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 February 2012

林行止: 人人曾蔭權 猛彈曾俊華

信報財經新聞 2-2-2012

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天橫跨上午及中午,在立法會宣讀他上任以來第五份財政預算案(二○一二/一三年度);一如過往,新年度預算案如流水賬,平平 無奇,此雖惹來不少不滿之聲,且令筆者再想起「西報」說他完全缺乏想像力(Wholly lacking in imagination)的評語。不過一份充滿創意天馬行空的預算案,則肯定會招來更多諸如不切實際好大喜功之類的惡評!

去年評預算案一 文,筆者再申財經問題不必亦不可徵詢民意,奉勸財政司司長不應落區「做秀」,只宜安坐辦公室「閉門起草」便可;從冷熱媒介所見,草擬新預算案的「擾民」程 度不及去年,曾氏似已「悟道」,然而這是他任內最後一份預算案,但願他的繼任者能進一步,在預算案草擬期,只讀下屬上呈的數據和建言,然後作理性抉擇。在 財經事務上,減稅減費增加福利,是恆久不變的訴求,早為眾所周知的普通常識,不必深入民間探詢。

曾俊華的五年財政司感言(預算案第二二○及 二二一節),出自肺腑,質樸不浮誇,與其治事處世作風(從傳媒報道所得的印象)相同;而作為財政司司長,在資源極度豐沛的條件下,筆者只能說他數年理財 「守份稱職開創不足」,惟此不是貶詞,對於極易受內地及國際政經變化影響的「單料銅煲」式的香港經濟,需要的正是一位勤謹小心的「財爺」。

和 他的大部分前任一樣,香港財政司司長對財政收入的預測,莫不遠離標的,八十年代的「肥彭」彭勵治甚且曾為此自嘲。與主要靠波動不會太大的稅收的國家不同, 香港庫房收入的高下為物業股票交易收費課稅及賣地收入(約佔總收入百分之三十七)所左右,而這些行業的行情不可測,遂使預算案預測的盈餘或赤字大都落空, 這等於說「預測不準」是香港的常態(新年度綜合賬目有赤字三十四億的預測因而不必認真看待)。雖然如此,去年的預算從預測有三十九億盈餘變為八十五億赤字 (突然派錢退稅後反有虧損),但最終是「綜合盈餘預計可高達六百六十七億」,誤差之大,可算創下紀錄。香港是大都市卻仍是小地方,經濟情況巨細無遺俱在其 掌握中,可是,財政司司長的預測尚且如此離譜,中國這樣大國的預測數字,若非數據可以微調,誤差肯定比香港的大得多!

昨天本報網站第一時間 具體而微地縷列了新預算案寬減各種稅項、收費及補貼等細節,這是在財政盈餘遠較預測為佳的情況下,任何回應民間訴求的官員特別在經濟增長放緩一般百姓入息 落後於生活指數的年頭所應做的事,雖然這招來盲目「派糖」只有短期效益的批評,但要作長期規劃(把累積盈餘投放在利民便民的公共財及可以帶來穩定收益的長 期經建項目上),惟在肯定前景風調雨順及庫房進賬有增無減之下才有條件這樣做。

針對預測收入無法確定的弊端,倡議政府撥出部分盈餘成立主權 基金者頗不乏人(包括筆者),智庫組織新力量網絡在其《香港公共財政評估》中則建議應成立「財政穩定基金」(編按 文章刊本報一月三十一日),這種意念有 可行性與積極性,惟是否有成效,是未知之數,而「未知」意味風險;以外滙基金「升市有盈利跌市必虧損」的先例看,要怎樣做才能保證「穩定基金」有穩定收 入,即通過其「平滑功能」把大起大落難以預測的賣地及印花稅(所謂「波動收入」)轉變為穩定持久的「經常性收入」,說易做不易!

二、在一片 減稅聲中,財政司司長不為所動,筆者認為值得一讚。當局目前並無長遠稅務改革計劃,因此不宜亂動;百分之十六點五利得稅及百分之十五個人入息稅,已極具競 爭性(依次新加坡是百分之十七、百分之三點五至二十〔外加百分之七消費增值稅〕,台灣為百分之十七、百分之六至四十〔外加百分之五消費增值稅〕),不必再 減;況且在必要時政府可用這類直接稅稅入以種種方式津貼低下階層,藉之收窄貧富差距!

新財政預算案以不同名目對各階層特別是中產及中小企 「派糖」約八百億。現年度預算盈餘之巨,出乎意外,由於庫房「水浸」而經濟環境艱難,以財政司司長的話,此舉應有助減輕市民及企業面對通脹的壓力,筆者以 為做法恰可;「美」中不足的是在預期通脹率百分之三點五的情形下,沒有考慮對最低工資作「通脹指數順應」(Indexation)的補貼,通脹意味香港最 低層受薪者今年的購買力會明顯地受通脹蠶食,由於經營困難,資方不易負擔,政府有充沛盈餘,應承擔此責任,工商界與勞方可同蒙其惠。財政司司長對之置諸不 理,有點冷漠,令人難以理解。

不過,所有的福利,不管是「派糖」或「派錢」,都只能有增無減—增加被人民視為理所當然,是他們應得的福利, 一旦減縮,既得利益階層(福利受惠者)便群情汹湧,上街抗議。群眾這種反應,是放諸四海而皆然的。去年曾俊華在立法會大多數議員的「要挾」下不得不手忙腳 亂地臨時「派錢」(每名成年港人六千元),尚幸財政由虧轉盈且數額甚巨,對他「臨別秋波」今年再派錢的期待甚殷,如今希望落空,罵聲四起,是很自然的。

未 能受惠及認為應得更多的市民表示不滿可以理解,但有學識有識見之士亦對財政司司長大張撻伐,便不算公道;這種情況與行政長官曾蔭權數天前在瑞士達沃斯的世 界經濟論壇上的「狂言」,異曲同工,都是沒有考慮當事人的處境而亂下結論。時評者作此評論,識者不會認真看待,但曾氏為國際都會的行政長官,作此不負責任 的批評,難免有損香港的聲譽!行政長官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完全不考慮有關國家各有一本難唸的經,便亂指江山,更說他有理順歐債危機的本事!大言炎炎,莫此 為甚。如今本地論者不考慮當局面對可能大亂的國際財經環境的憂慮及卸任在即的局限,對財政司司長肆意批評,似乎不公道不合理。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