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7 November 2012

中國應從“南韓模式”吸取教訓

 

 

 

http://zh.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4126-20121119.html?limitstart=0

中國應從南韓模式吸取教訓

2012/11/19

日經中文網 村山宏:向南韓學習——近來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等少數壟斷企業在全球不斷大賺其錢的南韓模式受到了高度讚賞。而眾多企業紮堆兒競爭的日本則由於過度競爭而深受低利潤困擾,在拓展國際市場之際,日本企業已經開始落後於南韓企業。中國正尋求在汽車、鋼鐵和通信領域的企業整合為巨大企業集團,以使其成為拉動整體經濟的火車頭。然而現在南韓整體經濟卻已經開始浮現隱憂,但這又不是因為三星和現代的業績出現了惡化。那麼,南韓到底發生了什麼?中國也應該從中汲取教訓。

三星電子於1026日發佈的79月合併財報顯示,凈利潤為6.56萬億韓元,創出歷史新高。而現代汽車的合併財報則顯示,營業利潤為2.0558萬億韓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在全球經濟表現低迷的背景下,這2家企業仍然實現了極為強勁的業績。

雖然有觀點認為其強勁業績是得益於韓元貶值,但主流觀點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壟斷。南韓資本的汽車廠商只有現代汽車集團一家。包括旗下的起亞汽車在內,現代在南韓國內的市場份額超過7成。南韓的綜闔家電廠商除三星之外,只有LG電子一家,基本處於2家公司壟斷市場的狀態。

由於在南韓國內用於銷售的獎勵金等行銷成本很低,因此南韓企業能夠實現穩定的收益。有分析認為雖然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的國內銷售比例均只有12成,佔比較低,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都來自南韓國內市場。

現代汽車並不公佈各地區的盈利情況,但根據熟悉汽車行業的京都大學教授鹽地洋的推算,截至2009年現代的海外業務在營業損益上存在輕微的虧損。反過來說,現代汽車的利潤源泉是南韓國內。而三星也如出一轍,其利益率高的半導體以及螢幕部門的利潤佔利潤總額的3成,而這些工廠幾乎均位於南韓國內。

南韓企業利用在國內市場賺到的利潤向海外業務投入大筆資金,集中全力在海外搶佔市場。三星去年的行銷費用換算為日元約達6700億日元,大大超過新力的廣告宣傳費(3964億日元),其中大部分費用投向了海外。現代汽車在2009年將全球市場份額從上一年的5.5%提高至6.9%,主要原因是在其主要市場美國推出的如果失業可以退貨等大膽提供貸款的舉措抓住了消費者。

回過頭來看看日本企業的情況,日本在家電和電子領域有8家大型企業,汽車領域也有8家以上,而且日本企業的國內銷售佔比很高。豐田汽車的國內銷售比率接近4成,而松下為5成。日本企業為了確保國內的市場份額,必須在日本國內與日本的競爭對手展開競爭。僅在日本國內就需要花費钜額的廣告費用和促銷費用。

日本經濟產業省於2年前發佈的《日本產業結構展望2010》中,將日本的產業結構與南韓進行了對比,指出日本同一產業記憶體在眾多企業,大打國內消耗戰的結果是利潤被拉低日本企業不得不在國內和國外兩大戰場同時作戰,而國內市場處於壟斷狀態的南韓企業卻能夠從一開始就集中精力推進海外戰略。這就是日本企業在海外市場競爭中敗于南韓企業的最大原因

一直以來,南韓都通過具有壟斷地位的巨大企業搶佔海外市場,然後加強出口來拉動整體經濟。即使海外銷售本身利潤稀薄,但只要出口實現增長就能夠通過國內的零部件工廠等獲得利潤。出口對南韓GDP的比率為50%,大大高於日本的逾10%。同時,僅三星集團一家企業,就佔南韓出口總額的約20%。也就是說,南韓壟斷企業通過出口支撐著南韓的經濟

中國從數年前起就一直在政府的主導下推進國有企業的整合。2008年上海汽車兼併了南京汽車,從而鞏固了作為最大汽車企業的地位。寶鋼自2007年以來,先後將新疆八一鋼鐵、廣東鋼鐵和寧波鋼鐵收入旗下,按銷售額計算,寶鋼目前已經是位列世界前5名的鋼鐵廠商。在通信領域,2008年中國移動收購了中國鐵通的全部股權,大型通信企業減少為3家。隨之,中國企業開始大量進入《財富》公佈的全球500強榜單。

而日本企業整合遲遲未能取得進展,不過由於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企業的業績不斷惡化,整合進程終於得以啟動。今年10月,新日本制鐵和住友金屬工業進行了合併,在生產規模上居世界第2位的新日鐵住金就此誕生。4月,東芝、日立製作所和新力這3家公司旗下的液晶面板業務進行了整合,進而組建了日本螢幕公司。在中小尺寸液晶面板領域,該公司將躍居市場份額首位。在日本,以像南韓那樣的規模決勝市場的企業也在不斷誕生。

但就在這樣的時刻,卻傳來了南韓經濟放緩的消息。1026日發佈的南韓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環比僅為0.2%,增速很低。換算為年率約為0.6%。到去年之前一直保持年率36%的高增長的南韓經濟出現了明顯放緩。三星和現代汽車依然表現堅挺,而南韓模式卻開始動搖,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其原因是出口減少導致的內需低迷。據南韓統計廳數據顯示,8月單月的設備投資較去年同期下降14.2%,下滑明顯。半導體和螢幕業務在下滑。一直在拉動南韓國內設備投資的三星由於預期明年經濟將惡化,投資開始變得謹慎(三星記憶體事業部高管語)。

三星電子今年的設備投資額約為25萬億韓元,佔南韓企業設備投資總額的2成。南韓過於依賴數家大型企業的結果是,一旦大型企業收緊在南韓國內的設備投資,全國投資金額就將隨之減少。其餘企業不具備進行钜額投資的實力。如果因世界經濟減速而遭遇出口下滑的壟斷企業為了確保自身利益而減少投資和支出,南韓整體經濟就將趨冷。


壟斷企業與其他企業的員工之間的工資差距也將對內需產生不利影響。南韓人的平均年收入換算為日元在230萬日元左右,而三星員工的年收入約為570萬日元,現代汽車約為660萬日元,均達到了全國平均水準的2倍~3倍。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雖然在400多萬日元,而無論是松下還是豐田,其員工的平均年收入卻均在700多萬日元,並未超過全國平均水準的2倍。即使南韓一部分企業的員工收入與日本不相上下,如果大多數居民的收入很低,消費也難以獲得增長

此外,壟斷導致的價格僵化也被視為問題。在日本由於企業與國內外進行競爭,導致了產品價格不斷下降,通貨緊縮現象明顯。而在南韓,由於家電和汽車領域的進口產品仍然很少,國內壟斷企業的競爭不夠充分因此價格遲遲不能降下來。再加上韓元貶值,反而呈現輕微通貨膨脹跡象。如果通貨膨脹導致居民的實際收入下降,消費就將難獲增長。

日本還存在另一個優勢,那就是眾多企業在國內展開激烈競爭可以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同時,由於企業整合未能取得進展,不會產生一部分企業的投資額和工資偏離平均水準的現象。從個人消費在GDP中所佔的比重來看,日本為近60%,南韓約為50%,中國為35%左右。日本明顯擁有在亞洲國家中更加巨大的內需。面對海外經濟的巨變,可以說日本與南韓相比更具強韌的耐力。

像南韓那樣的壟斷模式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打造出獲得高額利潤的國際企業。或許是被南韓的成功所迷惑,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甚至預測稱,日本GNP(國民生產總值)到2050年將降至南韓的一半。但是,經濟政策的真正目的並非在於打造強大的企業,而在於通過強大的企業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南韓經濟放緩彰顯了過度減少企業數量的壟斷模式的脆弱性。不管企業多麼強大,如果大多數居民感覺不到生活的富足,就將是本末倒置

實際上,即便在中國,此前推進的企業整合也是以中央政府管轄的國有大企業為中心。在電視等家電領域,TCL、創維、海信等知名企業林立,其業務模式則是薄利多銷,並在國內的激烈競爭中得到錘鍊,獲得了逐鹿世界市場的競爭力,且正在積極進軍世界市場。

要在多大程度上推進企業整合?是應該由政府來推動企業整合?還是應該由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解決?南韓和日本的經驗應該會為中國今後推進的經濟結構改革提供重要參考。

 



from 椰子樹下打盹的哲學家 http://tw.myblog.yahoo.com/jkt921/article?mid=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