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美國大選正在快速臨近,共和黨候選人正在挑戰總統奧巴馬,說其從2009年1月以來一直秉承的政策並未支持經濟從衰退中復蘇。他們聲稱,要是說奧巴馬的政策有什麼效果的話,那就是他的財政刺激、銀行援助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激進貨幣政策把情況弄得更糟了。
奧巴馬的民主黨支持者反駁說,其政策避免了第二次大蕭條,此後美國經濟一直在穩步走出泥坑。與此同時,中立觀察者的代表觀點是現在下定論為時過早,因為你不知道沒有奧巴馬的政策會發生什麼事情。
這麼說也許是合適的:政府政策盡管不足以將經濟快速拉回健康的軌道,但也阻止了衰退的加速。但中立觀察者也沒有說錯:你無法證明沒有這些政策會怎樣。此外,政府政策很少能夠馬上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這一點也是真理。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不管你聽共和黨、民主黨還是中立觀察者說話,你都會得到一種印像,自奧巴馬執政以來,經濟數據並未顯示清晰可辨的改善跡像。事實上,現實也不會有太大差別。
當你關注修正數據時,這一點更加明確了。修正數據顯示,在2009年1月的時候,美國經濟要比當時的報道險惡得多。當是時,2008年下半年年化增長率的官方估計值是-2.2%;但最新數字表明,收縮程度要嚴重得多,達到了可怕的-6.3%。這就是2009年和2010年經濟活動遠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也是失業率如此高漲的原因。
經濟收縮最快的是2008年第四季度,稱得上是自由下落。具體而言,根據大名鼎鼎預測者的宏觀經濟顧問公司(Macroeconomic Advisers)的月度GDP估計,最壞情形發生在2008年12月,也就是奧巴馬履新之前。增長軌道在奧巴馬任期開始後發生了神奇逆轉,在2008—2009年走出了顯而易見的V型。
開足馬力的財政刺激計劃在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顯示出效果,2009年6月,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正式宣布衰退結束。真實GDP增長在第三季度有負轉正,但在2010年末到2011年初再度放緩,而此時正是奧巴馬政府財政刺激計劃退出的開始。
利率差和就業崗位損失率等其他經濟指標也在2009年初發生了大逆轉。勞動力市場通常會滯後於GDP,因此最近幾十年來一再出現“無就業的復蘇”。但官方月度就業數量增減數據也走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V型:私人部門就業大跌正好發生在奧巴馬履新執政之前。
這一數據也無法說明奧巴馬的政策產生了即時的回報。除了政策存在滯後效應之外,其他許多因素也影響著經濟的月度數據,因此你很難識別具體結果背後的真正主因。
由於存在這樣的困難,因此評估2009年1月實施的財政刺激是否見效就必須從常識開始。當政府將8 000億美元花在高速公路建設、向快要被裁的教師和警察發工資之類得事情上時,是會產生效果的。若沒有這筆錢,工人就要失業,而他們會將收入花在其他人生產的商品和服務上,形成乘數效應。
宣稱這種並未提振收入和就業(或者還造成了傷害)者顯然是認為某教師被裁後,經濟中立刻就會產生出一個新的就業崗位,或者這位被裁教師能夠馬上找到新工作。在失業率如此之高、平均失業時間遠長於平時的時期,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
他們還認為,政府赤字推高了通脹和利率,從而擠出消費者和企業的支出。但利率處於最低水平,甚至比2009年1月還要低,而核心通脹率也處於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的最低水平。過去四年的情況——高失業、低產出、低通脹、低利率——正是“凱恩斯主義”療法的適用症。
經濟學家的更復雜的預測模型也表明,財政刺激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其原因和常識推論大同小異。無黨派立場的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報告顯示,2009年的增支和減稅對經濟產生了積極的提振作用,而且出現了傳統凱恩斯主義模型所預期的額外乘數效應。CBO的估計考慮了大量不確定性因素,結果表明,到第四季度,與沒有財政刺激的情況相比,GDP被拉高了1.5—3.5%。2010年,財政刺激的效果達到了頂峰,對GDP的拉動作用大概是2009年的兩倍。
當然,大部分公眾對經濟計量模型不感興趣。只有肉眼可見的大逆轉才能取悅選民。因此,居然沒人利用(一次都沒有,更別說反復利用了)2008—2009年的增長和就業V型圖表,這著實令人奇怪。
作者是哈佛大學資本形成和增長教授
奧巴馬的民主黨支持者反駁說,其政策避免了第二次大蕭條,此後美國經濟一直在穩步走出泥坑。與此同時,中立觀察者的代表觀點是現在下定論為時過早,因為你不知道沒有奧巴馬的政策會發生什麼事情。
這麼說也許是合適的:政府政策盡管不足以將經濟快速拉回健康的軌道,但也阻止了衰退的加速。但中立觀察者也沒有說錯:你無法證明沒有這些政策會怎樣。此外,政府政策很少能夠馬上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這一點也是真理。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不管你聽共和黨、民主黨還是中立觀察者說話,你都會得到一種印像,自奧巴馬執政以來,經濟數據並未顯示清晰可辨的改善跡像。事實上,現實也不會有太大差別。
當你關注修正數據時,這一點更加明確了。修正數據顯示,在2009年1月的時候,美國經濟要比當時的報道險惡得多。當是時,2008年下半年年化增長率的官方估計值是-2.2%;但最新數字表明,收縮程度要嚴重得多,達到了可怕的-6.3%。這就是2009年和2010年經濟活動遠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也是失業率如此高漲的原因。
經濟收縮最快的是2008年第四季度,稱得上是自由下落。具體而言,根據大名鼎鼎預測者的宏觀經濟顧問公司(Macroeconomic Advisers)的月度GDP估計,最壞情形發生在2008年12月,也就是奧巴馬履新之前。增長軌道在奧巴馬任期開始後發生了神奇逆轉,在2008—2009年走出了顯而易見的V型。
開足馬力的財政刺激計劃在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顯示出效果,2009年6月,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正式宣布衰退結束。真實GDP增長在第三季度有負轉正,但在2010年末到2011年初再度放緩,而此時正是奧巴馬政府財政刺激計劃退出的開始。
利率差和就業崗位損失率等其他經濟指標也在2009年初發生了大逆轉。勞動力市場通常會滯後於GDP,因此最近幾十年來一再出現“無就業的復蘇”。但官方月度就業數量增減數據也走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V型:私人部門就業大跌正好發生在奧巴馬履新執政之前。
這一數據也無法說明奧巴馬的政策產生了即時的回報。除了政策存在滯後效應之外,其他許多因素也影響著經濟的月度數據,因此你很難識別具體結果背後的真正主因。
由於存在這樣的困難,因此評估2009年1月實施的財政刺激是否見效就必須從常識開始。當政府將8 000億美元花在高速公路建設、向快要被裁的教師和警察發工資之類得事情上時,是會產生效果的。若沒有這筆錢,工人就要失業,而他們會將收入花在其他人生產的商品和服務上,形成乘數效應。
宣稱這種並未提振收入和就業(或者還造成了傷害)者顯然是認為某教師被裁後,經濟中立刻就會產生出一個新的就業崗位,或者這位被裁教師能夠馬上找到新工作。在失業率如此之高、平均失業時間遠長於平時的時期,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
他們還認為,政府赤字推高了通脹和利率,從而擠出消費者和企業的支出。但利率處於最低水平,甚至比2009年1月還要低,而核心通脹率也處於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的最低水平。過去四年的情況——高失業、低產出、低通脹、低利率——正是“凱恩斯主義”療法的適用症。
經濟學家的更復雜的預測模型也表明,財政刺激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其原因和常識推論大同小異。無黨派立場的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報告顯示,2009年的增支和減稅對經濟產生了積極的提振作用,而且出現了傳統凱恩斯主義模型所預期的額外乘數效應。CBO的估計考慮了大量不確定性因素,結果表明,到第四季度,與沒有財政刺激的情況相比,GDP被拉高了1.5—3.5%。2010年,財政刺激的效果達到了頂峰,對GDP的拉動作用大概是2009年的兩倍。
當然,大部分公眾對經濟計量模型不感興趣。只有肉眼可見的大逆轉才能取悅選民。因此,居然沒人利用(一次都沒有,更別說反復利用了)2008—2009年的增長和就業V型圖表,這著實令人奇怪。
作者是哈佛大學資本形成和增長教授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2/jeffrey-frank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