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尼克遜尼克遜40年前踏上歷史性訪華之路時,他不可能想像自己的冒險會帶來多重大的影響。立竿見影的外交結果,當然是重塑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平衡,迫使蘇聯採取守勢。但隨著中國實現了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美中恢復友好關係的長期結果,近期才開始顯現。
如果尼克遜在1972年沒有採取行動,中國會繼續走其自我孤立之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會面對更大的難度。
尼克遜衝擊40年後,沒有人會否認中國獲益良多。今天,尼克遜所訪問的那個貧窮與自給自足國家,已經成為歷史。重返國際社會已經讓中國轉而成為經濟強國。以數量來看,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非洲的礦井到美國的蘋果專賣店,世界每個角落都能感受到中國的存在。
未做好與世界更深層融合的準備
在回顧中國自1972年來所取得的驚人成就的同時,也應該思考一下,為何它在克服阻礙其長期成功的系統性障礙上還是做得不夠。因為中國普遍被認為是全球化的勝利者,人們自然也假定它已經找到了應對挑戰的策略。但儘管中國的政策最大限度地讓它得到了自由貿易的好處(壓低其貨幣估值、投資於基礎設施及吸引國外製造業來提升自身競爭力),它卻沒有做好與世界更深層融合的準備。
一個跡象是中國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條例。比如,中國在提供經濟發展援助(往往與獲取自然資源的戰略有關)上已經舉足輕重。它對非洲的貸款和撥款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但卻沒有負責管理國際發展援助的專業機構。結果,其國外援助專案缺乏協調,並往往似乎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巨額發展援助不僅沒有為中國贏得親善關係,反而被視為新殖民主義在貧窮國家掠奪自然資源的險惡陰謀。
另一個例子是中國缺乏移民政策。儘管中國已經開始吸引世界各地的勞動力,但還沒有頒佈全面的法律框架,讓它能夠爭取最優秀的人才,或處理國際移民的複雜課題。
第三個例子是缺乏獨立的政策研究機構。由於政治控制和專業發展不足,政府管制的研究機構,很少能夠提供健全決策所必須的公正、高品質的全球課題分析報告。
或許最重要的是,20年的快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掩蓋了經濟領域的嚴重缺陷。因為中國繼續倚重國家資本主義並歧視私營部門,導致它缺乏能與西方跨國巨頭相抗衡的強大的私營企業。除了名義上歸集體所有的華為、聯想和海爾外,中國私營企業都沒有實現國際化。
迄今為止,中國尚未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它在全球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僅限於中低端加工和組裝。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和臺灣企業仍然佔據著價值鏈最關鍵、最先進也最有利可圖的部分——研發、產品設計、品牌、行銷、服務和銷售。中國只是把這些高附加值功能“外包”給像蘋果和沃爾瑪(Walmart)這樣的巨頭。
當然,中國也有巨型企業,但它們是效率低下的國有龐然大物,它們的規模和盈利基本來自合法的壟斷和政府補貼。它們也許具備全球運營所必須的規模,但卻缺乏與世界一流西方公司競爭的積極性,在世界各地也被投以懷疑和恐懼的目光。
一個高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國,也需要能與西方頂尖人才相媲美的大量人才儲備。而今天的中國還遠未達到這一目標。儘管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年輕人,表現出令人贊歎的天賦能力,但國家高等教育體系在開發他們的潛能上卻做得糟透了。絕大多數課程過時和偏重於對理論的死記硬背,不注重對基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維技能的培養。
由於缺乏投資和對課程實行過多政治管制,社會及人文科學領域的教育尤其落後。結果,中國的高校及大學畢業生在人類學、社會學、國際關係、比較文學和歷史等領域,對外界瞭解相對較少。除非中國改革其僵化體制,否則它將無法教育出足夠數量的訓練有素人才,來與全球頂級人才競爭。
缺乏符合全球化需求的制度、條例、企業和人才都並非不可逾越的障礙。自由價值觀是激發和支撐全球化的基礎,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能否在對自由價值觀持敵視態度的一黨專制下,掃除這些障礙。
尼克遜在40年前大概並未因中國政權的本質而感到困擾。現在這個問題必須解決,正說明中國後來取得的驚人發展。但這也顯示中國融入全球的長征,遠未畫上句號。
作者是美國克萊蒙麥肯納學院政治學教授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