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 March 2013

預算案舊思維,如何應付新形勢?——「財政穩定基金」改革方案的八點詮釋

(刊於 2013年3月1日明報)

曾俊華發表新政府的首份預算,也是他擔任財政司長以來的第6份預算案。作為新政府的首份預算案,曾俊華理應展示新思維,但假如把這份預算的年份抹去,就會發覺曾俊華的理財手法,與過去5年大同小異:就是「年年估錯收入,歲歲重複派糖」。

不是嗎?過去6年政府合共低估了3300億元收入,剛結算的2012/13年度亦繼續低估了551億元的收入。另外,曾俊華一直側重推行「一次過措施」,過去5份預算案的「一次過措施」共1657億元,今年依舊花費326億元推行退還薪俸稅、減免差餉及公屋免租等「一次過措施」。

曾俊華每份預算案都大同小異,到底是公共理財太簡單,毋須花費氣力改革?還是曾俊華故步自封,只懂重複早已無效的招數應付社會訴求?

年年估錯收入 歲歲重複派糖

曾俊華擔任財政司長6年,從未處理過香港公共財政的核心矛盾——即政府收入波動不定,令「經常開支」增長有限的政策矛盾。

近年政府預算盈餘屢創新高,但新增收入主要來自地價收入、投資收入及印花稅3項難以預測的「波動收入」。由於政府視這筆盈餘為「意外之財」(windfall revenues),奉「審慎理財」原則為圭臬的財金官員,堅持需要嚴格控制「經常開支」,於是大筆盈餘被投放在「一次過措施」,其餘則被撥入「財政儲備」,導致近年「非經常開支」及「財政儲備」分別大幅增長,但「經常開支」卻只能緩慢增長——從2001/02至2011/12間,「非經常開支」增長10倍,「財政儲備」亦增加了77.7%,但「經常開支」卻只得增加24%。

問題是近年股巿樓巿持續向好,「波動收入」增加令盈餘屢創新高,公眾開始質疑為何庫房年年水浸,政府仍只顧推行「一次過措施」及累積「財政儲備」,卻對增加「經常開支」規劃長遠政策顯得保守,社會不滿情緒遂迅速蔓延。

歸根究柢,這個公共財政核心矛盾,源於政府欠缺一套收入管理機制,以減低「波動收入」對預算規劃的影響——可惜,曾俊華在位6年,從未對症下藥作出改革,如何說服香港巿民,他有做好財政司長這份工?

民間智庫「新力量網絡」倡議成立「財政穩定基金」,正是要針對性處理這個核心矛盾。「財政穩定基金」以過去7年「波動收入」佔本地生產總值的平均百分比計算「波動收入基準」,若該年度經濟好景,「波動收入」高於「波動收入基準」,多賺的金額便會存入「財政穩定基金」;若該年度經濟下滑,「波動收入」少於「波動收入基準」,則由「財政穩定基金」撥款以補足該差額。透過平滑化機制,就可以將佔政府總收入近四成的「波動收入」穩定下來,使之轉化為持續性的「經營收入」,為增加「經常開支」或落實長期減稅創造空間。

「新力量網絡」作為民間智庫,大膽提出「財政穩定基金」,目的是要拋磚引玉,促使各方認真思考問題核心。過去一段時間,我們收到各方朋友回應,現特別提出「財政穩定基金」改革方案的八點詮釋,以深化討論及完善方案。

●詮釋(一):符合審慎理財原則

「財政穩定基金」的設計理念,正是希望在符合「審慎理財」的前提下,投放更多資源支持「經常開支」項目,令資源毋須浪費在「一次過措施」。

「審慎理財」的基本精神是「量入為出」,即政府應按照預計收入水平規劃開支,以避免出現收支失衡。現在的困局,正在於「波動收入」大起大落難以預測,財金官員遂認為應避免因為一時收入增加,而貿然作出長期開支承擔,結果導致「經常開支」只能緩慢增長,資源反而被投放在「一次過措施」。成立「財政穩定基金」,正是要將收入結構變得穩定,如此就能按「量入為出」原則有序地規劃開支,令更多資源可以投放在「經常開支」項目。

●詮釋(二):絕不等同「財政儲備」

部分人認為成立「財政穩定基金」多此一舉,認為現時「財政儲備」已可發揮在經濟下滑時撥錢「填數」的作用,這種說法誤解了「財政穩定基金」的運作。

「財政穩定基金」針對處理政府的「現金流」(Cash Flow),而不是「儲備資產」(Reserve Assets)。按我們建議的平滑化機制,原來應該撥入「財政儲備」的巨額盈餘將被截留起來,改為存放在「財政穩定基金」,令盈餘可按「波動收入基準」每年調撥出來使用。這種安排令盈餘能夠更早地用以支付政府開支,自然比將資金不斷累積在「財政儲備」更有效率。

●詮釋(三):可因時制宜

「財政穩定基金」的基本運作,建基於地價收入、投資收入及印花稅3項「波動收入」令政府收入結構不穩的客觀研究。在這個基礎之上,「新力量網絡」深入研究過去20年的經濟周期,提出以過去7年「波動收入」佔本地生產總值的平均百分比作為計算準則,然後按此平滑化「波動收入」。

這種平滑化機制,對財金官員來說應該毫不陌生。自2007年起,「財政儲備」的投資收入已放棄逐年計算的方法,而改為6年移動平均數,以分散投資回報按年計大起大落的風險,令相關收入變得穩定及較易預測。「財政穩定基金」的運作邏輯,其實等同將這種機制進一步擴大,以涵蓋性質上同樣是按年計大起大落、但以較長經濟周期看卻持續不斷的地價收入、印花稅及其他投資收入(主要為「資本投資基金」、「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公務員退休金儲備基金」、「賑災基金」、「創新及科技基金」、「貸款基金」和「獎券基金」合共7個基金的投資收入)。

當然,「新力量網絡」現行建議,是建基於過去20年的研究數據,是否可以調整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新趨勢(例如離岸公司數目增加,可能令利得稅變得波動不定,需要被納入「財政穩定基金」),絕對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換言之,「財政穩定基金」的涵蓋範圍及平滑化方程式,絕對不是一成不變,政府可因應形勢需要作出適當調整。

●詮釋(四):改變現行會計安排

「財政穩定基金」要順利運作,關鍵之一是重新界定何謂「經營收入」。現時,政府將各項收入分成「經營收入」及「非經營收入」兩大類,但如何作出分類政府卻無一致準則。

現時政府只是將印花稅和「一般收入帳目」及「土地基金」的投資收入界定為「經營收入」,卻把地價收入及其他7個基金的投資收入定義為「非經營收入」,這種分類完全缺乏邏輯一致性:如果因為某項收入波動不定就定義為「非經營收入」,那麼印花稅理應與地價收入及投資收入一同被界定為「非經營收入」;但如果我們考慮到地價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歷來都是政府重要收入的客觀數據,那麼它們其實更應該全部被界定為「經營收入」。

香港經濟以金融地產業為支柱,並由此衍生出地價收入、投資收入及印花稅三項「波動收入」。基於「波動收入」與本地生產總值關係密切,並且歷年來都是政府重要收入來源的客觀現實,「新力量網絡」認為這些收入應該全部被定義為「經營收入」。當然,按此重新界定「經營收入」定義,勢將改變自1963/64年度起將政府帳目分成「經營帳目」及「非經營帳目」的安排,政府因此需要重新檢討整個會計制度。

●詮釋(五):能增開支亦可減稅

「財政穩定基金」令收入結構變得穩定,可將數以百億計的「波動收入」轉變為穩定收入,新增的「經營收入」固然可以用於增加教育、醫療及社福等「經常開支」,理論上也可用於長期減稅(例如調低中小企利得稅,以建立累進利得稅體制,或徹底取消商業登記費;當然亦可調低中產的薪俸稅率)。

以過去5年或10年為例,我們推算「財政穩定基金」可以每年帶來675至389億的「經營結餘」,因此有足夠財政空間讓政府同時增加「經常開支」及落實減稅(當然「一次過措施」會大幅減少),政治上足以回應左中右政黨、基層中產商界的訴求。

●詮釋(六):需立法會通過

要成立「財政穩定基金」,財政司長可引用《公共財政條例》第29條,以決議案形式提交立法會批准。當然,「財政穩定基金」能否取得立法會支持,必然視乎基金成立後政府會提出什麼開支建議及減稅措施,只要政府的方案能夠涵蓋左中右政黨、基層中產商界的訴求,要得到立法會跨黨派支持並非不可能。

●詮釋(七):運作可參考外國經驗

要設立「財政穩定基金」,不少國家均有豐富經驗可供參考。「財政穩定基金」學術上稱為「雨天基金」(Rainy Day Fund)或「預算穩定基金」(Budget Stabilization Fund),功能在於減低收入波動對預算規劃的影響。

現時,美國50個州政府有47個設有「雨天基金」;不少原材料出口國例如俄羅斯、智利及委內瑞拉等,亦已設立「預算穩定基金」,以應對商品巿場波動對預算規劃的影響。香港政府依賴來自地產及股巿的「波動收入」,本質上類似原材料出口國,其實早應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完善財政管理。

●詮釋(八):與稅制改革並不排斥

當然,「財政穩定基金」絕非萬應靈丹,不可能完全解決所有公共財政問題。

「財政穩定基金」不可能解決「稅制公義」的問題(例如應否向富豪及大企業加稅,以強化財富再分配),亦不動用「財政儲備」及「外匯基金累計盈餘」(例如應否撥出儲備成立主權基金)。但由於現時政府管治能量不足根本無力處理稅制改革,而財金官員的保守態度亦令任何動用儲備的改革短期難以成事;因此在現時政治環境下,「財政穩定基金」不改稅制不涉儲備不動「審慎理財」原則,實在是最有機會取得社會共識的務實改革。換言之,實行「財政穩定基金」與其他稅制檢討及儲備改革並不排斥,但先落實「財政穩定基金」卻可以逐步理順政府的財政管理,為日後推行更爭議的改革奠下基礎。

1993年3月,殖民地財政司麥高樂於預算案辯論中發言,其中一段值得政府財金官員深思:

「我相信本港市民寧願享有更佳的醫院、學校及社會服務,藉此分享本港經濟繁榮的成果,也不願見到儲備不斷增加,以致超越審慎的水平,變為可笑的吝嗇。」

今天,特區政府預算盈餘屢創新高,儲備升至歷史高位,財金官員卻只懂得墨守成規,以上世紀的理財手法應付當前形勢,導致公共服務落後於巿民期望,珍貴資源卻浪費在「一次過措施」,環顧全球都難以找到如此可笑的財政管理,但沉重的代價卻要香港巿民來承受。

我們需要以新思維,重整香港的公共財政。

◆延伸閱讀
新力量網絡《2013年度香港公共財政評估報告》: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from 大政治家 http://brian-fong.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