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蔚
「陳沖先生,您的行為,已經違反憲法、公平交易法、金控法、廣電法,甚至國家安全法。我們是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我們在場所有人都是首謀 ;我們沒有被煽動,我們出於理念而來,我們出於言論自由而來,我們出於反對媒體壟斷而來,我們出於對自己國家的熱愛而來 ;陳沖先生,我們做為國家的主人,現在命令你,立刻出來面對!」
11月 27日,是台灣壹傳媒預訂簽約出售的日子。早上十點半,幾十名「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的學生,連同前來聲援的教授、非政府組織代表,聚集在行政院外的一塊空地上,雖然人民到政府部門請願、示威,是載明在憲法上的權利,但根據台灣的集會遊行法,行政院外卻是集會遊行的「禁制區」。
因為是禁制區,這場集會又沒有經過申請,阻擋示威群眾的員警依集遊法的程序提出警告。抗議的學生,也算準了這個橋段,仿照員警「警告!行為違法」的牌子,回敬一塊「警告!行為違憲」;對陳沖喊話的口吻,也完全模仿員警警告「非法集會遊行」的語氣,維妙維肖。
這個和警察「對着喊」的橋段,讓現場的氣氛放鬆了一下子,但也僅只是一下子。因為從前一天午後到此時此刻,總體情況沒有任何改變:示威群眾要求和行政院長陳沖或副院長江宜樺就壹傳媒交易案對話。但 22小時下來,連秘書長陳士魁,都不願出面,「他說不想出來被學生羞辱」,代表學生進入行政院交涉的教授,出來後搖着頭轉述。
不只是正、副院長或秘書長不願意露臉,就連行政院新科發言人,以往打着「學運世代」大旗進入政壇的鄭麗文,面對多次交涉,也不願出面。
「文爭」、「武鬥」反壟斷
時間回到前一天,在這個壹傳媒由舊東家掌管的「最後一天」,台灣反對黨、教授、學生和非政府組織,對壹傳媒交易案的抗爭也到達最高點。
三撥人馬各自發起了靜坐抗議或守夜行動:壹傳媒工會在辦公樓前廣場、環保團體進佔買家之一的台塑集團大樓外、「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進佔行政院門口。學生們一到行政院,警察就要搶走他們剛架起來的大雨傘,第一次衝突就這樣發生。接着,學生們試圖爬過鐵門進入行政院「見院長」,也被手持盾牌、頭戴鋼盔的鎮暴員警擋了下來。但隨着參與、聲援的人士集結得愈來愈多,員警也改弦易轍,不再試圖驅散,而是退回鐵門裏,列隊和學生對峙。總算站穩腳跟的學生,在現場架起帳棚、豎直音響、啟動發電機,打開電腦,通過臉書,開始發出一條一條的現場信息。
第一時間,幾乎沒有主流媒體跟進報道,只能靠臉書網友努力轉貼、分享,才能把抗議現場情況傳布出去,同時動員支持者到場參加。最早發出詳訊報道的,竟然是 BBC中文網。有人自嘲:「這情形,多像阿拉伯世界茉莉花革命啊!」
最後一天,有「武鬥」,也有「文場」。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在民進黨籍召集委員蘇震清的主導下,邀請經濟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會)和主管調查局的法務部,一共六個單位首長代表列席,報告壹傳媒併購案。
雖然 NCC、金管會首長不約而同地「另有要公,不克前來」,但六個單位幕僚人員,還是把會議室擠得滿滿的。之所以一口氣邀六個單位,是因為這起併購案牽涉的法律既多且雜,每個機關各管一段。在各機關中,動作最快的是金管會,早在市場上傳出中國信託少東辜仲諒參與本案時,金管會就約見辜仲諒,根據「產(業)金(融)分離」的原則,明確要求辜仲諒對壹傳媒只能單純投資,不能有控制、經營和主導權,投資股份也「建議」他維持在百分之二十,不能再多。
交易終完成
27日深夜,簽約在澳門完成,台灣壹傳媒出售的合約被切分成兩部分:平面媒體包括蘋果日報、壹週刊、爽報持股比例為台塑王家 34%、蔡衍明 32%、辜仲諒 20%,從事殯葬、營建業的商人李世聰 14%。壹電視則為台塑王家34%、辜仲諒20%、李世聰14%、 台灣產物保險董事長李泰宏32%。
這個比例看來,金管會對辜仲諒的「建議」已經生效。李世聰之所以進入購買團隊,就是為了補足辜仲諒留下的百分之十四股權。李泰宏則是接下原本蔡衍明在壹電視的份額。由相對於金管會的「輕舟已過萬重山」。NCC應該審查的部分也幾乎等於解套。因為如果蔡衍明不持有壹電視股權,未來壹電視和旺旺中時不會隸屬同一集團,至少在形式上可以避開言論過度集中的疑慮。
情勢已經明朗,最大的壓力,匯聚在公平會身上。因為蔡衍明確定入主蘋果日報,依照台灣規範市場壟斷的「公平交易法」,企業之間的「水準結合」,如果任何一家市場份額達到四分之一,或者結合後達到三分之一,就要由公平會審查,獲得同意才能結合。
如何計算市場份額,公平會自有一套算式,如果根據台灣銘傳大學 2011年的統計,蘋果日報閱報率為 53.3%,中國時報是 20.2%。如果以這個數字為基準,蔡衍明併購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和「爽報」,已經遠遠超過需要申報的基準。在 26日的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列席的除了行政官員外,也包括了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擔任公平會委員和金管會主委的施俊吉。他以「受邀專家」的身份上台表達意見時,根據公平交易法第十九條第五項,提出了重要的觀點。
這項條文,是禁止企業「以脅迫、利誘或其他不正當方法」,使得其他公司參與結合或聯合。說成白話,就是施俊吉質疑,整起壹傳媒交易案,起於壹電視不堪虧損,而壹電視之所以虧損累累,還是由於蔡衍明連同現有的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壟斷市場,不讓壹電視上架,才迫使黎智英必須將旗下事業包裹出售,被人併購。通過公平法第二十九條,施俊吉描繪了台灣媒體圈現今最冰冷血腥的現實:資本家傳媒產業裏肆意結盟、排除異己;和黑道在街頭打架圈地,分食利益幾乎沒有兩樣。而公平會主委吳秀明稍後接受民進黨立委質詢時,承認政府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至少他同意,未來應該向這個方向調查,而這項結合案是准是駁,也應該考量這個因素。
除了施俊吉,另一個受邀出席經濟委員會的專家,是蘋果日報工會理事長蔡日雲。她的本業,是政治中心記者,入行近 20年,看過多少官員上備詢台,數都數不清。但哪裏曉得會有這麼一天,她得自己站上備詢台,為了同事們的工作權益和捍衛採訪自由發聲。
26日,壹傳媒的最後一天,就在立法院裏的「文爭」和行政院前的「武鬥」裏結束。
壹傳媒工會的聲明
27日,一位賣家和五方買家齊聚澳門簽約,台灣壹傳媒出售勢不可擋,蘋果日報、壹週刊、爽報和壹電視四個工表:負責監管併購案的台灣政府部門和所監管內容會發表了聯合聲明,先向新東家喊話:「你們旗下的企業橫跨眾多產業,如果你們購買壹傳媒的目的是要為自己旗下企業護航、美化、或是掩蓋負面新聞,乃至於用來作為將來旗下企業進駐中國後,與當局談判的籌碼,那你們將為社會所不齒,未來將作繭自縛。175億,你可以買到壹傳媒這塊招牌及數千名員工,但你買不走我們的靈魂。」
再來對黎智英:「壹傳媒四個工會也再次對黎智英先生不負責任及隱瞞交易過程的行為提出強烈譴責。不要忘了這 175億,是集團員工十年來為你打拚努力出來的價值,如果你還有一點點良知,如果你不想在晚年留下罵名,我們再次呼籲,你應該立刻返回台灣,向台灣壹傳媒員工道歉。」
行政院前最後的抗爭
回到行政院前。就在買賣六方在澳門做最後談判的同時,熬了一夜的學生鼓起餘勇,最後一次試圖「進入」行政院「見院長」。聲援的教授和非政府組織代表,同學生排成一列,最後一次高聲提出他們對這筆交易的疑慮。
人本基金會董事長史英,曾經參與無數社會運動和政治抗爭,談到台灣的民主自由、言論多元正在被紅色資本家大筆收購,終將流失殆盡時,焦灼無比的心情讓他突然泣不成聲。深深呼吸了兩次鎮定住情緒,他抬起頭,含着眼淚,對着眼前的學生說:「我們老了,這個國家要交給你們。但國家變得如此敗壞,我們對不起你們。」
from 陽光時務週刊 · iSunAffairs Weekly http://www.isunaffairs.com/?p=1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