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4 March 2013

李克强的执政观—-从郑东新区看新总理的风格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李克强总理的讲话,那么这两个字是:改革。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则是:改革,改革。如果用六个字,则变成了:改革,改革,改革……
最近,一篇官媒的报道充满了激情,用类似于“从前有座山”绕口令的形式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改革总理的肖像,最前面的话就来自于那篇报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想树立自己的形象,必须从改革入手,这自不待言。然而,我却更关心,一个领导者是否知道如何改革?改革的方向何在?
新总理李克强肯定是想改革的,但是喊口号容易,做事情难。他的认识和立场是否能帮他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关键点?他是否能够摆平各种利益?他是主张集权还是放权?这些因素都足以决定改革是否能够推行,以及改革的成败。
关于新总理上任后可能的思路和做法,还要从他以前的各种政绩中去寻找,因此,我们不妨看看他之前做过什么?

李在地方任职时最引人瞩目的政绩,是一座“鬼城”。
这座鬼城就是河南郑州的郑东新区。2010年房地产泡沫时期,郑东新区突然成了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人们发现它建得是如此豪华,却又那么空旷,以至于感慨河南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农村人住得破破烂烂,城市里却在盖没人住得起的豪华大厦。
关于郑东新区,我们可以简述一下来历:世纪初,李还是河南省长(省委书记)时,恰好是中国造城运动兴起的时机,于是,他抓住了机会,提出了当时令全国其他地方自叹不如的恢弘构想:集全省的财力在郑州的东面建立一座新的城市,将其打造为中原地区的中心。
在他的督促下,郑东新区仓促上马,却发展得越来越大,一座现代化豪华城市出现了,各种各样辉煌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郑东新区的建设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城市模式也开始逐渐成熟,并在全国推广开来,这个模式总结如下,再提醒一遍,请记住这个模式,这和未来总理的执政观有密切的联系:

1,在土地还是生地(即周围都是未开发的乡村时),政府和开发商互动,利用低价吸引开发商前来开发,这个时期获利的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商,因为他们拿地几乎不用成本,而盖好了楼肯定卖得出去(政府的大力广告和隐性担保)。而政府由于征地不花钱(或者只花很少的钱),死活不赔本,它指望的是把地皮炒起来,以后赚钱。
2,一旦这个地区逐渐变成了熟地,土地拍卖就大有利润了,这时候政府就有了卖地生财的现金牛,开发商自然也赚得叮当响。办公区、商业区、豪华住宅区纷纷出现,各种政界名人、商业豪客纷纷前来分享盛宴,新城市越来越美轮美奂,各种超高层、地标层出不穷。
3,这种模式看上去是那么美好,政府的财源滚滚,开发商也大快朵颐,城市面貌令人惊叹,何乐而不为呢?但人们忘记了一点:一切面子事总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表面繁荣下的极度萧条。
4,何谓极度萧条?如果你住在郑东新区,饿了,想吃顿饭,就知道什么叫极度萧条了。这里只能找到各种各样的高档会所,以及穷奢极欲的豪华设施,却很难找到一个价廉物美的小餐馆,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比其他地方高,以至于人们被迫进行高消费,普通消费者根本没法在这里立足。为什么小餐馆和小商店无法存活?因为地价太贵了。
5,中国地价带有垄断性质,因此,可以较长期地偏离实际价格。这在造城运动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郑东新区房价高昂,非普通人能够买得起、住得起,那么怎么办呢?降价吗?不,政府有办法维持高价。郑东新区几十栋林立的办公楼不能空置,于是政府出面,把河南的各种国企叫过来,一家一栋分掉了,这样,郑东新区的房价就由政府控制的国企来承担,而国企的钱来自银行,银行的钱来自于货币的超发,通过这样的方法,政府把钱巧妙地从国库转移了出来,冲高了资产价格,降低了民间的实际消费能力。
6,在这种模式中,政府靠卖地赚钱了,开发商靠盖房子赚钱了,各种利益也可以从其中分一杯羹,建造出来漂亮的新城也成了官员的政绩,他们都是受益者。吃亏的是整个社会,房价高了,新区虽然美丽却不适合居住,因此成为了鬼城,另外,资产泡沫最终传导到其他商品,形成了普遍的通货膨胀,这就是代价,也是政府插手经济的普遍弊病。

郑东新区模式表面是辉煌,实际是对经济极大的扭曲,城市空置、资源浪费。
但它却成为了政府认可的一种模式,不仅在河南,在各地都有采用,从各级省会开始,一直到地级市,现在县级市也开始效仿。其中的原因,除了经济和财政原因之外,还有李克强的榜样作用,因为正是他的大手笔,建立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鬼城样本!
我更担心的是,除了李之外,现在上台的一大批官员都是依靠类似的路数上台的。
比如,取代了周永康的孟建柱,在上海时期就主持过与土地相关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造城经验,在他担任江西省督时,其主要政绩也是建立了一座南昌新城。
这批官员由于靠土地财政起家,往往相信政府的主导作用,倾向于抓住权力而不是放开权力,倾向于用自己的手去调控市场。他们与各种利益的关系比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当这些人身担大任的时候,他们会做出“小政府、大社会”式的改革吗?
我担心的是:他们的改革是加强政府权力,强化利益间的分配机制,从而使得改革走向了反方向。

李在地方任职的第二个巨大的政绩,是到了辽宁之后,抚顺莫地沟棚户区的改造。
关于莫地沟的改造,也是一个类似于郑东新区的大手笔。
其操作手法仍然是类似的:1,政府从居民手中取得土地,把土地包装、二次开发,卖给开发商,从而实现财政上的获利。2,开发商开发土地赚钱。
但是,莫地沟改造似乎没有受害者,没有出现民间的抱怨声,那些交出了土地的棚户区居民也感到很满意,这是为什么?
因为,政府和开发商在赚钱的同时,拿出了一部分利益帮助棚户区的居民盖了楼,居民从棚子里搬到了楼上,自然感激涕零。
李克强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共赢的区间:只要政府少拿点儿利润,开发商也少赚一点儿,是能省出来一部分钱来安抚民众的。
所有的宣传都集中在这个小小的共赢空间上,认为他找到了一种新的模式。
但这种模式的前景到底有多大?它看起来鼓舞人心,但实际上呢?
不幸的是,这种模式存在着两个不可克服的问题:
1,共赢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从经验上来看,很小。在中国,最大的资本仍然是土地价值,只要政府垄断土地市场吃差价的行为不改变,那么它始终是在利用土地从民间抽血,一旦民间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自己本来可以更加富裕,他是不会再表示感激,反而更加厌恶政府的行为的。到这时,民间的要价会更接近市场价格,拆迁的成本会更大,到最后导致共赢空间的消失。
2,莫地沟是否具有普遍性?答案是,不具有。莫地沟是棚户区,居民要求开发的意愿可能较高,而其他地方如果进行类似开发,拆迁和开发成本估计要高得多,以至于共赢空间就没有了。更重要的是,莫地沟作为彻头彻尾的政绩工程,在中国,只要是政绩工程,就永远是虚假的,可以说,莫地沟是集辽宁全省之力打造的“波将金式村庄”,承载着省督进军宝位的重任,即便实际操作中无法取得共赢,政府也会不计成本地做下去。
从莫地沟的政绩工程反映出来的李克强是一个试图在现有基础上腾挪一下,进行小型修补的执政者,是一个刷点儿小聪明的匠人,而不是一个主持变革的大师。

总的来说,从这两个政绩来看,新任总理的执政观仍然是:
1,相信政府看得见的手。
2,从经济出发,进行小修小补。
3,长袖善舞,四面讨好,对于各种利益均不得罪,大家共同致富。当然,四面讨好的结果必然是民间吃亏,因为一旦无法找到共赢空间,必然是最无法发声、最弱势的民间社会率先出局。
4,但在修补经济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敏锐性,因此,可以指望中国经济继续有所发展。但不要指望有根本性变革。
5,改革喊得再响,抵不上实际行动,新总理始终是个经济官,他也不会比前任更有作用。

———-

人云亦云的东西太多
在郑州带过2年,现在每年回家还路过,
郑东新区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新区建设,人气在逐渐起来,环境很好
也很受省内、郑州市内消费者喜爱

这种心理,其实就是看不惯落后地区也阔了…
北京搞CBD,上海搞陆家嘴的时候,人均GDP还不如现在的郑州…
郑东新区那种标准的写字楼也好,住宅也好,价格也就是北京、上海5年前的水准,郑州的人均GDP也是北京、上海5年前的水准(9000美元)
2008年的北京人能不能接受金融街CBD,能不能接受1万一平的房子?当然能
那现在的郑州人为啥不能接受郑东新区?
如果李克强像搞郑东新区那样给北京各区县都搞一个高标准新区,给北京人民也修这么多高标准的新房子,宽阔的马路,北京房价还会这么高?北京还会这样堵?
按照现在省会人民的收入,完全应该搞这种高标准新区,否则就是对未来的犯罪

郑东新区容纳了扩张外迁的大学,怎么可能是鬼城?
商业气氛不浓罢了

问题不是他能不能维持住现在的局面,问题是他是不是以为自己能维持住现在的局面。

现在当官就喜欢盖房子搞大工程
别的没心思

郑东新区真不是鬼城,除了商贸办公,城中村改造的安置区也有,东西也很便宜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47287?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