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4 March 2013

英國製造商紛紛從中國“回流”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410

20130313 14:19 PM

英國製造商紛紛從中國“回流”

英國《金融時報》消費行業編輯 路易絲•盧卡斯 報導

中國薪資水準和運輸成本連年上漲,促使多家美國製造商把生產業務從中國遷回了本土。如今,一家英國食品生產商計畫把麵條生產從廣州遷回里茲,對於中國這個昔日的世界工廠而言,這簡直就像是“最後一擊”。

隨著中國的營商成本(包括運輸成本)逐漸趕上發達國家,全球範圍內的“回流”(re-shoring)現象越來越明顯。由於英鎊再次走軟,中英營商成本差距進一步縮小。

Symington's是一家生產“Ragu”意麵醬和“Golden Wonder”桶面的製造商。該公司表示,正在將麵條生產業務遷回英國本土,它取消了在中國的合同,為英國創造了大約50個就業崗位。這是一個最新跡象,表明英國和美國一樣,對離岸外包的興趣正在降低。離岸外包作為一種利用低廉勞動力與土地成本的手段在近幾十年來頗為盛行。

Symington's企業發展經理亨裏克•帕德(Henrik Pade)表示,公司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加快反應時間的考慮——當零售商要求增加庫存時,他們不想等待集裝箱船飄洋過海來送貨——以及降低成本的考慮。

帕德表示:“如今,我們在約克郡的生產成本與外包到中國的成本大致相同。如果及時遷回本土,成本或許還會低出30%35%。”這是說是因為數年以來,中國珠三角地區工廠的工資水準每年都要上漲10%20%

英國製造業協會(EEF)表示,“連續不斷地”有製造商將部分生產業務遷回英國:2011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七分之一的製造商將部分生產業務遷回本土。

在服裝業,TopShopRiver Island等零售商也加入了這個行列。這項研究還顯示,有多個行業在不斷加大從本土供應商採購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力度,這讓人們再次預期,弱化金融服務業、強化製造業的經濟“再平衡”是有可能實現的。

英國製造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李•霍普利(Lee Hopley)表示,企業之所以選擇“回流”,是因為算上運輸成本的話,由中國和昔日低成本國家生產的商品的整體成本在不斷上升,而且企業現在也更加關注品質和縮短供應鏈。

霍普利補充稱:“企業希望確保整個供應鏈的可靠性、使之不受供應中斷的影響,因為它們此前經歷過嚴重的供應中斷。企業正日益在服務和品質方面展開競爭,而不是單純比誰的成本更低。”

帕德表示:“我們的做法並不罕見。我們在這裏討論的產品確實不複雜,但你會聽到,美國電腦生產商也提出了同樣的想法。

“所有人現在都傾向於在自己家門口生產,而不是遠離本土的地方生產。除非有經濟方面的激勵,否則沒人會選擇外包。”

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預測顯示,在美國,經生產率調整後的勞動力成本正在接近中國水準,而天然氣成本則低於中國。

然而,霍普利表示,現在的情況仍是“雙向流動”,英國對外投資在英國總投資中的占比依然很高,“因為那些國家有我們的客戶,而且一部分供應鏈也在那裏”。

譯者/鄒策

 

 



from 椰子樹下打盹的哲學家 http://tw.myblog.yahoo.com/jkt921/article?mid=17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