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寫評價時,普遍持成王敗寇的成見,以成敗論英雄者,為數不少,在商場上如此,政治上也是如此,不過戰爭歷史上,被譽為名將者,勝利者和失敗者,可謂五五開。
羅馬時代為人記得的除了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 )就是漢尼拔(Hannibal),你問人提出擋住漢尼拔方法的是那個羅馬政治家? 是誰在戰場上正面戰勝漢尼拔? 能說得出的人不到聽過漢尼拔的人十分一。
同樣,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的所為極富爭議,除了滑鐵盧戰役以外,也打過大敗仗,可是某些神奇戰績,讓他在過去200年戰爭史中幾乎穩坐首位。同樣情況也出現在第二次大戰德國的一干將領上,他們幾乎一致被認為水準要高於對手。
為甚麼戰爭歷史會成為特例? 那是因為戰爭史上那成為名將的,都曾經克服不可克服的劣勢,例如國力弱、兵少、器材不足、地理障礙,甚至最基本地,迎頭痛擊某個被認為不可戰勝的人,像威靈頓公爵之打敗拿破崙,比他先前輪流打敗整隊法國元帥更有"含金量")。
李將軍(Robert E. Lee)在美國名將排行榜一直居高不下,第一個原因,是其身處綜合力量的弱方,兵力、武器、人口、科技、生產力都遠低於敵手,另外在戰爭初期,他無疑頗為明成功,以至林肯害怕華盛頓被攻擊,而將大量部隊被牽制。
其次從客觀背景來說,也因為現代美國之前,北美大陸出現過能稱為"名將候選人"的軍人,兩根手指可以數完: 魁北克攻城英軍司令James Wolfe將軍,還有華盛頓總統。物以罕為貴,李將軍身價自然比較高,更何況他是美國名門之後。
更加能讓李將軍的資產,實在就是他的個人品德以及修養,這方面實在不容置疑,就算經過對英雄的神化,也屬我們絕少聽到對個人品行更好的評價,更難得的他是一個軍人。那個時代部份將軍還有"貴族"氣質的人,不過將軍已經平民化,而且正如歷史所見,出身貴族者,也不見得人格高尚。這樣看來,李將軍十分難能可貴。
在個人和的正面評價以外,我們卻不能確定他就是軍事意義上的"名將",這個方面純粹被戰爭能力和戰績主宰,不是因戰爭結果的成敗,而是其戰法有否震撼力,對戰場或戰局,他有否一種特殊洞察,還有他對戰術、戰略有否創新,有否最大地運用手上資源。
誠然李將軍的戰績很"見得人",他的存在是南方的中流砥柱,邦聯軍能夠支持四年的主要原因,這對保證李將軍作為軍事意義上的"名將",卻並不足夠。事實上,我相信歷史上有一個做得更好的實例,就是1899年尾開始,延續近三年的第二次波耳戰爭(Second Boer Wars)。
這些南非北的荷蘭裔殖民後代,人口不過一百五十萬,總兵力從來未超過十萬,卻打得英軍不斷增兵至五十萬(三分二為英軍,其他為殖民地軍),軍隊對平民到了一對三的空前比例﹔對照歷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除了波耳戰爭,英國本土從來沒有派出過這麼大的兵力,連對抗拿破崙、路易XIV都沒有,而波耳地區大小不過是今日南非國的兩個省。
當時英軍兵力強大,裝備充足還不能確保勝利,他們最發明了"集中營"(concentration camps... 注意! 是發明),大量收押對方人口,同時實施三光政策,最後才將波耳人壓制。
波耳人儘管有驚人的軍事成就,卻不是建立在將軍的軍事天才,而是對戰術的正確認知,充份利用步槍的長射程,在戰場上運用疏散步兵戰,同時結合及游擊戰。他們在游擊戰的先天優勢不論,正面作戰時他們面對英軍需然殊少勝利,不過仍持續給英國人不成比例的嚴重傷亡,而且保持戰略主動,來去自如,打得英國人暈頭轉向,更大數量的人被少數波耳人釘死在一處。
順便一提,波耳人的成功,一度令整個英帝國在世界無兵可調,連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天津之戰也無法多派部隊﹔消耗過度,英國還要應付對德海軍競賽,資源緊張,多少間接引起英國在亞洲尋找盟國的念頭,也就產生英日同盟,支持日本和俄國打仗,進而改變了整個亞洲歷史。
李將軍的南軍和聯邦政府的北軍,分別就如英軍之於波耳人。軍事學家富勒將軍(J.F.C. Fuller) 描述南士兵,將他們評為半游擊性,而北軍他直接將他們稱為"半正規",而沒有解釋,我就由北軍開始講起。
他們是聯邦政府的正規軍,本來軍官來自南、北各州,戰爭一開始,效忠南方的軍官紛紛離開,這個時候,政府軍卻擴編軍隊開戰,加上政治干預和戰爭部門的問題,各種因素下,數十萬志願部隊的組織同訓練無法確保,就算北部的工業和資源能提供完整的裝備,聯邦軍隊(Union Army)普遍軍官和士兵,戰鬥力都不高。
聯邦志願者的另一個問題,是他們出身並不適合作戰,北方工業化和城市化人口大於南方,不過同時,他們不止野外求生的技能,也比較缺乏軍人的"氣質"﹔在舊日的戰場上,農民遠比其他人適合作為士兵,他們刻苦耐勞、忠實憨直,所以明朝名震天下的戚家軍就專挑選農民,特別是義烏人(戚繼光曾見他們村落武鬥,所有人有進無退),曾國藩招募湘勇也參照這點,回鄉組織農民。聯邦軍的學者、商人、城市勞工,成為軍人的潛質,實在低於南軍(由以騎兵為甚)。
這些"北佬"(Yankee)被評為"半職業軍人,一來是缺乏軍人氣質的新丁,也缺乏適當訓練及紀律,專業有能的軍官也不多,因此戰爭初期他們不斷吃敗仗。
在美國內戰前一百年,兩軍出身做成的差異會低一點,因為軍隊武器戰術不同,那時的滑膛槍(musket)射程短、不準確,還三分一機會不能打火射擊,所以士兵密集肩並肩前進,進入射程以後,裝子彈朝對方人群照軍官命令齊射(volley fire),精良的軍隊就是不斷訓練,將步操、裝填做得最快最準的一支,紀律是最重要的元素。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步兵齊射,就是James Wolfe在魁北克城外的一次,據說他的部隊數千人開火,聽來如一聲巨響,而僅三次(有人說一次),射擊,法軍就已經被完全打散,繼而被英軍沖鋒收拾。
給予一定訓練,北方人不難學好基本的步兵戰術。問題是這種戰術,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出現裂痕,英軍用同樣的戰術已沒有預期的成功,而在法國的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中,這種戰術地位大降,僅為作戰的各種陣式之一。當時保護法國共和的志願者缺乏訓練,無法採用標準的戰術,而是像烏合之眾一樣各自散開前進和開火,結果竟然出奇地成功,原來先前強調紀律的原因,除了控制火力,也為防止士兵逃走,因為舊時的軍人不是國王、領主僱來,就是強行拉夫,無意志和忠誠不高,戰事失利便作鳥獸,而法軍已變成"人民軍隊",所以士兵不會隨便逃走,在戰場一時失利逃跑也會再集結。
不過拿破崙時代的主力火槍和前代沒有差別,射程短又不準確,所以大炮、騎兵有巨大優勢,而士氣高昂的法軍步兵甚直接一擁而上,用刺刀壓垮敵人。
這一切在美國內戰時已經改變,步兵長槍槍管內裝有膛線,能遠程精確射擊,連發的左輪手槍/馬槍出現,士兵火力增大數倍,野戰炮改進卻很緩慢。結果,一個射擊技術優秀,懂得在野外生活的步兵,變得極為可怕,騎兵已無法再用沖鋒欺負步兵,要下馬尋找掩護,反而在駁火時處於劣勢,大炮因為步兵分散和找掩護的動作,殺傷力大不如前,專門的狙擊兵出現,軍官和炮兵被槍殺機會大增。
這一切正正切合南軍士兵,可說正中下懷。
沒有統一制服使他們看似烏合之眾,而且紀律和自由的心理也讓他們時不時會脫隊和拒絕離開家鄉付近,這個習氣也延續到軍官,影響到李將軍的部署﹔他們的強項是習慣在野外和鄉下生活,加上沒有那麼多物資,他們的裝備僅有北軍的一半重量,所以他們可以走得更快,也走得更遠,對運輸車、鐵路、河流等補給線要求低得多,這就是李將軍的南軍永遠比北軍神出鬼沒的原因。
我花大量文字描述步兵武器和戰術的轉變,因為他們和軍隊的戰鬥力密不可分,而拿破崙戰爭以後,世界工業化同時,迎來了軍事革命,一種接一種"game changer"武器科技出現,熱氣球、潛艇、裝甲戰艦、電報、攻城巨炮、連發火槍,甚至鐵刺網,從後世看來,美國內戰時戰場的模式接近第一次大戰多於拿破崙戰爭。
正確運用手頭的工具,正是優秀將軍的必要條件,可是李將軍卻不斷地帶領那支半游擊軍隊,用半世紀前的戰術,打未來的仗,例如有名的Gettysburg會戰,李花了三天和北軍打陣地戰,希望擊潰對手,最後竟然還組織精銳步兵,在開闊地型向敵軍突擊,在拿破崙時代後期,這種戰法已為英軍所破,不再有效。
此外經過三天會戰,就算南軍擊破了Gettysburg戰場的北軍,結果又如何? 經過大戰,南軍人員也傷亡慘重,就算擊破北軍,南軍損失三分一軍力也等如失去戰力(這是軍事的界線,30%損失代表部隊失去戰力),Gettysburg的戰況和拿破崙在Borodino會戰戰前的狀況完全一樣。
Gettysburg戰鬥第三天,南軍炮彈不足以充份支持步兵突擊,顯示物資也是他們進行大戰的局限。因為南軍的特性,李將軍根本不應該打。
富勒將軍認為,Gettysburg和先前的五回合戰鬥都是以佔領對方首都的便可以結束戰鬥這錯誤概念為基礎,這在先前的拿破崙戰爭已被證實為不正確。
李將軍認為南軍軍力少,不斷機動攻擊牽制北軍多數兵力,這個戰略概念沒有錯誤,錯誤在於他堅持以會正面會戰的方式來殺傷北軍,而除了先前北軍很不濟的時候,這是無效率和不經濟的做法,更有甚者他也很少成功佔據對方要點,成功逼使對方在戰場上向他選定的位置攻擊,撞在他的防線頭破血流。
Gettysburg會戰的意義,不是在於一般人認為,消滅一個可能成功的大攻勢,而是顯示南軍士兵的軍事技能,無法再在進攻中戰勝北軍。拿破崙說過,好的士兵是那些打了三場仗以後生存者,打了整年,吃了多次敗仗,北軍有時間和經驗改良自己,充份利用戰場形勢,便不用害怕南軍了。以後兩軍相遇,不用決戰,北軍只要佔好陣地,確保他們後勤強項的運作,南軍遲早要自行撤退,甚至在陣地上打得越長,功得對越凶,對北軍越有利。
南軍從總統戴維斯到軍事統帥李將軍,都沒有意識到他們雖然不可能征服北方,卻能獨自穩守南方,就算不向北方後方各州,做出破壞民眾的"不道德"行為,只憑自身焦土政策,破壞入侵軍補給,特別是鐵路線,並用水雷、沉船阻礙河流運輸,堅持機動作戰,只打以多吃小的戰鬥,也比自身棉花禁運,期望歐洲某國來援有用(英、法、普、奧、俄誰有足夠動機來換?)。
這些戰法未必一定勝利,北軍要克服他們的代價,就會會數倍加大,我們不能確定北方一定會尋求和談,他們可能會用上後來英國人在南非的手段也說不定,不過南軍也確實能打出類似波耳人的戰果,這不止是波耳人的孤例,也是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法軍在半島戰爭的等戰例可以引為借鏡的,而作為有教養的望族,老練的將軍,李應該能夠熟悉這方面的歷史和操作方法。
法國大革命以來,軍隊已經撤底平民化,戰爭也全面化,在菲特列大帝、馬爾波羅公爵的時代,軍隊的軍官還是能由貴族為主,國家軍隊、義務兵役發明後,戰爭必然對經濟有嚴重破壞性﹔從這個時候開始,借用一部日本水說的講法,"一個好將軍和壞將軍的分別不過是殺敵人還是殺自己人",這個時代,可悲而赤裸裸的現實,就是戰爭是比較誰用最少的人命和資源,殺死最多的人﹔過去在戰場上堂堂列陣,像決鬥般打敗敵人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
北軍攻入南方西部進行經濟破壞,僅僅海上封鎖,就是以斷絕國民生計,毀滅生產力為目標,隨了直接射殺平民,戰爭一開始已經向平民出手,何況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美國從來沒有打過有限的"貴族戰爭",美國武裝部隊從來都是正規和民兵游擊並重的隊伍。
最極端地說,假如李將軍是個真正看得通透的仁者,不希望有重大死傷破壞,那麼他就不要加入作戰,因為一個人除非自命可與"戰神"大亞歷山大大帝比肩,沒有一個弱方的將軍,僅用戰場決戰就能夠最後取得勝利,甚至戰役勝利後輸掉戰爭者都很多。他的加入讓戰事延長,不僅北方人死得更多,南方人也一讓,長期全面戰爭也讓雙方裂痕加深,幾乎變得永久化。
再借用富勒的講法,"對格蘭(Ulysses S. Grant) 、李將軍和戰爭中其他各位將領,要批評他們的戰術能力是太容易了,不過卻應記著他們上無所師承的。無論從那一方面來看,來福槍都是一種新式兵器。"並舉例成直到第一次大戰,職業軍人中的七成還相信刺刀作武器的價值。
可是篩選軍事名將,總究應該嚴格一點,李將軍不能與世界最將軍統帥並列,關鍵原因是無法掌握軍事發展和戰術改變的潮流﹔對應者就是李同時代,普魯士軍的統帥毛奇,以及其上的卑斯麥首相。一千年來處於"戰國"狀態的歐洲,將軍對戰爭潮流的觸角和對戰爭的認知,總比北美洲要強得多,我們要記著,美國獨立以後的軍事對手,不是少量駐加拿大英軍,北美土著,就是墨西哥。
這個缺點出現在李將軍身上,原因不外符三個層次,第一他沒有那個對未來的洞見,預期不到那個改變,第二個層次是改變正在發生卻視而不見,第三個層次,就是知道,也不去改變。
有些人會認為李將軍屬第三個層次,是其人品格所致,是他的選擇,那麼這就成了他的弱點。孫子兵法〈九變〉說: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潔廉可辱,愛民可煩。李將軍者,正是潔廉可辱,愛民可煩的典型。更甚者,假如我們相信他是因為對南方長遠戰爭能力悲觀,而情可不用更粗暴的手段,僅作唐吉柯德式鬥爭,那麼就更屬"必死可殺",而李將軍洽洽是應驗了孫子的預期: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不可不察也!
李將軍是個偉人,是個優秀的領導,還是不錯的將軍,可是以軍事成就論僅為中上,我們尊敬、喜愛他的地方,正正是他不可能成為一流將軍,甚至"名將"的原因。
推薦相海關時代背景電影:
美國內戰
Glory (1989)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7441/synopsis
Gettysburg (1993):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7007/
Gods and Generals (2003): http://www.imdb.com/title/tt0279111/
Cold Mountain (2003): http://www.imdb.com/title/tt0159365/?ref_=fn_al_tt_1
Gone with the Wind(1939):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1381/
美國獨立戰爭
The Crossing(2000): http://www.imdb.com/title/tt0210628/
拿破崙戰爭:
Waterloo(1970):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6549/?ref_=fn_al_tt_1
War and Peace (1967):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3794/
Napoleon (2002): http://www.imdb.com/title/tt0253839/?ref_=sr_4
17世紀:
Barry Lyndon(1975):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2684/
克里米亞戰爭: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1968):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2790/
英國殖民地戰爭:
Khartoum(1966):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0588/?ref_=fn_al_tt_1
Zulu(1964): http://www.imdb.com/title/tt0058777/?ref_=fn_al_tt_2
Zulu Dawn(1979):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0180/?ref_=fn_al_tt_3
The Four Feathers(2002): http://www.imdb.com/title/tt0240510/
from 海舟書室 - Yahoo! Blog http://blog.yahoo.com/horatiowong/articles/105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