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擴大權力, 不斷擴大編制及人手的中央政策研究組究竟在整個政制架構中扮演甚 麼角色,佔甚麼位置,發揮甚麼作用,到現在誰也搞不清楚, 誰也不明白。特首及特區政府若果不能清楚回應以上的疑問, 若果不能好好交代這個政治怪胎的各方面情況, 立法會固然不應輕易批出撥款令中策組進一步增加人手, 並且應當盡力迫使中策組向議會及公眾問責增加透明度。
中央政策研究組不算是新生事物, 早在前港督衞奕信爵士時代已設立, 其後末代港督彭定康及特區兩位特首董建華、 曾蔭權都保留這個智囊組織,為政府最高層作政策研究及民意調查, 好讓政府能從不同渠道收集意見,能更貼近民意。 從衞奕信到曾蔭權的二十多年來, 中央政策組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研究工作, 但它的運作從來沒有引發重大爭議, 它的人選任命從來沒有受到嚴重的質疑, 更沒有人懷疑它變成另類權力機構或不務正業的「怪胎」。 但在梁振英就任特首及委任邵善波成為中策組首席顧問後, 情況卻來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立法會、 政黨及市民對中策組越來越感到不安,越來越感到憂慮, 甚至擔心中策組成為權傾朝野的「軍機處」, 成為破壞原本行政體制及確當程序的工具。
這種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而是有根有據的。首先, 特首梁振英上任後肆意改變及擴大中策組的職能, 令它從一個智囊機構變成一個具有政治任務及實質人事任命權的四不 像。根據梁振英的指示, 往後各政策局及政府部門要任命諮詢組織成員前都要先經過中策組顧 問高靜芝統籌,然後再由特首作最後決定。換言之, 過往各政策局提議及挑選重要諮詢委員會成員如房委會成員的權力已 轉移到中央政策組手上。
區區一個高靜芝是否了解不同諮詢委員會的職能及需要, 是否有能力判斷甚麼人適合加入已是一大疑問。 把這樣重要的人事任命權力放在中策組內更是不倫不類, 更容易形成樽頸,令諮詢委員會的人事任命拖延日久。 試想想數以千計諮詢會候選成員資料都要送到中策組審核, 單是文書往來工作已不容易消化及處理。更令人擔心的是, 把權力集中到高靜芝手上將令中策組成為類似共產黨組織部之類的機 構,大大局限了政府招攬不同人才的能力, 並隨時令各重要諮詢委員會變成「梁振英支持者俱樂部」。
此外, 中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稍早前在立法會會議上公開表示日後中策組要 主動為政府打「輿論戰」,要鼓動民意支持政府施政, 以免特區政府陷於捱打狀態。中央政策組的本業是政策研究, 是探索長遠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再配合政府的施政。 這樣的政策研究本來不應跟現實政治角力拉上關係, 更不應該受一時的政治傾向左右。 若果中策組把重點放在回應政治爭議或塑造輿論上, 政策研究便不可能做得好,並且極可能被現實政治利益牽動, 難以符合香港的長遠需要。 更何況特區政府已有非常強大的輿論宣傳機器,特首、司長、 局長都有本身的新聞處理團隊,政府新聞處人手資源充足, 政府還可以透過香港電台及其他廣播機構宣傳政策。 既然政府已有有力的宣傳機器打「輿論戰」, 中策組有甚麼需要插手呢?
到最近,中策組連研究撥款權力也拿到手中, 每年供本地大學及研究機構申請的二千多萬研究經費將改由中策組審 批。這樣的安排既令學術研究添上政治色彩, 也令人擔心中策組在審批時出現不專業、不公平的情況。 事實上中策組大部份顧問包括首席顧問邵善波學術水平不算高, 他們怎麼有能力充當學術研究評審呢?
顯而易見,中策組在梁振英、 邵善波手上已變成權力不斷膨脹的畸胎, 勢將影響政府體制的運作以至學術自由及中立。 我們強烈要求梁振英及邵善波盡快把中策組打回原形, 以免對政府運作、對社會核心價值做成重大傷害。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