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为数不多的“文革史”研究中,哈佛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毛泽东最后的革命》是必读书目。我们会连载本书的部分章节,在连载结束后,会提供全书的下载方式。
【图:本书原版封面】
序:四十年研磨出这部著作 丁学良 (续昨)
在资料的发掘进度方面,我参加 2008 年 12 月中旬在广东的一个研讨会时,听到清华大学历史系一位农业经济史专家说,最近有中国学者的研究,发现 1962 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的原意图是重新回到 1959-1961 年大饥荒之前大跃进高峰期确定的粮食征购目标。毛的提议遭到与会代表多数的质疑抵触,因为这个高征购目标正是导致千百万人饿死的主要原因。全国农民刚刚才稍微喘息了一下,又要从饥民的口里夺粮,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面对全国五级(中央、大区、省、地、县)党政企业干部代表多数的质疑抵触,毛不得已收回了原提议。清华大学的这位专家说,这项研究更有力地解释了毛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如果毛的清洗目标仅仅是刘少奇、彭真等几个高层领导人的话,他完全可以通过“政治手术”式的方法去解决,就像他此前解决“彭德怀反党集团”、“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等等一样。正是由于毛的治国方针在全国五级干部代表的“七千人大会”上得不到多数的拥护,才促使他决心发动一场“横扫”从上到下一大批“篡夺了党政军领导权的修正主义分子”的大规模运动。这显然提供了对文革源起的另一种角度的解释。
我本人很在意的,是文革研究中一个长期被忽视乃至被排斥的方面——造反派和红卫兵的过激行动(包括暴力行动)的社会反抗根源。我在 2006 年春纪念文化大革命发动 40 周年的一篇回忆兼评论的文章里,讲解了这个道理。简言之,我的观察如下:文革中造反派和红卫兵在批斗“当权派”的过程中,并不是一视同仁的。他们不是毫无区别地对周围所有的“当权派”施加同等程度的过激乃至暴力的行为;那些在文革之前对下属特别专横跋扈、肆意鱼肉平民百姓的干部,更有可能在文革的大混乱中,遭到对他们往日的所作所为相当了解的本区造反派和红卫兵的剧烈报复。这类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报复行为,从严格的技术的意义上说是非法的,但却是合乎政治社会学意义上的受压迫者反抗压迫者的范畴。
这种社会反抗不是文革中所有暴力行动的唯一原因,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绝对不可以忽视。限于篇幅,这里我只能简略提及两个堪作对比的例子。
1967-1968 年春期间,安徽省各地的主要红卫兵组织,大多数都派出代表赴省会合肥市,参加由当地大专院校和中学生红卫兵主持的批斗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他的父亲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被北平的军阀政权绞死于 1927 年)等省级高干的大会。常常有年龄较大的成年人悄悄地对十几岁、二十岁出头的红卫兵说:
“这个李葆华在我们这里也做过一点好事的。他是大跃进后期派到安徽省来纠偏的,他不怎么搞高指标、强征购。要不是他来,安徽饿死的人会更多。”说这样话的成年人是希望年幼无知的青少年红卫兵们手下留情,不要对李葆华过分动粗。1958-1962 年大饥荒时期,安徽省是全中国饿死人最多的四个省份之一,凡是安徽老百姓,提及三年大饥荒,都是心有余悸,黯然神伤。在多场批斗大会上,红卫兵和造反派对李葆华还真是有所照顾,给他挂的牌子不是那种细铁丝套脖子的,也没见到台上有人动手打他。而在另外的场合,批斗大会上,安徽省造反派和红卫兵动手打、动脚踢当权派是常有的事。在大饥荒时期,那些对老百姓特别凶狠的当权派、经常捆绑吊打偷粮食吃的无辜民众的干部,和城里那些滥用职权作威作福、腐化堕落的公家单位的负责人,受到的体罚就特别严重 。
造反派和红卫兵给他们脖子上挂的牌子又大又厚,用的铁丝则很细,有时还罚他们跪在石子路面上“请罪”。那些场面,非常像 1950 年代初期的官方宣传品里,中共工作队“发动贫苦农民狠斗土匪恶霸、地主豪绅”的过程。中国二十世纪的多场革命,都带有浓重的暴力复仇的要素,因为无权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丧失了伸张正义、寻求赔偿的法律渠道,惟有在政府权威和公众次序衰败的动乱时刻,趁机泄愤反击。文化大革命虽然冠有“文化”的雅号,也不例外。
-height: 24px;”>值得忧虑的是,这种“以暴抗暴”、“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的互动机制和激进主义的趋势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又有抬头的迹象,最明白无误的例子,莫过于2008 年发生在上海市的“杨佳杀警察事件”及其在全中国引起的广泛强烈的反响。由此可见,对当代的中国人而言,研究文革并不仅仅具有历史学的价值,它对如何建立公正的社会、推进法治和制约官僚特权腐败等等重大的现实问题,均具有长远的、深刻的参考价值。
2008 年 12 月尾撰稿于东海之滨半岛
时值全中国“纪念改革开放发动 30 周年”
(未完待续)
from 每日译者 http://dailyyizhe.wordpress.com/2012/09/15/mao_last_revolution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