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擔任趙紫陽經濟智囊、有「改革四君子」 之稱的中國經濟學家朱嘉明教授,日前訪問中大,就題目《 中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發展及其運行》進行演講。 這場演講,可謂本地中國研究的重頭戲,先不說講者來頭, 題目本身已經吸引。
講座未開始講堂已座無虛席,觀眾甚至要坐到樓梯上, 陸續連門口也站滿了人。朱教授是1980年代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 推手,曾擔任趙紫陽「三所一會」中「中信國際問題研究所」 的副所長,對當時趙紫陽的經濟政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八九民運中,與陳一咨等人起草《關於時局的六點聲明》, 堅決反對鎮壓學生。六四後被清算,至今一直流亡海外, 曾擔任海外民運負責人,現任教於維也納大學。
最近朱教授刊在《共識網》的一篇訪談錄(1) ,廣為內地知識界傳閱,一石激起千重浪, 他提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因而引起了熱論。這次演講, 觸及的問題甚廣,包括中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定義、起源、 歷史條件、制度、運行機制以及影響,意義深遠。 筆者認為這種模式甚至與近年經濟「被規劃」的香港息息相關, 這裡希望分兩次整理演講的重點,供主場讀者參考。
朱起首便指出,現在的中國,不是社會主義,不是自由市場, 也不單純是外界所認為的國家資本主義,而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
這是一種國家與私人資本結合而形成的壟斷經濟模式, 國家官僚的角色是資本家, 他們通過直接控制國家體系壟斷主要經濟產業, 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並保持一定的政治社會穩定, 從而賺取高額的壟斷利潤。 這種模式實際上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升級版, 兩者的不同是程度上的分別。
國家資本主義由國家主導市場,但並非壟斷。然而在「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中, 基本上所有經濟力量都可以追溯到國家的壟斷資本, 當中最主要的資本和土地供應,也是國家所壟斷的。 中央政府的角色,其實就是比李嘉誠更厲害、壟斷更深、 更廣的資本家。
這種現象是世界經濟史上獨一無二的,朱教授這樣說。 其實只要看內地的汽車、石油、能源、鋼鐵、金融、電訊等行業, 背後支配著的,都是巨大的國家資本。即使1990年代中期朱鎔基 主導了龐大的國企改革,政府摒棄的只是無關痛癢的中小國企, 騰出的空間讓民營企業取而代之,但對於一些關乎戰略、資源、 民生的行業,國家壟斷卻有增無減。那麼, 中國是如何從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家, 過渡為目前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朱教授說,目前的現象,是毛時代公有制異化出來的結果。1978 年前的公有制否定了私人資本,奠定了「全民經濟」,但所謂全民, 其實只是經濟主導權牢牢控制在國家手裡。譬如土地公有制, 說是公有,但發展一塊地是無需征求你同意的。改革開放後, 計劃經濟褪色,鄉鎮、民營企業進場,市場經濟由農村走入城市, 但經濟改革到六四鎮壓過後的1990年代卻出現逆轉, 市場化連同政治改革一同停頓,相反的, 是國家逐漸建立起絕對的經濟主導權。怎樣主導? 就是通過控制貨幣、資本、土地,以控制資本和生產資料的供應。
土地沒有隨著改革開放而私有化,反之是國家一直壟斷了土地供應, 供地予私人企業、地產商,完全是政府官僚的決定。在土地公有制、 產權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地權沒有保障,政府強行徵地不是非法, 而是無法可依。人民買樓付的不是地價,而是地租。 天價買豆潤大的地方,地方只是租用, 捆綁的卻是一輩子的經濟自由, 甚至窒礙了整個中產階級對社會改革的渴望。就像香港, 但內地地產霸權背後的背後,不是地產商,而是中央政府。
那麼,哪來的錢買樓?在內地買樓,同樣要去銀行借房貸。 但銀行的銀根哪裡來?朱指出,國家壟斷的除了土地, 還有貨幣供應,更重要的是貨幣轉換為資金的過程。 經濟學告訴我們,資金轉換需要商業銀行作為中介, 在市場經濟體系,私人銀行以存款轉換為投資推動資金流動, 中央銀行(形式上獨立於政府)則透過利率、存款預備金調節。 在中國,則是透過國家直接控制商業銀行,而完成資本轉換的過程。
中國主要的商業銀行都不是私人企業,而是國家出資的金融機構, 其中工行、建行、中行、農行以及光大銀行, 背後大股東均為中央匯金投資公司。 匯金則由中國投資責任有限公司全資控制,中投是政府2007年成 立的主權基金,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15500億元人民幣成立, 形式類近新加坡的淡馬錫和政府政府投資(GIC),隸屬國務院( 2)。 換言之,控制這些商業銀行,正是通過巨額發債注資。結果是, 這些商業銀行的角色幾近國家部門,它們的投資取向、借貸對象, 均在國家官僚的權力範圍之內。
隨之而來的,是金融海嘯以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尤其是近期匯改導致外匯儲備水浸,迫使央行大量對市場「泵水」, 資本供應居高不下,預計2012年貨幣供應量(M2)佔GDP 2.5倍,是同樣實施貨幣寬鬆政策的美國的4倍、日本的2.5倍 ,數字驚人。
問題是,在國家壟斷經濟和政治的結構下, 大部分資金通過國家控制的商業銀行流入大型國有企業的口袋, 國有部門因而獲得廉價資金, 以致政府投資佔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越來越高。 民營企業要獲取資金,除非依附在國家資本上,否則寸步難行, 去年起內地股市更出現A股排隊上市的情況,原因是政府拖慢審批。 如此種種,在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經濟方案中, 資金大多流入國有企業,只有少部分落入民營企業或私人家庭, 可見一斑。
在民主國家,這或許只是資金過剩的經濟問題。但在實行「 黨國體制」的中國,這是難以解決的政治問題:國家壟斷一切權力, 不受任何政治監督;利益集團通過控制國有經濟上下游產業鏈, 將公有財產「合法地」轉化為家族、門閥和私人資產, 官僚一夜之間堆積的財富,不知是老百姓多少輩子累積的努力。 就連外界公認為最有決心推動政治改革的卸任總理溫家寶, 最近也被《紐約時報》揭露其家族成員擁有近170億元人民幣的資 產王國。官富民貧,衍生了極為廣泛的仇富現象, 也誘發了越來越多的群眾性事件。朱教授意識到, 這是最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根源所在。
通過支配金融、土地以及主要經濟領域,國家壟斷在1992年鄧小 平南巡後的20多年來基本成形, 奠定了今天一切經濟活動均離不開國家資本的局面。 朱教授的演講精彩詳盡,本文未能盡錄。 下文將會分析其他朱嘉明觸及、或引伸的問題: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建基於甚麼制度?人民要為此付出甚麼代價? 對近年被納入國家規劃的香港有什麼影響?
註:
1)朱嘉明,《中國改革的道路-朱嘉明先生訪談錄》,來源:ht tp://www.21ccom.net/articles/ zgyj/ggcx/article_ 2012110370279.html; 內地轉載版本經過刪剪,原本可參考朱嘉明,《中國改革的歧路》, 台北聯經,2013年1月初版;
2)截至2012年6月底,匯金公司控參股機構達20家, 其中包括6家銀行、3家保險公司、7家證券公司、4家其他機構; 參股機構資產總額為65萬億元,淨資產總額4.2萬億元。 資料來源:http://finance.china.com. cn/money/insurance/bxyw/ 20121219/1196093.shtml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