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巴拉桑·埃希拉揚(Anbarasan Ethirajan)和維卡斯·潘迪(Vikas Pandey)
BBC記者
2020年 6月 2日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的軍隊正在喜馬拉雅山脈高海拔處陷入緊張對峙,在尋求進一步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中,對峙可能升級。
印度媒體援引官員的話說,數千名中國軍隊士兵強行進入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拉達克(Ladakh)的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
印度領導人和軍事戰略人士顯然感到震驚。
報道稱,5月初,中國軍隊在被印度視為其領土的幾公里範圍內搭建帳篷、挖掘戰壕,並開入重型設備。在此之前,印度修建了一條數百公里長的公路,用於連接一個2008年重新啟用的高海拔空軍基地。
在新德里的觀察人士看來,中國發出的信息似乎很明確——這不是一次例行入侵。
「情況很嚴重。中國人已經進入了他們自己曾接受是印度屬地的地區。它徹底改變了現狀,」曾在軍隊中擔任上校的印度軍事專家阿賈伊·舒克拉(Ajai Shukla)說。
中國有著不同觀點,稱是印度改變了現狀。
印度媒體報道稱,雙方士兵在拉達克至少發生過兩次衝突。士兵們通過石頭、木棍進行戰鬥。據報道,至少有三個地點發生了對峙:加勒萬河谷、基阿姆溫泉和南面的班公錯。
印度和中國共有超過3440公里(2100英里)長的邊境線,並有大量領土爭議。兩國邊境巡邏人員經常發生衝突,偶爾會發生混戰,但雙方都堅稱40年來沒有發射過子彈。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兩支軍隊,兩國的軍隊在很多地方都沿著中印實際控制線對峙。河流、湖泊和積雪的變化意味著兩國士兵之間的界線可能會改變,因此他們經常發生近距離對抗。
目前的軍事緊張局勢不僅限於拉達克。雙方士兵在位於中國和印度東北部錫金邦交界的納庫拉(Naku La)也進行了對峙。有報道說,上個月他們曾發生衝突。
尼泊爾最近也發佈了一份新地圖,指責印度通過修建一條連接到西藏的道路侵犯了其領土,這引起了印度和尼泊爾之間的口角。
為何現在緊張局勢加劇?
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在於戰略目標的衝突。雙方都在指責對方。
「傳統上和平的加勒萬河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因為這是實控線距離印度沿著什約克河(Shyok River)修到斗拉特別奧裏地(Daulet Beg Oldi)的新道路最近的點。斗拉特別奧裏地是拉達克地區的實控線沿線最偏遠、最薄弱的地區,」舒克拉說道。
印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決定似乎激怒了北京。
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明確表示:「加勒萬河谷地區是中國領土,當地的邊境控制情況非常明確。」
「根據中國軍方的說法,是印度強行進入了加勒萬河谷。因此,印度正在改變實控線沿線的現狀,這激怒了中國,」成都世通研究院執行院長龍興春博士說。
另一家智庫美國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亞洲項目副總監邁克爾·庫格曼(Michael Kugelman)表示,這種對峙並不常見。他補充稱,中國「大規模部署兵力是一種實力展示」。
這條公路可以提高德里在發生衝突時迅速運送人員和物資的能力。
過去一年,雙方在其他政策領域的分歧也在不斷擴大。
去年8月,印度爭議性地決定結束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有限自治權,並重新繪製了該地區的地圖。
新的由聯邦政府管理的拉達克地區包括阿克賽欽(Aksai Chin),印度聲稱對該地有主權,但被中國實際控制。
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印度人民黨高層也一直在討論奪回巴基斯坦實控的克什米爾。
喀喇昆侖公路(Karakoram highway)作為一條戰略公路,貫穿這一地區,將中國與其長期盟友巴基斯坦連接起來。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北京向巴基斯坦的基礎設施——即所謂的中巴經濟走廊(CPEC)投資了約600億美元(480億美元)。
這條高速公路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南部瓜達爾港貨物來往的關鍵,該港口使中國在阿拉伯海有了一個立足點。
此外,在今年中國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印度便禁止了所有醫療和防護設備出口,以支撐其庫存,中國對此感到不滿。
風險有多大?
「我們經常看到兩軍越過實控線,這是相當常見的,這類事件一般在地方軍隊層面就能得到解決。但這一次,集結的規模是我們所見過的最大的一次,」前印度外交官、熟悉拉達克和中印事務的專家史托布丹(P Stobdan)說。
「對峙發生在一些對印度很重要的戰略地區。如果班公錯被佔領,拉達克就失去了保衛。如果允許中國軍隊在戰略要地什約克河谷定居,那麼就可以進駐努布拉河谷(Nubra valley),甚至是錫亞琴(Siachen)。」
這似乎是一次情報失誤,讓印度又一次措手不及。據印度媒體報道,當中國迅速將一處軍事演習中的人員和裝備轉移到邊境地區後,印度士兵在人數上處於劣勢,並被包圍。
這在新德里拉響了警報,而印度的迴旋餘地有限。它可以試圖通過對話說服北京撤軍,也可以嘗試用武力將其趕出。但這兩個選擇都不容易。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從技術上講,它優於印度。他們的基礎設施非常先進。在財政上,中國可以轉移資源以實現軍事目標,而印度經濟近年來一直面臨窘境,新冠疫情危機使局勢更加惡化,」阿賈伊·舒克拉說。
接下來呢?
歷史為印度提供了艱難的教訓。在1962年與中國的邊境衝突中,印度遭受了恥辱性的失敗。印度說,中國佔據了其3.8萬公里的領土。過去三十年來的幾輪談判都未能解決邊界問題。
中國已經控制了拉達克以東更遠的阿克賽欽地區。印度聲稱擁有主權的這一地區對北京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因為它連接著中國的新疆和西藏的西部。
2017年,印度和中國在中印和不丹三國交界的洞朗(都克蘭,Doklam)高原發生了持續兩個多月的類似對峙。
印度反對中國在不丹聲稱擁有主權的地區修建公路。中國人立場堅定。印度媒體報道稱,六個月內,北京已經在那裏建立了一個永久性的全天候軍事基地。
這一次,談判也被視為唯一的出路。如果爆發軍事衝突,兩國都將損失慘重。
「中國無意加劇緊張局勢,我認為印度也不希望發生衝突。但情況取決於雙方。印度政府不應該被民族主義媒體的評論所引導,」龍興春博士說。「兩國都有能力通過高級別會談解決爭端。」
中國媒體幾乎沒有對邊境問題進行任何報道,這被解讀為一個尋求談判途徑的可能信號。
化險諮詢(Control Risks)副總監普拉特尤什·拉奧(Pratyush Rao)表示,避免軍事升級,而把重振經濟放在首位,顯然符合雙方的利益。
「必須承認的是,兩國在維護有爭議的邊境地區相對和平與穩定方面,有著不錯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