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 October 2012

[專欄]「經濟動物」出賣香港市容

經濟日報 2012年9月28日 

撰文:石傲枝
欄名:枝梧以對

據說中國有不少人抱著一個信念,就是中央政府讓中國旅客來港,是對香港的大恩德,所謂沒有大陸旅客來港消費,香港早完蛋了云云。而且,香港人中,也有不少人是這樣想的。

說沒有大陸旅客香港會完蛋,或者有點誇張,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訪港旅客越來越多,確實促進香港近年的經濟增長。而且經濟增長不只集中於傳統的金融地產行業,連較基層的零售、旅遊、飲食服務等行業也受惠,陸客帶來的經濟利益不可說少。

包裝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目標明顯

早陣子,新政府橫空推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雖然政府以「增加住屋用地」包裝計劃,但被拆穿其實隱藏中港一地一體化的計劃,目標明顯是為了讓香港乾脆與中國一脈相連起來,直接受惠中國經濟的增長。誠然,香港短期來也難以解決產業結構等問題,若不搞類似這樣的一個中港融合發展區,本土經濟將缺乏新增長點。若我們只以經濟增長為發展目標,這也不失是一個辦法。

但經濟增長並非沒有代價,所謂經濟活動,說穿了也不過是一種買賣,你把一些什麼東西出賣了,放棄了,就換來人家給你的一些什麼好處。一買一賣,童叟無欺。交易這事情沒有什麼應不應該的道德或恩德問題,只有值不值得的經濟取捨問題。若換回來的比放棄的更有價值,就是值得的交易。

近十幾二十年,隨著中港交流漸頻,我們明白,原來要依靠中國而促進經濟增長,要出賣一點香港的市容,要放棄一點香港的秩序;要出賣一點對家園的愛護,要放棄一點社區的和諧;要出賣一點對制度的堅持,要放棄一點對原則的信念。

可以為了錢而放棄的東西

有部分自命「經濟動物」的「市場萬歲主義者」,對制度不堅持,對原則沒信念,他們活在自己的家園社區,別人的市容秩序與他無干。他們衡量價值的唯一準則就是金錢利益,以上提到各種可被出賣被放棄的東西,算不進GDP去,不能轉換成一個明碼實價,也不會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因此對他們而言,都沒有價值,亦自然可以棄之如敝履,換金錢利益回來。當他們看到別人竟寧願放棄經濟發展的機會,就認為對方「太不顧全大局,太過不理性了」。

但在經濟學的模型裡,其實大家都很理性。經濟學並沒有視金錢利益為經濟活動的唯一目標,相反,經濟學認同大家對金錢及其他價值有自己的偏好,並且都能理性地按自已的品味偏好,決定做或不做各種交易。例如有人選擇保留著自己簡樸生活方式,而放棄加強中港交流帶來的金錢利益,這根本就是一個很「經濟學」的理性取捨決定的例子。

若有人因為無法理解別人在金錢利益與其他價值之間的取捨,而認為對方不理性的話,那我想告訴他,其實這不是對方理性不理性的問題,而只是有些人自己的品味有些問題。




from 石傲枝文集 http://www.ojeerock.com/2012/10/blog-post.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ojeerock%2FoxEY+%28%E7%9F%B3%E5%82%B2%E6%9E%9D%E6%96%87%E9%9B%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