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第168期 本报记者 张子宇
2011年11月29日,一个缅甸报摊出售印有该国民主党派代表人物昂山素季头像的刊物。
改革与新思维,正冲击着古老的佛国缅甸。从2010年开始,
西方国家的制裁开始解除,与少数民族武装的冲突减少,
希拉里等外国政要也出现在仰光和内比都,
许多政治犯走出了著名的Insein监狱。
这种新气象也出现在缅甸的新闻行业里,过去不能提及的昂山素季,
已经可以出现在报纸的头版;
那些过去被屏蔽的外国新闻网站也可以正常访问。
让世界舆论更为关注的是另一条消息:据人民网报道,
缅甸政府准备推出新的《传媒法》,
解除半个世纪以来严厉的新闻审查制度。
缅甸曾是传媒乐土
对于缅甸媒体人来说,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美好时光。早在19世纪,
缅甸就是亚洲新闻的标杆。
当时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的国王曼同(MindonMin)
颁布的17条宪章中,就有保证新闻和出版自由的条款。
当时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缅甸,在西化的浪潮中,
确实拥有了一定的新闻自由环境。
英国殖民统治开始以后,尽管颁布了一系列管制媒体的法令,
但缅甸的传媒业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11年时,
缅甸发行有44份报刊。到1921年就变成103份,
而到了1930年更加有超过两百份报刊发行。
1948年独立后,缅甸又一度成为了新闻自由的天堂。
1947年宪法明文规定保障言论和传播自由。尽管两年后的《
紧急状态法》规定了一些对传播假新闻和“诽谤军政人员”的处罚,
但是在整个上世纪50年代,缅甸是亚洲新闻事业发展最好的国家。
以缅文、中文、英文和印地语发行的日报,就有30份之多。
“以前缅甸有不少影响力很大的中文报纸,比如《人民报》、《
中华商报》、《中国报》等等,后来这些报纸都被缅甸政府取缔,
因为中文报纸被认为是私人办报,不合法。”
上世纪40年代出生于缅甸的老华侨、著名缅甸问题专家、
现暨南大学教授林锡星告诉时代周报,“
不过现在还有半官方的中文报纸,一般都是缅文报纸的中文版。
销路很差,缅甸政府还要对其补贴,
上面一般就刊载一些学汉语的栏目,或者中国的新闻,
主要来自中国新华通讯社。”
1962年吴奈温军事政变后,《印刷和出版业的注册登记法案》
颁布,这个法律一直实行到现在,
只不过主管负责部门由原来的国土及宗教事务部变成了现在的信息部
。
1975年,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颁布,
其中的第157号条款,尽管确认了言论自由,
却明确了这种自由不能和工人阶级及社会主义利益相冲突。而由“
印刷及出版中央注册委员会”发布的备忘录,
则对审查各种危害国家意识形态、经济建设、国家统一、安全、
和平和公共秩序及色情、
诽谤和批评政府的言论审查作了明确的规定和指导。同年还通过了《
国家保卫法》,授予政府权力以逮捕任何有违国家和平的人,
许多新闻工作者因此获罪入狱。
1988年军事政变以后,根据军政府的戒严令,
所有没有经过政府注册的媒体都被宣布为非法。从1996年开始,
一系列新的法案又被颁布,进一步加强了对缅甸传媒业的管制。
其中包括《电视与录像法》,该法案要求所有电视、
卫星接收器以及摄像机的拥有者都要到交通、
邮政和电信部和影像审查委员会备案登记。而根据《电影法》,
一切电影制作都需要取得国营的缅甸电影公司的许可执照,
并且接受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正是这两个法令,
让曾因为文化产业发达而在前英国殖民地中自傲的缅甸失去了过去的
光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管制已经不能适应需求。
很多新的审查制度扩大到了互联网上,上世纪90年代末颁布的《
电脑科技发展法》规定,所有电脑都需要到交通、
邮政和电信部登记备案。该法还规定,一切分发、
散布和获得有害国家安全、统一及民族文化的信息都将触犯法律。
1997年,“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SPDC)
还制定了《互联网法》,规定传播危害国家利益的信息是违法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超过85%
的主要国际电子邮件服务商在缅甸无法被使用,
所有的网吧都必须获得国营垄断的“缅甸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公司”(
MICTDC)的营业执照,而且每一个上网者都必须登记。
网吧管理者被要求每5分钟保存一次屏幕以记录电脑使用者做了些什
么,然后不时把这些提交给MICTDC。
不过尽管有如此苛刻的规定,由于过于麻烦和不近人情,
执行上还是比较宽松的。
另外一切在缅甸工作的外国新闻记者和机构也必须接受缅甸政府相关
部门的审查,事实上,
外国记者能够获准以新闻记者的身份进入缅甸很难,
即使那些和缅甸关系不错的国家。英国广播公司(BBC)
及美国之音的网站都被屏蔽。
林锡星透露:“外国记者要进入缅甸不容易,
很多都是以旅游者或者商人的身份偷偷摸摸混进去。
比如2008年在报道一次示威时被流弹击中死亡的日本著名战地摄
影记者长井健司,就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进入缅甸的。”
PSRD:曾经的“剪刀手”
而提及缅甸的新闻审查,
就不得不涉及一个重要的政府部门PSRD,
尽管和很多其他国家的类似组织一样,这个部门平时不显山不露水,
但是对于缅甸传媒来说,其是至高无上的顶头上司。
PSRD,是传媒检查与注册局(
PressScrutinyandRegistrationDi
vision)的英文简称,隶属于缅甸联邦政府信息部。英国《
经济学人》杂志曾经评价,这个机构的名字透着一股子乔治·
奥威尔的笔下风情。
目前担任该局主管的是丁瑞(TinShwe),
他曾是缅甸军队里的一名少校。
这个机构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62年8月。当时,
管理国家的革命委员会颁布了《印刷和出版业的注册登记法案》
并成立了传媒检查委员会(PSB),
2005年传媒检查委员会更名为现在的传媒检查与注册局。
“PSRD的主管实际应该算是部级官员,因为这个位置很重要。
不过现在任职的在名义上还是副局长。丁瑞的政治地位很高。”
缅甸主要媒体《缅甸时报》(《TheMyanmarTimes》
)的一名编辑M先生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透露。
尽管目前政策已经放开,M先生还是表示不便透露他的真实姓名。
PSRD负责缅甸一切的媒体与出版检查,包括报纸、
书刊和其他出版物。而任何新出版的媒体都需要到PSRD去注册。
在缅甸,在改革以前私人确实可以办报办刊,
但是由于审查耗时长久且难以捉摸,
导致所有私人报刊都只能办成周报、周刊或者月刊的形式,
而所有的日报都是国营。
《缅甸时报》
是由澳大利人RossDunkley和SonnySwe在200
0年创办的外资占49%股份的报纸,
是缅甸唯一有外国投资背景的主流媒体,拥有英文和缅文两个版本,
立场属于稳健中立型。
SonnySwe的父亲曾是缅军的一名旅长,
曾经是现在已经被撤销的军事情报部的一名高官。
不过SonnySwe在2005年被捕入狱,
另一名缅甸企业家TinTunOo接下来他的股份。
“PSRD并不会派专人在我们报纸做检查,
也不会给我们什么指引什么能报什么不能报。
但是我们所有的文章都必须实时送到PSRD去审查。
然后由他们判断是否有什么反政府的内容。”
M先生解释缅甸的新闻审查制度是如何运行的。
而且令很多缅甸媒体无奈的是,PSRD不但要做剪刀手的工作,
而且经常会亲自代笔,改写他们认为不合适的内容。
“
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提交内容时附上一些其他的文章内容或者照片以作
备选。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总之,有时他们会撤掉整篇文章,
有时只改动一段话、一句话、一张照片甚至一个词。”M先生说。
2009年,
一次导致一名小女孩死亡的医疗事故造成了一次对PSRD权威的重
大冲击,尽管当时PSRD下了禁令,
但是缅甸各大媒体还是依然对事件进行了广泛的报道,
并且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我们一般还是很清楚什么可以报道什么不可以报道,有时候,
当我们认为问题不是很大或者应该可以冲过去,
我们就会绕过PSRD直接‘闯关’,然后我们再写一篇检查。”
M先生说,“写了检查以后,一般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不过有时候过界了,我们就会被暂时停刊甚至关门。”
2008年的时候,《缅甸时报》就因为踩线过度,
被暂时停刊过一段时间。
在长期和PSRD打交道的过程中,缅甸媒体人发明了一种“
三明治式”的报道法,即在一些故事、
软文乃至文艺作品中夹杂关键的新闻信息。
这种做法往往能够逃过PSRD的检查,可以说,“三明治报道”
是每一个缅甸媒体人合法工作的必备技能。
审查大范围松动
然而,随着缅甸改革的大幕在2011年拉开,
新闻传媒业也不可能成为大浪潮中的一块顽石。在巨大的堤坝之上,
不断有洞穴被水冲开,直到形成一股洪流。
2011年6月,缅甸政府便解除了对体育、
娱乐和彩票等期刊的审查。而在当年的9月,
一些曾经被封锁的国外网站包括Facebook、
Twitter、BBC、YouTube、
缅甸民主之声和美国之音在内,都被解除了网络封锁。
M先生也充分地感受了这点,在两年前,《缅甸时报》
被整版撤掉很常见。而现在,“从2011年起,
我们发现环境突然宽松了好多。有时候只撤掉一两篇文章。在上周,
竟然一篇文章都没有被拿掉,只是撤下了几张照片。”他说。
据《缅甸时报》澳大利亚投资者RossDunkley透露,
自己报纸的平均撤稿率是20%,
稿子被撤掉后就用一些软文来替换。
即使是PSRD的主管丁瑞,在改革的大潮中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他甚至在2011年接受了过去的“死对头”—自由亚洲电台(
西方媒体)的专访,并且表示:“实行了40多年的新闻审查制度,
是时候寿终正寝了。”
“其实在缅甸,丁瑞在新闻界里还是受到尊重的,
因为我们知道他是倾向于改革并且希望缅甸有新闻自由的。
对于我们来说,他是一个改革者。”M先生认为。
实际上早在2011年3月起,仰光的许多记者就发现,
他们开始获得更多批评政府的自由。
连带是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的解禁,
她的照片及文章都可以出现在媒体头版。
杂志《七周刊》就成为吃螃蟹者,
他们刊登了一幅昂山素季与缅甸总统吴登盛的合影,
并将他们选为年度人物。2周后,这家杂志走得更远,
他们用一张被释放的政治犯走出监狱的照片做头版,
然后配以大标题—自由,走出恐惧。
“现在对报道昂山素季活动的限制已经不存在了,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民主化,更多的自由将会来到。”丁瑞宣告。
而缅甸政府又于去年12月9日公布新规定,
共计54种商业和罪案期刊和书籍无须在出版之前被政府审查,
不过其他新闻媒体还必须继续接受严格的审查,
有官员透露政府不久后也会放宽新闻审查。
另外,
PSRD的上级主管单位缅甸信息部部长觉山也表示缅甸将会放宽对
电影和录像的审查。他还透露:“在国会,大家一致认为,
审查组织必须被撤销。”
“新闻审查制度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已经被废止了,
这种制度的存在有违于民主实践,其将在不久的将来被废除。”
面对着过去长期交锋的西方媒体,丁瑞少校亲口承诺。
关于缅甸传媒人盼望已久的新《传媒法》,丁瑞预测,
该法的草案早已经在最高法院的法官那里,新法会在今年内颁布。
根据透露出来的内容,新的《传媒法》将涉及媒体的权利、
义务和道德责任,并明确对违法者的处罚。
不过其时真的能够付诸实践,
第一关就是能否被缅甸国会予以表决通过。
不过丁瑞也没有忘记警告一下,在享受新自由的状况下,
媒体要注意自己的“社会责任”。
针对丁瑞的讲话,西方媒体依然保持了一种怀疑的态度,
林锡星分析:“虽然缅甸的舆论管制最近开始放宽,
最近还没有出现什么和政府对着干的报纸。
缅甸目前的步子迈得很大,可以说到处开禁。不要说新闻报道了,
连游行示威结社都放开了,这些都属于大改革的一部分。”
“缅甸还没有真正的新闻自由,不过大方向是积极的,
我们也保持乐观。
许多非时政类报刊和出版物已经不用接受事先审查了。
而且我估计对时政类的也会放开,包括《缅甸时报》在内。
估计最快半年内就可以了,只要新的《传媒法》能够被国会通过。”
M先生透露。
大赦惠及新闻工作者
除了政策松动外,大赦浪潮也惠及了新闻界,2012年1月,
缅甸总统吴登盛大赦了6000余名服刑人员,
其中包括数百名政治犯,其中也有不少是新闻记者。
比如25岁的年轻女记者HlaHlaWin就是其中一员,
她为缅甸流亡者的广播电台缅甸民主之声工作。
HlaHlaWin曾经是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的一名成员
,从她自己的政治信仰上来说,
她相信必须通过和军政府的对话才能达致对缅甸问题的真正解决。
后来HlaHlaWin离开了全国民主联盟,
不过依然保持了对其政治主张的信仰。
2009年,HlaHlaWin在一座寺庙中被捕,
当时她正试图采访几名参加了反政府示威的僧人。
一开始HlaHlaWin被判处了7年有期徒刑,理由是使用了“
未经登记的摩托车”,然后又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
这次的理由是往互联网上“上传了危害国家机密的资料”。
2012年1月13日,HlaHlaWin终于走出了监狱,
和其他四名缅甸民主之声的记者。不过几乎就在不久以前,
另一位她的同事,刚刚被判处18年徒刑,
而且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10年。
变革大门甚至朝许多过去的流亡媒体比如伊洛瓦底通讯社、
缅甸民主之声等等打开。
伊洛瓦底通讯社的编辑AungZaw20年来第一次回到自己的祖
国。尽管,
这些流亡媒体还没有打算进一步在缅甸开设办公室或者办事处,
但是至少他们现在可以回家了。
国有报纸将接受市场考验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需要想办法扩大新闻自由,
同时在政府和反对派之间保持政治平衡。”
七新闻集团的主席ThanHtutAung表示。《七周刊》
和其他一些报刊隶属于这家传媒集团。
目前在缅甸,如七新闻集团这样的私人媒体正在兴起,
尽管面临着政府的一些高压政策,但是它们还是蓬勃发展起来。“
在改革以前,缅甸所有的报刊都是官方的,不允许私人办报。
现在开始出现私人办的报纸,一般都是以经济报道为主。”
林锡星表示。
“目前有超过400份以周或者月发行的刊物是由私人运营的。
这些私人媒体或者出版物基本得不到政府补贴,
主要依靠广告收入来生存。
有些也依靠一些根本不在乎烧两个钱搞传媒玩玩的有钱人。目前,
缅甸媒体的广告市场正在蒸蒸日上中,
而且私人媒体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不过政府还不允许任何私人介入日报这块。”M先生透露。
许多在仰光的传媒集团,
已经预计到了将来政策一旦放宽以后的市场机遇,
他们正想尽办法获得新的执照来办报纸和杂志。特别是日报这一块,
长期被《缅甸新光报》(《NewLightofMyanmar》
)把持,很多人已经迫不及待想投入竞争。
在缅甸最大的日报就是《缅甸新光报》,是缅甸历史最悠久的报纸,
创立于1914年,但是在1963年被国有化。1993年,
另一份创立于1963年的报纸《缅甸劳动日报》被重新命名为《
缅甸新光报》。该报目前被认为是缅甸政府的主要宣传喉舌,
其国内新闻主要来自国营的缅甸通讯社而国际新闻来自路透社。
“在缅甸,日报全部都是官营的,而且质量都很差。
政府需要提供大量的补贴才能让它们生存下去。”M先生指出,“
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私人办的日报,
而且我预计缅甸传媒业会迎来大规模的兼并重组,
那些有竞争力的媒体会生存下来而且壮大,
弱者如果不改进质量面对竞争,只能接受关门或者被吞并的命运。
缅甸人民有着非常优良的文化传统,
而且他们对新闻有着很浓厚的兴趣,
我有信心缅甸出版传媒业将在5年内迎来大发展。”
据知情者透露,下个月将会有6张新的媒体执照能够得到批准,
而且信息部已经承诺,将会在这方面给予更多方便,搞得更“
灵活些”。
“在过去的军政府统治下,由于专政,
国家媒体的作用仅仅就是用来宣传政府的政策。”觉山说道,“
而现在不同了,我们走了民主的道路,
所以媒体也必须写那些吸引读者的题材了。”
《缅甸日报》的采编人员也士气高涨,
准备更多地报道一些过去不敢触及的敏感题材,大干一场。“
包括国内政治、基层腐败和环保问题。”M先生透露。
原文:
点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 ccav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2.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公民媒体, 网刊推荐
穿墙阅读数字时代?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到: chinadigitaltimes+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请在谷加上 跟随我们
点击这里可匿名提交新浪微博搜索禁词 中国数字时代敏感词开源研究项目期待您的参与! 赛风新产品-Psiphon 3 客户端软件下载地址
from 中国数字时代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2/02/ohmymedia-%e6%97%b6%e4%bb%a3%e5%91%a8%e6%8a%a5%ef%bc%9a%e7%bc%85%e7%94%b8%e6%94%be%e5%ae%bd%e6%96%b0%e9%97%bb%e5%ae%a1%e6%9f%a5%ef%bc%9a%e5%ae%a1%e6%9f%a5%e5%a4%a7%e8%8c%83%e5%9b%b4%e6%9d%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