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nytimes.com/article/opinion/2013/03/20/c20shambaugh/zh-hk/
中國名聲在全球範圍內惡化 / David Shambaugh (沈大偉)
2013年03月20日 華盛頓
鑒於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大國,它也開始意識到自身國際形象的重要性和提升“軟實力”的必要。中國持續關注著世界各地的民意調查,並投入巨資擴大中國在全球的文化影響、開展“對外宣傳工作”和公共外交。不幸的是,對中國而言,這還不夠。
儘管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少數對於中國的正面看法,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全球態度調查(Global Attitudes Project)及BBC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中國的形象介於好壞參半和負面之間。而且對中國的負面觀點正在擴大:近十年來,歐洲公眾對中國的評價是全球最負面的,但如今,美國和亞洲對中國的負面評價趕上了歐洲。
在俄羅斯,也出現了與中國隔閡加重的跡象:表面上,兩國在世界觀和利益上相當一致,但暗地裡,歷史上的猜疑仍揮之不去,貿易摩擦不斷增多,還存在俄羅斯向中國出售武器、移民爭議、兩國在中亞的戰略競爭等問題。
在中東地區和阿拉伯國家聯盟(Arab League)中,中國的聲望也出現惡化,因為它支持敘利亞政權和伊朗政權,還在邊遠的西部地區迫害穆斯林少數民族,這也同時損害了它在中亞的形象。
但即便在非洲,儘管中非關係總體向好,中國的形象在過去三年間也出現了惡化。原因是中國企業家的大量湧入、中國對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貪婪攫取、援助項目似乎讓中國建築公司和受援國得到了同樣多的收益,此外中國還對一些惡名昭彰的政府給予支持。因為同樣的原因,中國在拉丁美洲的口碑也明顯變差了。
最後,中國最重要的外交關係,即與美國的關係,也遇到了問題。如今,中美關係中既有緊密的相互依賴、時常進行的合作,也有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加深的不信任。
對雙方而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經營好競爭日益激烈、不信任不斷加深的雙邊關係,避免轉為全面對抗。兩國都沒有在相互依賴性很強的情況下處理類似戰略競爭的經驗,不過我們可以期望,相互依賴能夠緩衝競爭造成的影響。
儘管中國形象的惡化可能是全球性的,但在不同地區,原因各不相同。
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直接和間接地導致了世界各地的工作崗位流失,但這一點對中國形象的影響,在歐洲、拉美和美國最為明顯。在這些地區,中國像一個史無前例的經濟威脅,隱約可見。
同時,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和在亞洲的耀武揚威,也損害了它在鄰國的聲譽。最近幾周,中國空前的網絡駭客行為已經成為中美關係中的首要議題,而中國國內的人權狀況也是西方長期關注的問題。
在這些不滿中,許多抱怨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不透明、腐敗叢生的威權主義政治制度以及商業行為。
儘管中國的跨國企業在努力拓展在全球的經營,但在立足海外並奪取全球市場份額時,它們卻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在《商業週刊》(Businessweek)和Interbrand對全球最受尊敬的企業品牌所做的年度排名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品牌名列前一百。
考慮到中國的增長速度,它的形象或許顯得無關宏旨。然而,它實際上很重要。由於中國的形象正在惡化,中國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及他領導的新一屆外交政策團隊,無論是感覺上還是實際上,在外交政策領域都面臨著不斷增多的困難和挑戰。
日益增多的猜疑和摩擦是成為世界大國所不可避免的。但中國更應該從實質上應對其外交政策受到的批評,而不是條件反射式地駁斥,或者用令人難以信服的公關行動來回應。
中國可以立即採取的措施有很多。它應該採取措施停止駭客行動;開放市場並減少貿易順差,同時限制為對外投資和出口提供的補貼;保護知識產權,批准並遵守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這一公約規定成員國有義務保護個人自由。
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國應該遵循《海洋法公約》(Law of the Sea Treaty),參與國際協商來解決南海爭端,通過協商與日本就爭議島嶼達成和解,並向朝鮮和伊朗施壓,要求它們終止各自的核計劃。中國在海外援助項目和軍事預算方面也應當做到透明,中國也應當更尊重發展中國家對於中國攫取其自然資源的敏感情緒。
目前,中國正在大舉花費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開展對外宣傳。但在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方面,採取上述措施比砸錢有用得多。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是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政治學和國際關係教授、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客座研究員,著有《中國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國》(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一書。
翻譯:陳亦亭
from 椰子樹下打盹的哲學家 http://tw.myblog.yahoo.com/jkt921/article?mid=17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