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近場通訊、iPhone 5、Google Wallet、Square、PayPal,行動付費與行動感應技術每天都有新發展,這樣看來,我們何時才能擺脫皮夾或錢包?
可惜還需要很長時間,至少尚需十年。
縱然各位現有智慧型手機的技術裡,已能夠處理付款、通行證、會員卡、身份證等功能,但基礎建設至少仍得花十年,才能全數完成;尤其在付款方面,智慧型手機已具備皮夾眾多功能,但從未完全取代任何項目。
拉維(Oren Levy)是應用程式付費平台ZooZ執行長,他在電子郵件內寫道,「在所有店家都接受智慧型手機付款之前,消費者無法捨棄皮夾,否則就會出現部分商家不接受的窘境,若要達成這項目標,至少得花十年。」
佛瑞斯特研究公司估計,至2016年,美國消費者只有25%會具備近場通訊功能的手機,其中在2012年將增加一億部,除非大多數消費者都擁有這些裝置,否則商家在現金與信用卡之外,沒什麼增設智慧型手機付款裝置的誘因,這也正是目前最大阻力。
在威士等信用卡公司推動下,美國商家已開始升級舊有結帳系統,改為接納感應式付款的設備(技術上其實是晶片卡相容模型),這項專案預估需時三至五年,但嘉特納公司分析師Mark Hung表示,十年聽來比較實際,他指出,「相容性比較花時間,恐怕難在既定的時程內完成。」
即便如此,智慧型手機付款在躍居主流之前,另有幾項問題必須克服,各種平台相互競爭,情況會更加複雜,一如在現行系統裡,有些零售商可接受美國運通卡,而其他只收取威士卡及萬事達卡,都迫使我們攜帶多張信用卡與現金。
除此之外,銀行與金融業新進軟硬體製造商必須協調如何分配手續費,也得討論每次行動付款產生的資料所有權誰屬,信用卡公司、設備製造商、零售商若能從智慧型手機資料中,進一步認識消費習慣與偏好,都能獲益不少。
不過已有跡象顯示,這些問題都可能解決,沃曼(David Wolman)的著作《金錢末路》(The End of Money)中提到,日本與韓國科技普及速度較快,淘汰皮夾的速度會比美國早很多,連加拿大的進度也高於美國。
縱然未來十年,我們仍維持傳統付款方式,皮夾也將比現在薄很多,無論是Coupon Sherpa、Fandango等應用程式,或是iOS系統即將推出的Passbook功能,均已逐漸取代紙本折價券、登機證、電影票等。近場通訊與智慧型手機運輸票券也開始推行,紐澤西州已在大眾運輸系統上採用Google Wallet,舊金山BART地鐵系統率先推行手機票券系統,未來18個月內,應該會有更多地方參與,尤其近場通訊技術速度將變得更快、更有效率。
那身分證該怎麼辦?
洪馬克表示,「若要用智慧型手機取代政府核發的身分證,技術已然存在」,雖然大概還是至少得再等十年,政府才會開始準備接受完全數位化的身分證明,不過據報導,美國海關起碼有一起接受數位護照的案例。
若各位希望盡快降低口袋負擔,可先從鑰匙下手。
自2009年起,人們藉由Viper SmartStart技術,可搖控開關汽車鎖與啟動汽車,車商也在建置更多智慧型手機適用功能;住宅方面,只要設置網路與安裝電子鎖,也有應用程式能夠搖控開關門鎖。
當然,各位的皮夾與鑰匙永遠不受電力影響,可是若將這些功能全轉移至智慧型手機,沒電該怎麼辦?理論上毫無差異,只要輕觸讀取裝置,會形成磁場,縱然手機沒電,在晶片裡仍能產生足夠電力,供應交易及資料轉移所需。
所以有朝一日,各位生活或許能擺脫皮夾或鑰匙,但還得再耐心等待一段時間。
from WIRED.tw http://wired.tw/2012/09/14/when-smartphone-replace-walle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