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昨天舉行,本屆議會增至七十席,新增十席俱由直選產生。選舉前夕,政府推行國民教育不得民心,「洗腦風波」激發萬千市民滿腔怒火,在社會內部嚴重分裂下,使今屆議會權力的爭奪空前激烈。但不論結果如何,特區政府「行政主導」發展至今已受到挑戰。
在 比例代表制和克爾數額的議席安排機制下,無論建制派和泛民,今屆都分拆多張名單出選;與此同時,兩大政治勢力內部同樣出現分化,割裂出不同小陣營出擊,在 地區直選上,參選人數和名單雙雙創下回歸以來新紀錄,反映本地政治勢力的結構進一步「分化」,導致權力爭奪更形混亂,傾軋也更凶險。
明顯看 到,港府今年七月換屆,新任特首梁振英取得權力,但在個人僭建醜聞纏身、強推「五司十四局」碰壁、所委任兩位發展局局長分別涉嫌「騙取政府房津」和「經營 劏房」,誠信備受公眾質疑下,於執掌政權之初,已令政府的管治威望低沉難起。因此,本屆立法會選舉結果,一旦建制派喪失優勢,政府施政恐怕更舉步艱難。
在 投票日前夕,亦即民間反國教運動已一發難以收拾,多人絕食要求撤銷「洗腦學科」,憤怒聲音震撼政府總部幾近一周後,梁振英政府終於宣布取消三年推展期的 「死線」,為強推國民教育所激起的社會氛圍降溫,而此舉也難脫為建制派「降壓」之嫌,冀及時化解在選舉中所面對的不利因素。
今屆投票率較上屆高,表面上有利泛民選情,但因泛民內部已嚴重分裂,加上建制派的有效配票能力,結果鹿死誰手,未到最後一刻,恐怕仍有變數。看深一層,選民投票踴躍,其實也反映市民對特區政府的當前施政,以投票來表達政治意見或不滿。
很明顯,政府「行政主導」的有效性,在施政缺乏政黨政治發展的配合、政府管治威望低落,且推行國民教育「洗腦風波」引發大規模群眾運動,進一步激發公民的政治覺醒,催生社會更強烈的民主政治參與意識之下,已然「奄奄一息」。
從 西方民主發展經驗看到,一個成熟而穩定的政治體制,政治領袖對公眾的有力領導,與公眾對政治領袖的監督和約束,兩者需要維持適當的平衡。然而,觀乎梁振英 政府上台後的施政,在民意支持不斷滑落、誠信無法有效重建的制約下,政治領袖對公眾的領導,顯然無法取得廣泛認同與支持。
另一方面,對政府 的不信任,使公民的政治覺醒進一步加強。如今民間反國民教育聯盟通過作組織註冊,對監督國民教育的施政「制度化」和「長期化」,反映香港的政治生態,即使 建制派在今屆議會選舉中繼續取得優勢,未來四年受命「保駕護航」,但公民進一步的政治覺醒,對民主政治參與意識的強化,隱現了一股自下而上監督政府的新政 治力量,牽動輿情,影響到各大政黨的政策立場選擇。
於選舉投票前夕,梁振英政府對實行國教科的「讓步」,不論此舉對建制和泛民的選情產生了什麼影響,但可以看到,市民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參與的意識,使普選行政長官和所有立法會議席的社會期望更形熱切。
照 發展形勢看,在行政層面,特區政府的「行政主導」力量如今名存而實亡;在立法層面,建制派和泛民內部同告分裂,政治勢力結構進一步「碎片化」,各據權力利 益山頭,使未來的政局難以平靜,而梁振英的領導權杖,在民間自發監督的政治力量群起下,荏弱的管治能力也將面對更大挑戰。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_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