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5 April 2020

周永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且深

3月份開始,新冠肺炎在歐美各國肆虐,而隨着在外地工作或讀書的港人陸續回港,香港新冠肺炎患者以倍數增加,情况較農曆年時更嚴重。當初,港人看到內地各省市相繼出現感染個案,難免感到慌張,但隨着國家採取嚴厲管控措施,內地疫情逐漸平靜下來,港人也較安心。最近由外地回港人士觸發的另一波疫情,現在普遍的看法是,疫情不會如17年前的「沙士」一樣很快便會成為過去,影響也會較以前長久和廣泛。


新冠疫情會延續一段長時間

這樣,市民和政府應該怎樣面對今次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市民必須放棄當初的想法,以為病毒既以新型冠狀病毒命名,基因排序又與「沙士」十分接近,疫情應該不會停留太耐,或許半年便會過去。政府方面,似乎也有同樣的看法,所以2月設立的防疫抗疫基金,推出的民生紓困措施,很多都是一次性的。到第二波疫情出現,尤其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大流行」(Pandemic)後,市民開始認同傳染病學者早前的看法,就是疫情將會持續相當長時間,市民必須有心理準備,戴口罩外出的日子不會很快過去;換言之,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會是短暫的,市民必須作出長久適應的打算。那麼,在防疫抗疫工作上,政府的對策又應有什麼改變?以下是筆者的意見:


人與人減少接觸造成疏遠

第一,是政府必須視這次抗疫工作為一場持久戰。戴口罩外出雖然不舒服,但習慣了,也不當什麼一回事,况且自己患上流感的機會也小了。不過,戴口罩的日子一再拖長,集體活動可免則免,難免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政府透過「派錢」和減稅等措施,或可減輕市民生活上的負擔,間接刺激消費,但人與人之間少了接觸,造成的隔膜和疏遠並非金錢可以彌補。


筆者認識一些從事安老服務的社工,他們說:從年初開始,住院的長者減少外出,家人也少了探望,住院長者本來已很少與親友接觸,現在生活更感孤獨。另外,香港約有10多萬獨居長者,他們平日到長者中心閒坐,或參加康文署舉辦的活動,現在這些設施和活動不是關閉了,就是暫停,開放的也諸多限制,獨居長者所要忍受的苦悶可想而知!原先以為疫情很快過去,現在看來,百無聊賴的日子到了暑假仍不會結束。

同樣,學校停課,學生只好在網上學習,雖言「停課不停學」,但現代教育的目的,就是限於傳授知識嗎?學校教育是透過學習的過程,包括學生與老師的接觸、同學們的互動,讓兒童學懂做人和待人接物的道理。原先以為停課是兩三個月的事,現在看來,到了學年結束,復課還是遙遙無期;整整半年過去,知識吸收還可從後趕上,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缺少了師友的交往,對個人的培育會有什麼影響?總的一句,抗疫工作已變成一場持久耐力戰,就是疫情過去,對不同市民造成的衝擊,政府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呢!

第二,是政府應深入衡量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損害。從種種迹象看來,今次疫情帶來的「後遺症」會比「沙士」更廣闊和深遠。原先,以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消費和零售行業,所以政府紓困措施以協助中小企為主,但疫情「大流行」後,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封關」,全球經濟處於停擺狀况,股市大起大落,資產在短時間內大幅蒸發。現在疫情在全球蔓延,港人雖不至人心惶惶,但新冠肺炎的影響伸延至每一行業,再不局限於從事消費和零售的企業和僱員。


財富大縮水成為城中熱話

常說「疫症面前,人人平等」,今次疫情可說已多方面損害市民的生活:疫情開始時,市民少了逛街和聚會,餐飲業等消費場所首當其衝,隔離和檢疫措施實施後,與旅遊有關的行業全線停頓,僱員不是被炒或減薪,就是自願或非自願的放無薪假期。到政府禁止市民在公開場所4人以上聚集,及戲院等娛樂設施暫停14日,香港的經濟活動近乎停擺,預期失業率將會急速上升,用上官員的說話,情况十分嚴峻。

到股市急速下挫,有資產的市民發覺情况不妙,如何避免財富大縮水,成為城中熱話;有錢的自然擔心,一般打工仔就不會受到牽連?2008年金融海嘯時,筆者仍是強積金的諮詢委員,當時強積金雖實行只有8年,但積存的金額也有3000多億元,而海嘯一來,全部損失接近10%,也就是300多億元;現在強積金積存的金額超過1萬億元,今次新冠肺炎將令300多萬打工仔損失多少?4月時公布的數字可見端倪。總的來說,這次疫情影響所及,可說無論富的、貧的、有工作的、沒有工作的、老的、嫩的,都在不同程度和範圍上有損失。政府的對策不應再說什麼針對性了!英國、澳洲、丹麥等政府為了保住工人飯碗,不惜補貼薪金,香港特區政府除了支撐企業外,不知有什麼辦法協助僱員渡過難關?


公私營醫療分割  削弱抗疫能力

第三,是政府應趁機檢討醫療和相關政策。常說「有危便有機」,但能否抓緊這次新冠肺炎帶來的機遇,要看政府能否從其中汲取教訓。這次疫情給予醫護人員的壓力,有目共睹,筆者和市民大眾一樣,對公營醫療工作人員的奮力和付出,心中都有無限敬意,祝願他們在辛勞工作中保持健康。

這次防疫抗疫工作,香港的醫療服務明顯出現以下弊端:首先,是公私營醫療系統的分割,極大程度上減低了醫療服務所能發揮的防疫抗疫能力:一方面私家醫生慨嘆應診病人大減,但另一方面卻連檢測也諸多推搪。政府真要好好反思,以後私營醫療服務怎樣可與公營服務互相配合,單是增撥資源給醫管局不能解決公私營醫療服務不協調的問題。

其次,疫情開始後,有肺炎病徵的一窩蜂向公立醫院求診,再一次暴露基層醫療服務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去年《施政報告》,政府增撥資源成立地區康健中心,但功能只局限於預防的範圍,這樣怎能改變公營醫療向公立醫院傾斜的漏洞?今次新冠肺炎疫情顯示,除非基層醫療能分擔公立醫院部分功能,病人只顧湧向公立醫院求診的現象不會改善。

其他疫情揭示的問題和教訓,有機會再談。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from 也是這裡,也在這裡~ https://ktoyhk.blogspot.com/2020/04/20200403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