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本文是布鲁金斯研究员Eswar Prasad为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付费阅读内容。
【图:关于中国十二五经济规划的分析】
中国的这个五年计划勾勒出中国在短期的宏观经济管理和长期的经济结构转变上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该计划可能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它代表一个显著的转变:从强调高增长到强调增长的质量、平衡和可持续性。
我们应当把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所作的报告与该计划的其他文件结合起来阅读。该报告可谓不偏不倚,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既赞扬了中国经济在过去的五年中所取得的成绩(包括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的反弹),同时也清醒地评估了未来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五年计划文件包罗万象,并且列举了很多的改革优先项,强调通过多项政策来控制价格,清晰地表明短期内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优先考虑是应对通胀压力。
计划包括一系列中期目标,但对于取得这些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并没有详尽的描述。对于如何实现控制通胀之类的短期目标,则详细地介绍了正在实行或者已在考虑采取的措施。
五年计划的长期目标是转变增长导向,使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不同层面变得更为平衡和可持续。增长模式要重新获得平衡,远离资本密集型生产,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增长的收益更多流入普通家庭,将所有这些目标所需的改革落实到位,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该计划向省级政府发出了一个直接的、明确的信号:他们应当将重心从单纯的增长转向范围更广的经济和社会考量。但并不明确的是,对省级政府的各种激励是否能够轻易改变。
五年计划披露了在解决短期问题和推进长期结构改革之间存在的一些冲突。例如,提高工人的工资与遏制通胀的目标相矛盾。五年计划指出,要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来解除对资本流动的控制,但计划也认识到,热钱的流入推升了国内的流动性,从而加剧了通胀的压力。
计划强调了进一步的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促进资本账户可兑换性的方向。然而,计划对于这些目标没有提供细节,而是更详尽地关注对普通中国家庭有直接意义的各项政策:控制通胀,增加工资和就业,强化社会保障网络等。
改革的日程表是明确的,不那么确定的是,政府是否有政治意愿去承担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日程表,与想要保持现状的既得利益者斗争,并且应对改革可能带来短期阵痛的社会压力。但如果想要保持其合法性和社会的稳定,中国领导人可能别无选择。
阅读报告全文,捐赠1.99美元即可下载。
from 每日译者 http://dailyyizhe.wordpress.com/2012/09/10/brookings_china_economics_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