有人說,無能及鄉愿比貪腐更嚴重,馬英九的統治危機從台灣島內鬧到了國際主要媒體上,對所有的馬迷,他們真該醒悟了!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