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3 February 2012

蝗狗演義——中港融合的深層次矛盾

文/ 雨文

編者按:這場中港族群嚴重衝突的局面,始作俑者是香港政府長期對自由行政策不作為所種下的惡果。更深層次的矛盾,是港人懼怕一直擁有的核心價值,在政經、基建愈見融合的同時被一層層摧毀。

年近歲晚,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的「港人是狗」言論,引來香港網民強烈還擊,反指內地遊客、「雙非」嬰孩(父母皆為內地人,在港出生的嬰孩)及其父母為「蝗蟲」,隨即在中港兩地引爆一場蝗狗網絡激戰。戰況至今持續擴大並蔓延至兩地民間,中港民眾互有不滿,甚至曾爆發起初口角繼而出手的肢體衝突事件。就連在香港內部,亦出現「反蝗派」與「反反蝗派」的爭論。這是香港回歸以來港人首次以公開、激烈的方式,表達出仇內地的情緒。

香港作為移民城市,大批外來人口湧入從未間斷,卻從未出現過如此強烈的族群矛盾。衝突的背後實則反映出港人身份被邊緣化,港人一直以來堅持的法治、自由、公平等核心價值受到侵害。最令港人感到刺痛的是生存權、公民權亦受到擠壓。但是,這些都是大量湧入的「自由行」內地旅客和孕婦所導致的表因,但是香港政府在自由行政策和人口政策上一直無所作為,才是導致今日中港族群間發生不必要衝突的內因,中港兩地民衆均是受害者。

以言論出格著稱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辱罵「香港人是狗」的言論,令香港社會嘩然,港人深感受辱紛紛出來聲討「孔王八」,網民反擊那些沒為香港付出任何公民義務卻又搶佔香港資源的內地客是「蝗蟲」,蝗狗之戰隨即爆發。

大年初五(1月27日),數名香港網民相約在尖沙咀鐘樓集合,組成「唱蝗團」到名店林立的尖沙咀廣東道「遊行」,沿途集體向在當地購物的內地遊客,歌唱近一年在youtube網站爆紅,嘲諷內地人質素低的改編歌曲《蝗蟲天下》。

2月1日,有香港網民聯同權益受到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損害的香港孕婦,集資在《蘋果日報》刊登以「香港人,忍夠了」為大字標題的全版廣告。廣告中,一隻綠色大蝗蟲爬在香港獅子山頂,睥睨香港維多利亞港,斗大標題寫著:「香港人,忍夠了!」以及用英語寫的「這個城市正在死亡,你知道嗎?」

正當中港衝突仍處於口誅筆伐之際,近日即出現兩地民眾肢體衝突,將蝗狗戰推向白熱化。一名香港黃姓網民在社交網站上留言,指在2月3日在港鐵車廂內目睹一家三口內地人欺負一名本港女子。據稱,現場十分擠擁,內地人不停撞到該女子,雙方互罵,內地人更罵港女是狗。其後「強國母」更用手三次叉住港女頸項,幸好有市民出手制止,黃姓網民按動緊急掣通知車長並報警。列車到達九龍站,該三名內地人企圖離開車廂,多名港人合力阻止。黃又指,看到港女哭著離開車廂十分心痛,形容「強國母」是「惡到想殺人,不停指著那個女孩大罵,惡人先告狀!真是看不過眼!」另一網民指見到內地男子想推開警察追打港女,最後兩名警員帶走該內地家庭成員。警方和港鐵事後承認有發生相關事件。

同時,有網民上載一段在深圳灣口岸入境大堂拍得的短片到互聯網,片中一名疑似新移民女子因未有正確使用入境通道過境而要硬闖e道閘機,一名入境處男職員以粵語回應:「你可唔可以講廣東話呢?我完全聽唔明呀!」女子以普通話高聲反駁:「你不是中國人?你是中國人怎麼聽不明白?」入境處職員聽後即說:「我係香港人,我唔會講國語架!(我是香港人,我不會講國語的)」該女子卻反罵:「你根本不是人,你都不能聽懂人話」,入境處職員還擊:「我話你聽呢度係香港!(我告訴你,這是香港)」站在一旁的同事試圖帶走該名男職員,但那名女子繼續罵:「香港有甚麼了不起的!」

不少網民支持該名入境處職員,讚他有骨氣,亦有內地網民不滿片中女子所為。

兩地網民的針鋒相對把「蝗狗戰」推向高峰,引起了國際關注。

英國廣播公司(BBC)及《每日電訊報》分析認為,內地孕婦問題是兩地民眾「眾多矛盾的其中一個」,指出兩地有太多文化差異。美國《華爾街日報》以「香港、內地口水戰引發北京擔憂」為題發表評論文章,認為形勢已令北京「又憤怒、又擔憂」。評論指出,北京在香港2017年進行首次全民普選時,將會擔心選出敵視北京的政治力量,更遑論以「一國兩制」的「成功經驗」給台灣借鑑,完成統一大業。而台灣本身,有媒體和政界人士亦提出憂慮,擔心類似的矛盾,未來也會在台灣發生。

綜觀這場中港族群衝突對峙的原因,並非文化差異這麼簡單。香港由開埠以來即已是一個移民城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批逃避戰亂的內地人湧入香港,今日大部份的上一代香港人都屬於這類移民,像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就坦言父母也是由內地來港的。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後,另一批新移民又再湧入香港;回歸後,每日有150名新移民湧入香港,單是這類新移民至今已有76萬多名。由此很難說香港人仇視內地人。

兩地確實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這在不同時期的電影中均有所反映。像六十年代,張愛玲有份負責編劇的港產《南北和》系列電影,就是以香港本地廣東人和來自北方的「外江佬」的衝突為主線,交織著愛情與生活的傳奇,從中發現彼此不打不相識的場景。到七十年代電視劇《網中人》裏的「阿燦」(對內地新移民帶有貶義的稱呼,意近鄉下佬)角色,八、九十年代的電影《省港旗兵》、《表姐,你好嘢!》,則反映中港文化差異與衝突等,當中雖看到港人面對內地人時帶有的優越感,卻未出現今日所見的「仇內」情緒。原因是,這些一代代的新移民移居香港後,都努力融入社會、極力遵守本地的法律規則。

不過,今日的內地自由行旅客心態則完全不同。他們受惠於內地經濟近年崛起、國際地位提升而心存「大國之民」的思維,認為內地對港的經濟往來措施是「救港」行為、是中央傾斜香港,香港人應感恩。但他們不理解,香港作為自由港一直對全世界開放,內地經過閉關鎖國到改革開放後逐漸開放市場,這只是把以往不正常的關係修正過來而已。

中港衝突下,兩地民眾都是受害者。守規則的內地客明顯感到受到拖累,香港反「蝗蟲」的市民則指事件並非針對內地人,而是小部份不守法治、爭奪香港資源的內地人。一直推動香港自治運動的時事評論員陳雲指,反蝗運動並不涉及歧視成份。他指香港並無執政黨和執政思維,無法維擊中港區隔來保護香港本土利益,香港人只能依靠本土族群運動,逼政府做事,來維護香港人的尊嚴、本地資源和香港公德。

 

自由行的負面效應

導致今日中港族群嚴重衝突的局面,始作俑者是香港政府長期對自由行政策不作為所種下的惡果。香港人珍而重之的核心價值,卻在每年2500萬人次的自由行大軍湧入下,面臨被侵蝕、撕裂的處境。去年入境的內地旅客,每日平均達7.6萬人,比起前年大增24%。陳雲批評政府沒考慮過政策相關的配套問題,令香港不堪負荷,「交通工具是否能容納這麼大量入境旅客呢,東鐵每天逼爆,行李亂拖亂放,以前從未出現這種情況。」

來港旅客中不少人是近年暴富的內地大款,他們擠爆銅鑼灣、尖沙嘴、旺角,使得當地租金飆升、激化香港本地通脹。這些地區除了適應他們要求的貴價商品外,許多在當地經營多年的小商舖、食肆,都因為租金飆升而捱不下去而要結業或搬去偏遠地方。《明報》早前進行的電話調查發現,受惠於自由行政策的港人只有16%,高達73%的市民並未能受惠有關政策,這顯示出大部份港人未蒙其惠,卻先受其害。

除高租金、高通脹外,內地人來港搶購奶粉,使香港出現前所未有的奶粉荒;內地大款、炒樓團來港大量入貨,使本地樓價飆升,市民買不起樓而怨聲載道。令港人深切感受到生活質素、資源分配不斷地在自由行政策下被侵蝕,而港人一向重視的公平原則,卻因早前D&G名店禁止港人拍攝卻只准內地人拍攝的事件受到破壞。港人不滿在自己的土地反被邊緣化,令人不禁想起「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種族歧視。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批評政府一直沒替港人發聲,「(特首)曾蔭權只說香港人懂得如何處理,讓人感覺到是推卸責任,沒站出來捍衛香港核心價值」。

公務員事務局前局長王永平亦直斥曾蔭權加劇中港矛盾,「特首整天說捍衛核心價值,我們的核心價值是法治,商舖無權阻止市民在街上拍照,但不講,就給人感覺到政府好怯懦!」他認為香港資源已不夠照顧香港本地人,本地資源要首先照顧了所有香港人,沒理由要顧內地人,但現在政府甚麼都不做,是它自己製造了矛盾,卻叫市民去包容。

民間對自由行政策亦表示不滿。前述的《明報》電話調查也指出,35%的受訪港人抗拒自由行,即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抗拒自由行。有學者指,這個比例值得警惕,並認為自由行對本港的邊際效用已在遞減,政府須處理其副作用。

另外,港府對人口政策不作為導致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潮,令到港人感到生存權、公民權倍受剝奪。據統計,2010年,配偶不是香港永久居民的內地孕婦在港誕下32653名嬰兒,比2001年的620人狂升超過五十倍。在2011年,內地孕婦未經預約而前往香港公立醫院急症室「衝閘」分娩的個案共有1656宗,較2010年的796宗激升逾倍。母嬰健康院現有三成是非本地母親,政府每年將為此額外增加3000多萬元,讓原已地狹人稠的香港不堪負荷。近日,兩名闖關內地孕婦在公立醫院誕下問題嬰兒,一度要出動15名專科醫護人員搶救。該醫院醫生指,一名留院嬰兒醫療費由30萬至100萬元。

此外,不少內地孕婦在港所生嬰兒,即使出生後健健康康返回內地居住,一患病便會返港治療。例如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有四分之一的癌症病童是內地孕婦所生,癌症治療費動輒 20萬至 30萬元,均令到醫療開支大幅增加。

 

香港核心價值受蠶食

港府早前為平息民憤,提出四招打擊內地孕婦闖關來港分娩,但被學者批評為毫無功效,並指「雙非」嬰兒長遠對香港的教育及新界北土地資源構成壓力。有學者、政黨則提出修改《基本法》24條有關居留權定義的條文,以徹底解決有關問題,不過中央一直對此抗拒,擔心會開了修改《基本法》的先例。陳雲認為因應新情況及新問題修改憲法是正常行為,不代表憲法本身有問題,不明白為何要抗拒。

在文化差異、港府政策失衝所引發起中港衝突下,更深層次的矛盾是港人懼怕一直擁有的核心價值,在政經、基建愈見融合的同時被一層層摧毀。香港大學去年12月進行的港人身份認同民意調查顯示,狹義地稱自己是「中國人」的香港居民比例跌至16.6%,創下12年來的新低,相反狹義地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受訪者卻有37.7%。三年前,還有34.4%的受訪者狹義地稱自己是「中國人」,這正顯示出港人這種深層次憂慮。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事後公開批評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進行的港人身份認同調查,將「香港人」與「中國人」並列,「不科學、不符合邏輯」。隨後,輿論質疑他的言論干預特區學術自由後,他又撰函報章反駁:「不是無知就是偏見。也很可能是一種學霸、學閥的思想專制表現。」對於郝鐵川的批評,鍾庭耀回應指有關批評尤如文革式批鬥。而在鍾庭耀之前,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亦因說了中共不中聽的評論,而遭到中聯辦的嚴厲批評,中聯辦因此被指干預學術與言論自由、漠視一國兩制。

這類香港核心價值受侵害的個案,正是港人所最擔憂最畏懼的事情。理應擔負起捍衛香港核心價值盾牌的香港政府,卻完全置港人的利益於不顧。政務司司長林瑞麟早前還在立法會上說,「雙非」兒童家庭背景良好,反映政府人口政策奏效,被某些輿論炮轟為完全無視香港本地居民的感受。這種情况如同政府推動自由行,卻沒有簽發和審批權,亦沒有考慮過香港是否具有足夠軟硬件配套,去承受大量外來人口。

正當中港衝突激烈,港府不顧港人權益,甚至擬把內地旅客自由行擴大至「自駕遊」。香港汽車業界、零售界、環保團體、本土運動人士紛紛憂慮,大批攔不住的雙非孕婦會通過自駕遊來港;大批奶粉等日用商品則會通過自駕遊流往內地;滿街是黑煙車使空氣更污染,交通堵塞更嚴重;道路不再安全,香港警察能否有效懲罰違規內地自駕遊客成為疑問。屆時,中港族群衝突恐怕會被推向另一高峰。

專欄作家畢明,近日在自己的專欄寫道,有人問她關於「反蝗反雙非」廣告是否屬於向內地人「挑戰」的廣告,她答道是「自衛」廣告,是一批香港人眼見社會資源繃緊得無法應付,安居樂業受到威脅,政府又一味龜縮坐視不理,大家惟有不平則鳴。



from 陽光時務 http://www.isunaffairs.com/?p=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