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2月05日 来稿)
文/郑本青
2月3日,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在德国召开。在会议进入第二天的时候,“美国、欧洲和亚洲崛起”的主题讨论受到各方关注,中美欧之间的外交立场差异逐步显现,并爆发言辞冲突。 (博讯 boxun.com)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涉及应对中东民主革命和中国崛起等核心议题。
北京模式遭诘难
欧美多国均表达了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疑虑。但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重申,“不要低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中国现在不会,将来更不会谋求地区势力范围,相反将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美国国会参议员麦凯恩在发言中称,美国虽然将外交和安全政策重心转向亚洲,但不会放弃中东地区的关键作用,不会忽略同欧洲传统的安全联盟,另外美国在亚洲的存在不针对某一国家。但是美国希望在亚太事务中,特别是贸易方面发挥主导权;美国希望维持在亚太的有效军事存在;最后,美国信奉“一系列价值观的原则”,“阿拉伯之春”应当进入中国。
张志军和麦凯恩一度爆发言辞冲突,张志军指责麦凯恩“干涉他国内政”,而麦凯恩强调中国人权状况恶劣。
张志军代表中国宣示崛起的中国不谋求霸权,但是这一政治表述只属于自说自话。出于历史经验,任何独裁政权在崛起的时候必然谋求势力扩张,并必然会破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独裁政权的纵容,必然会导致国际安全受到威胁。欧美等民主国家绝对不相信一个独裁政权能够和平崛起,他们只相信中国不过是在给国际社会打麻醉针。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效应已经让欧美诸国感到巨大的政治压力,中国不透明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使得欧美的不安全感随之上升。
欧洲寻求亚洲新政策
美欧如何应对崛起的亚洲?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主席伊申格尔会前说,全球战略重心正越来越转向亚太地区,欧洲必须审视自身对亚太的战略,并且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越来越多地包含来自亚洲的声音。伊申格尔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更进一步明确表示,欧洲可以成为帮助亚洲实现稳定的政治伙伴。欧洲需要一项积极主动的亚洲政策,“以防止美国的亚洲政策过分专注于军事威慑,而忘记了要将中国定义为未来政治和经济上的伙伴。”
伊申格尔的观点表明,欧洲高度关注中国崛起,正在寻求对华政策的调整。近年来,欧美各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趋同,步调也越来越一致。奥巴马在反恐战争趋于结束之后,果断地调整外交重心,将亚太纳入美国下一步的核心问题。欧洲对亚洲的外交政策可能会随着美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而顺势跟上,美欧的亚洲政策可能会迅速趋向协调一致。欧美再度连手制华已经跃然纸上。
中东问题分歧日深
就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召开期间,欧美与中俄之间的分歧日深。联合国安理会4日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安理会其余13个理事国投了赞成票,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反对票,否决了由摩洛哥提交的、西方国家及有关阿拉伯国家等共同起草的涉叙决议草案。
中俄这一举动,表明中俄对“阿拉伯之春”向纵深发展深感不安,一反在北非国家民主革命时期的观望态度,明确表达反对武力或政治干预的方式,试图保住在阿拉伯地区剩余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中俄担心如果不再阻止“阿拉伯之春”的蔓延,随时可能会延烧到中俄,引发中俄爆发颜色革命,中俄更担心欧美的这种干涉模式在中俄两国身上显现。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解释性发言中对决议草案未能获得通过感到非常不满。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赖斯说,该决议草案被否决使得安理会不能就解决叙利亚问题达成一致。她同时表示,叙利亚目前的政治危机日益加深,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威胁。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劳德说:“对安理会、叙利亚人民以及爱好民主的人来说,今天都是悲伤的一天。”
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杯葛,让欧美更坚信与中俄之间的外交政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差异,甚至媒体更爆出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试图说服中国支持欧美对伊朗的一系列制裁行动而落空,这些外交裂痕均会强化欧美无法信任崛起中国。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
from 欧美将再度连手制华/郑本青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pubvp/2012/02/2012020508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