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4 FT中文网
继续人口理论第四篇,人口与经济发展究竟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上文的线性回归分析做出说明,线性回归可以用于人口理论研究,在多变量的人口研究中可以提供提供重要研究参考,如夏威夷大学可
以用出生、文化等多个变量研究以往的人口变化情况。但线性分析存在巨大的风险,不能从以前的模式推导出日后的模式,更大的风险是,不能从单个变量直接推导
出日后的人口变化情况。
这与经济、金融市场非常相似,我们研究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滞胀期,可以从人口、经济、石油资源等多个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但不能就此推导出70年代以后的宏观经济、资本货币市场,仍然会依赖70年代的路径推导80年代的经济,更不能从石油这个单一因素得出结论,油价上升,经济必然陷入滞胀。
人口增加如何影响经济,目前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较为乐观的观点认为,在过去的50年中,全球经济并未因人口增加而衰退,相反,进入了快速脱贫的时期,经济发展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好。2011年David Lam发表的长篇论文《How the Word Survived the
Population Bomb: Lessons from 50Years of Extraordinary Demographic History》,与经济相关的内容包括大宗商品与脱贫两个方面。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不少。1986年国家科学院(NAS)发而《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报
告得出结论,虽然有一部分较为乐观,但仍然指出人口增长会给环境、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问题,如环境危害资源品质下降。环境资源属于公有财产,当全人类共同承
担空气与海洋污染成本、没有人愿意为雨林出资时,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加以平衡,造成了典型的“公地悲剧”。另一方面,人口增加造成营养失衡、教育质量下
降。
此人认为是原因,那人认为是结果,最终因果关系不甚了然。
回到大宗商品进行具体分析。
从大宗资源尤其是最重要的石油价格看,1973年到1974年经历了一段飙升阶段。因为苏伊士运河争夺战、因为阿拉伯人对以色列发动了赎罪日战争,因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禁运等因素,导致石油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上升4倍,全球经济增长从1973年的6.8%下降到1974年的2.8%。石油悲剧没有结束,受两伊战争影响,1979年油价飙升2倍,全球经济增长从1978年的4.6%下降到1981年的2.1%。到1980年、1981年期间,石油价格上涨到高位,约每桶40元,与目前的每桶90美元左右的石油价格大致持平。此后石油价格处于平缓期,但由于全球工业的复苏,到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石油价格经历了持续6年的迅猛上升期,是1861年以来油价持续上涨周期最长的一次,油价窜升到将近每桶120美元。石油的走势与铜、锡的走势大致相同。
表面上看来,资源价格多数时候较为平稳,而在特定时间大幅上升,而任何资源价格的上升,都是货币与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70年代油价上升,恰与日韩、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崛起大致同步,而2008年之前大宗商品迅速上升,恰与金砖四国尤其是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的崛起时间相当,当时几乎所有的投行研究报告都在指出大宗商品价格中存在的新兴市场溢价。最明显的例证是,从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大宗商品(石油、铜除外)经历了极度低迷期,中国产能过剩形成全球性资源折价,到
现在都没有恢复。即使是全球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没有能够长时期的支撑大宗商品价格。换句话说,人口众多的经济体起飞阶段,必然造成大宗资源价格的
井喷行情,经历一轮痛苦的调整后,重要恢复均衡。
设想一下,如果5亿以上印度贫民窟中的贫民、未来要转移到城市的中国4亿农民都过上美国式的生活,会怎么样?目前全球资源消耗就要增加3倍以上。如果全球经济能够解决产能过剩,中、印等国继续走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车道,那么,2008年以前的全球资源大幅上升就不会成为罕见的现象。除非,全球尽快找到新能源技术,发达国家愿意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让度新技术,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在血腥的能源市场中不可能出现。
令人称奇的是,在最近这50年中,全球脱贫现象进步明显,其中对脱贫贡献最明显的是东亚,尤其是中国。
贫困线的标准,是指按照2005年的标准,每人消费标准在1.25美元以下。全球贫困比例从1981年的50%下降到2005年的25%左右;东亚贫困比例从1981的78%下降到2005年的17%。其中,中国贫困比例同期从84%下降到16%,同期印度从60%下降到42%,中国为全球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撒哈拉以南贫困比例最高,同期从54%下降到51%。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人口增加,全球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并不多,1981年全球全球贫困人口为19亿,2005年下降到14亿。如果去除掉中国因素,全球贫困人口不降反升,从1981年的11亿上升到2005年的12亿。如果贫困线标准上升到2美元,1999年就变成重要分水岭,此前全球贫困比例虽然在下降,但贫困总人口仍在增加。
中国之所以能够脱贫成功,因素众多,如推进市场化改革,如制度红利的大规模释放,如同期生育率下降而劳动率与就业人口增加,但绝不能因此得出结论,人口就是脱贫惟一或者最重要的原因。
有明显相反的案例。同样是人口众多的地区,东亚经济转型、脱贫较为顺利,而撒哈拉沙漠以南成效不明显。还是以人均每天消费1.25美元为标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2.14亿上升到2005年的3.91亿,上升幅度惊人,巧合的是,从1981年到2005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数量上升了40%左右,同期东亚的生育率则在下降。
可见,虽然同是人口众多的区域,东亚与非洲经济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循环,非洲经济增长,但人口增长更快;东亚地区经济增长,人口增长相对平缓,未来人口增长的压力比非洲小得多。
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已经吞噬了非洲大陆的经济增长。2012年5月28号,英国《卫报》报道了非洲大陆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今年非洲GDP增长预计为4.5%,明年为4.8%。但由于非洲大陆人口净增长2%左右,导致人均GDP增长只有2%到2.5%左右,大批年轻人失业,其中60%的失业人口年龄在15到24岁之间,一半以上的年轻人妇女已经放弃民寻找就业机会。这是可怕的定时炸弹,正在滴答作响,提醒我们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大规模超越人口增长,将会有怎样的前景。
在
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南非与北非,大批年轻人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失业在家,他们与中国一些年轻人一样,宁可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这说明,当地的经济未
能提供接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本的充足的就业机会。从教育来盾,虽然全球教育总体资金上升,但人均教育经费下降,让人担心未来的教育质量。当人口能够与经济发
展衔接,成为人力资源时,当地的经济总量将会迅速上升,与此同时,当地的人口增长也会保持基本稳定。
在二战之后,美国婴儿潮与经济发展同步,有美国国内报告认为,正是三十年代及二次大战带来的较低出生率,间接帮助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济黄金时代,被大量消化的过剩产能,使经济进入黄金时代。日本上世纪50年代后同样如此。
很抱歉,笔者无法在本文中得出明确的人口与经济的对应关系,但从全球的两大人口大区非洲与亚洲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循环。但人口增长一旦突破临界点,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为负。
from 叶檀的和讯博客 http://ytyetan.blog.hexun.com/79521755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