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7 November 2012

John Mauldin:理性探索 選戰煙幕

信報財經新聞 8-11-2012

本文見報之日,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已經塵埃落定。是次選舉避免了2000年選戰結果一度膠着的尷尬情況,未有歷史重演,令人放下心頭大石!既然美國政局將譜新章,再來探討選情民調所根據的分析模型為何南轅北轍,到底還有何用?

首先,若能將競選民調與經濟預測的模型互相比較,應能從中領悟何以預測市場反應與宏觀經濟所沿用的模型往往難以作準,又為何始終應對任何有關模型抱懷疑態度。

再者,加深了解有關模型有何實際作用,而又應如何運用,對日後財經分析亦應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般人總自以為行為舉止完全理智,而且合乎邏輯,可惜現實卻往往受一己偏見所蒙蔽,對真相反而視而不見。下文就以舉世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民調為題,繼續解構有關分析模型的種種流弊。

本 欄近三周以來接連探討為何難以透過經濟模型來確切掌握經濟實況,指出由於固有模型基於過多假設,運用起來實在不可造次。不過,面對錯綜複雜的經濟發展形 勢,各國政客和央行行長卻依然故我,只知利用過分簡化的模型來解說其策略方針或決策意圖。須知人類輕信簡化膚淺之言的弱點,其實有如自然界燈蛾撲火的本 性,間或難免引致慘淡收場。

固執己見盲點

 至於投資者,一般都會為所作投資的決定找下台階。多少投資者曾經根據過往經驗作為參考模型,期望甚或假定市況發展會如願以償?於是終日追蹤市況關連現象和發展趨勢者有之;不斷反覆分析市場數據,以期從中獲得投資指引甚或積累投資心得者亦有之。

先 此聲明,筆者本身亦經常以各種分析模型作為投資參考依據,這種習慣今後肯定也會繼續下去。事實上,若能正確解讀所採用的模型,了解箇中局限,自能受用無 窮。大抵而言,經濟模型好比一柄雙刃劍,既有具體和指標式之分,其他模型則可能有誤導作用,以致投資者過早行動或錯失良機。因此,如何解讀分析結果固然有 其必要,認清模型用途也同樣重要。
 分析模型在經濟領域上出現的問題,亦同樣於政治領域存在。政界中人致力尋求有助於說明社會大眾觀感的有 用分析模式,又或者足以證明「我方」勝利的證據。民意調查正是製造政治模型的過程,以供參選雙方的助選團隊鼓舞支持者兼打擊對手士氣,同時左右選前舉棋不 定的選民,以增強己方勝算。

不過,民調之為物,在助選團隊內部卻別有用途。在民調結果上故意隱瞞真相,自欺欺人,在選戰前夕只會對候選人或 政治顧問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一旦失信於其僱主而信譽破產,就會臭名遠播,再也難望在助選界立足。所以助選人員從來面對兩難局面:就民調結果而言,對外要 隱惡揚善,對內則不應有半點含糊。

總統大選過程中,遲早得知民調內情的人實在太多;即使所知並非最新公布,也是不久前宣布的結果。鑑於各有 關團體在廣告和民調上所費不菲,在選舉前夕仍出現民調結果眾說紛紜的現象可算異乎尋常。華盛頓老牌政情雜誌《國家雜誌》(National Journal)主編威爾遜(Reid Wilson)近日就助選團隊中人的不安和錯愕心情為題發表文章,透露箇中鮮為人知的真相:

「前幾 天我有機會跟共和黨參議院全國委員會主任傑斯默(Rob Jesmer)坐下詳談。傑斯默通常對任何有關黨內民調之事守口如瓶,即使有對共和黨候選人有利的民調結果,亦不會與傳媒中人分享,以免選情轉向時尷尬。 但這次卻打破緘默,只為透露足以證明共和民主兩黨政治光譜各走極端的又一例證:其黨內所得民調結果與民主黨可說背道而馳。

「這亦已成為雙方 所面對的普遍現象。兩黨中人、在是次大選中舉足輕重的其他團體,甚至候選人自己,也都對兩黨各自所得民調數字感到懷疑,以致作出兩手準備,在是次大選中以 另一項民調來驗證原來的民調結果。不過,由於兩黨的內部民調都經過驗證無誤,因此兩黨中人對民調結果更感大惑不解。」

 威爾遜於是在文章中 作出如下結論:「無論基於任何原因,兩黨的助選謀士都承認彼此所得民調結果大不相同。共和黨人認為民主黨人過於高估動員積極性低與少數族裔選民在大選日踴 躍投票的效果。民主黨人則認為共和黨的選民樣本存在偏頗,跟全國選民脫節。大選之日過後,就知道哪一黨的民調結果大錯特錯。

 「內心深處,兩黨中人都暗自擔心錯判形勢的是自己的一方。」

筆者上周已在本欄引述過一篇預測羅姆尼大勝的分析,以及數篇結論完全相反的文章。《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西爾弗(Nate Silver)本周更提出有力證據,證明奧巴馬會連任成功。由於他所作預測的驕人往績,這次的預測亦備受重視。

 判斷準則何在?

克 魯明(Paul Krugman)也在《紐約時報》專欄中表示選情毫不緊湊,又指共和黨人顯然表現慌張云云。不過,根據筆者過往經驗,若非民調顯示應有勝算,羅姆尼 (Mitt Romney)斷不會在選戰最後一星期在賓夕法尼亞州大灑金錢造勢;才於短短數周之前,羅姆尼一直被認為在該州以及威斯康星州機會不大。依筆者看來,增撥 競選經費之舉,似反映共和黨候選人因有關民調結果變化而有望勝出,於是相應加大注碼,而非臨急抱佛腳。但民主黨人亦自有其民調作為依據,而據其內部民調結 果顯示,共和黨人未免對其候選人寄望過高,以致無視於黨內數據與現實脫節的現象。

其實所謂判斷準則,全在所根據的假設而已。輸入數據略有變 化,即使看似微不足道,都足以對民調結果造成重大影響。首先,一般民調平均的訪問對象為1000人,整體民調結果全靠以受訪者所作回應推算所得。若有 60%的白種男性選民表示將選票投給羅姆尼,兩黨助選團所得數字應大致相若。但民調專家亦須推算大選之日白種男性選民的投票比率;若假定為38%,即可推 算出羅姆尼從中可得票數。

但若這類選民的投票比例只得34%又如何?那麼羅姆尼在最終民調結果就會減少2.4%的票數,而此差額可以影響重 大。至於黑人選民,估計會投票給奧巴馬的比例隨時可高達90%,在個別州份人口中所佔比例可以由10%跳升至14%,差額更非同小可。此外,亦有民調專家 對選前的「催票」(get out the vote)效應寄予厚望等等;總之,假設不一而足。

若假設選民的投票意向與2008年大同小異,而不似2010年中期選舉或2004年大選期間的表現,更會對民調結果作出不同解讀。當然,民調亦須考慮到像筆者般無家居電話或工作時間不定的兼職一族。

相對於Real Clear Politics網站的實際民調數字,就可見以上種種假設其實未必可靠。在該網站中列出的數字旁邊都附上誤差比率(MoE);若誤差比率為4%,亦即若有關民調數字的準繩度或然率在95%左右,則結果屬可靠。

雖 然MoE經常在新聞報道中提及,但真正留意者從來不多。期望任何解釋都簡單易明,而且毫不含糊,實在是人之常情;筆者也得承認為求方便解釋,往往將問題簡 化。一般人總將目光集中於所願見的事物之上,對於不願相信的事實往往不聞不問。相信不少讀者也曾看過有關專注力實驗的錄影片段:觀眾由於一直注視籃球場上 不斷進行的傳球動作,竟毫不察覺有裝扮成大猩猩的人橫過球場!由此可見對新數據抱持開放態度是何等重要。

亦有心理學家曾就意見與議題完全相反者進行意見調查,結果發現即使所用數據全無分別,雙方都認為有關數據足以為己方信念和偏見提供佐證!

所 有中學時期曾熱衷於物理學的書獃子,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理都應瞭如指掌。相信大家在課堂上也做過火車與月台的思考實驗,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就是時間本身 可變。1887年,米切爾森(Albert Michelson)與莫利(Edward Morley)兩位美國物理學家合作的實驗,證明光以不變速度運行。只有愛因斯坦才能在18年後為如此「簡單」的答案找到證明,反證出大多數人一直深信不 移的真理(光速不變),皆因從來未曾有人會想到時間會「減慢」運行速度而已。

在此不妨引述筆者在2003年出版的《牛眼投資法》(Bull’s Eye Investing)中相關段落,以進一步說明問題。

對 於任何個人意見或所作預測,一般人總難免固執到底。一旦公開表明立場,就再難有任何轉圜餘地;即使實際情況已起變化,亦只會勉強作出調整。心理學家稱之為 守舊偏執(conservatism bias)或確認偏執(confirmation bias)──甚至引致所謂「錨定效應」(anchoring),筆者也曾在本欄論及。

破除偏執之道

一般經濟分析員所作盈利預測,正往往犯上同樣毛病,對預測未來盈利就如過去業績抱持近乎宗教式的信念。經濟分析員尤其精於事後孔明之道,對既成事實的現象如數家珍。除非反面證據確鑿,毋庸置疑,否則所有經濟分析員只會死守固有看法。

投資者往往視分析員為終身埋首數據堆中的會計師,有本事根據錯綜複雜的圖表和不計其數的資料中理出頭緒,從而作出合乎邏輯的投資結論,其實,經濟分析員亦無異於一般人,往往不知不覺在預測中犯上人為錯誤。

從上述的事實可總結出幾點投資原則:

但凡做任何決定,切勿只憑單一種技術、工具、方法或見解作為依據。必須靈活應變,順應時勢,才有望成功。

此 外,一般人往往只選擇自己同意的資料,但求意氣相投,而非意見相左,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確認偏執」傾向。「四張紙卡」(four-card test)正是這種心理的傳統測試方式,方法是以四張紙卡,每張各印上E、4、K、7中一個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數字,若有人告訴你要是一張卡一面有一個響 音,則另一面便有一個雙數,然後任由你揭一張或多張卡來證明對方是否說真話。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揭印有字母E和數字4的紙卡(筆者也不例 外);但正確答案卻是字母E和數字7,只有這兩張卡才足以證明對方是否撒謊。若反轉E卡背面是單數,就可以證明對方撒謊;若反轉4字卡,卻無法證明什麼; 因為若背面印有響音字母,只能印證對方說法;若背面印有輔音字母,也不能證明什麼,因為對方沒說雙數卡背面要印有響音字母!

選擇4字卡,代表參與測試者有意尋求自己同意的信息。一般人往往傾向聽取意見相同者,亦享受聆聽別人表達對自己意見的支持,從而得到自我感覺良好的滿足感。

所有這些現象,其實都緊緊繫於人類但求心之所安的心理。人類交朋結友以同路人為對象,無非因為可以藉此印證自己在投資、政治以至宗教信仰上判斷無誤,而且見解明智;但這種行為卻又會強化個人作出錯誤見解、取態、預測的傾向。

可惜但求共識既無助於作出明智決定,亦無助於增進對任何議題的見解。與其只聽取同路人的意見,不如加強了解不同意見背後到底有何根據。

「三人成虎」之鑑

 投資者若不小心輕信人言,更有可能因投資失誤而招致損失。相信不少投資者亦有類似經驗:對方千方百計遊說你買入某隻股票,又力勸你長期持有,無非只為向你推銷其股票基金。近13年來一直持續的長期熊市期間,這類事件更是屢有聽聞。

吾友黑爾(Lyric Hale)是名專欄作家,經常在《金融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各大報章發表文章;最近他給筆者介紹的一個中國成語故事,頗堪玩味,不妨在此與讀者分享。故事關於戰國時期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當人質的事迹,語出《戰國策》,原文如下:

龐 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 乎?」王曰:「寡人信之。」龐蔥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也。」王曰:「寡人自為知。」 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蔥果不得見。

從龐蔥三人成虎的故事,可見謠言重複多次,就能令人信以為真;投資應引以為鑑,破除偏執,以免因誤用經濟模型,而最終慘遭市場之虎反噬!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 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 內容由《信報》翻譯,「跳出思維定式」及「前沿思考」分別於每周一、周四在《信報》(精華版)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全文)刊出。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11/john-mauld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