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2 December 2012

沈旭暉:「金正恩火箭」vs.「金正日火箭」——北韓外交的演化

明報 13-12-2012 

朝鮮領袖金正恩上任後第2次發射「衛星火箭」(西方普遍視為導彈),發射總次數已追平在位17年的父親金正日。之前朝鮮分別在19982009年發射光明星12號,每次都激起區域震盪。但金正恩的火箭並非單純的蕭規曹隨,卻顯示了與父親頗為不同的戰略思維,也反映了朝鮮外交正出現微妙變化。

通報國際「盡責大國」?

昔日金正日發射火箭時,一般不會按國際規定,對世界各國提前通報,也不對民航組織、海事組織、電訊聯盟等通報;核試時,有時更連最重要的盟友中國也不予通報。對金正日來說,這是捍衛朝鮮獨立自主、「主體思想」的體現,也是保留迴旋空間的做法,但代價是被國際社會批評為「流氓政權」,因為在現代國際關係,讓鄰國有時間準備萬一出現的發射意外,乃國家基本責任。

金正恩的火箭則相對少了「驚喜」,今年4月發射失敗那一次,事前對國際社會有充分通報,據稱美國早在數月前就獲知會(反而中國知道得較晚),還邀請國際媒體觀察。今次雖然少了即場記者,但射前也是及早公告天下。所以金正恩振振有辭,說自己的發射具「高透明度」、只是捍衛「和平使用外空的權利」(這也是北京認可的說詞),朝鮮已成為一個盡國際責任的「大國」。這反映金正恩雖然可能繼續進行(包括核試在內)的其他行動,卻沒有作出全盤挑戰國際秩序的姿態,而是暗示了願意加入國際體系的態度。前提,當然是要國際社會正式接納朝鮮為軍事強國,從而自保。

「射前外交」與「射後外交」

基於這是預先張揚的火箭/導彈,金正恩的「火箭外交」重點是「射前期」,而不是金正日的「射後期」。在這次「射前期」,朝鮮與4個重要國家美日中韓的權力交接,都產生了互動。一方面,雖然朝鮮希望韓國再出現昔日的「陽光政策」,但相信也不會天真得認為發射火箭,就能「震懾」韓日的強硬派,讓選民不敢投他們一票;兩國強硬派從中受惠,才不令人意外。但在過程中,朝鮮宣示了能力和動機,去影響鄰國的內部事務,這就增加了日後和兩國不同黨派討價還價的籌碼。

另外,針對中美,朝鮮事前有否單獨知會發射的詳情,又或以什麼方式知會,都是建立外交默契的支點,既可名正言順和美國開擧秘密談判,也可讓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欠下人情。例如上回金正恩及早知會美國,可以測試美國接受新政權的底線;這次及早知會中國,回應了美韓的導彈協議(讓韓國擴大射程),則增加了北京和華府較勁的本錢。金正日的慣常作風卻是先製造既成事實,再觀察各國反應,隨機應變是否談判合作,從中爭取朝鮮的最大利益。

火箭射向內部既得利益集團

對金正恩而言,要是不斷發射火箭都失敗,自然會影響自己在軍隊的威信。相比下金正日權力穩固,就是失敗,也不會產生根本影響。既然如此,為何金正恩還願意冒險,在預先張揚下,在一個「先軍政治」管理的國家,進行有可能失敗的發射,而不怕軍方暗裏嘲笑?答案很簡單:無論成功與否,唯有直接指揮火箭發射計劃,才是金正恩調整軍隊內部人事編制的最有效方法,否則老是以「在金正日國葬期間行為不檢」一類理由整肅高層,更難令元老心服。

外間難以核實目前朝鮮軍隊是哪些將領掌權,只知金正恩上台後,已清洗了好一批軍方高層,據韓聯社稱,朝鮮軍方三成高層已被撤換。朝鮮目前沒有戰爭,軍隊又是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唯有通過發射火箭/導彈的過程(由籌備到發射需要數月),金正恩才可以調整這個集團的內部利益分配,而且要是發射成功,還可提拔功臣;要是失敗,也可整肅「內奸」。論及發射火箭的內部誘因,金正恩自然比父親更有迫切性,儘管這發射的慾望,只在他一人身上存在。一面宣示改革、有意融入國際社會,一面更高調顯示硬實力,這就是「80後」掌權的朝鮮外交了。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研究月刊》總編輯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12/v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