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上流传一则十分广泛的言论,说央行即将出台10万亿QE计划,全面置换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由央行再贷款买单。传言让许多人相信,中央“又 要”印钞票了。但是熟悉中央银行法的人都知道,中国法律是禁止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的。传言太过于粗糙,如果说是央行向商业银行贷款,再由商业银行购买地 方政府债券,这种模式倒是可以解释——然而,地方政府、平台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具体行为,央行没有办法控制,操作的可行性不大。
要问地方债务置换计划是不是中国式QE,首先要弄清楚是不是此举会不会扩大货币发行量。从目前财政部的表态来看,地方债务置换计划的方式,是在财政部甄别 存量债务的基础上,把原来融资平台代表政府的理财产品、银行贷款,期限短、利率高的债务置换成低成本、期限长的债务。存量债务中属于政府直接债务的部分, 将从短期、高息中解脱出来,变成长期、低成本的政府直接债务。一言以蔽之,就是换了一种承债形式,并没有新增货币。
这么做的原因,主要跟地方债务压力陡增有关系。根据穆迪早前的预测,2015年中国将约有2.8万亿地方政府债务到期。从2014年情况来看,光债务利息 支出就占新增社会融资的一半。这么庞大的还款压力,要么地方政府通过扩大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来偿还,要么通过在融资来偿还。
然而,从今年1-2月份情况来看,全国土地购置面积27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三成;土地成交价款699亿元,同比下滑也是三成。卖地收入剧减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降低了债务的偿还能力。
从再融资来看,由于新预算法和43号文的逐步实施,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和非标融资的路基本上已经被堵死。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政府发债受到财政部额度的 限制,城投债受到城投公司净资产规模的限制,非标融资受到43号文的限制,种种迹象显示,新规出台至少目前让地方政府在再融资方面已经无计可施。
在这种局面下,财政部出台万亿地方债务置换计划,既是给地方政府解决债务危机救急,也是从长远来看释放债务危机风险。同时,通过新增地方债额度,规范了地方政府举债的方式,堵住了许多后门权钱交易的漏洞,降低了系统运行的摩擦和市场失灵的现象,符合本届政府改革的大趋势。
对银行而言,相当于一大块短期高息的资产在逐渐转换为长期低息的资产,本质上风险没有太大变化,收益却下降不少。对经济整体而言,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有效 性,减少了许多融资中间成本。对政府和金融体系而言,降低了寻租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反腐。对于这样的政策,笔者建议媒体和各位专家还是不要用“QE”或者 “放水”这样的情绪化语言去评判,更不要人云亦云,以免造成许多好政策被舆论误读最终不能实施的尴尬局面。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2015/03/11 -- 彭博社:中国万亿地方存量债务置换 不得不问的五个问题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11 -- 《金融时报》说好的财政纪律呢?中国将地方政府发债额度增加两倍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11 -- 《华尔街日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或由银行买单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06 -- 中国动用国家信用为地方政府烂帐买单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06 -- 叶檀:地方债催生金融怪兽?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2/13 -- 《华尔街日报》43号文令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受阻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1/30 -- 华尔街见闻:央地斗法!地方债务限额拟挂钩经济实力 去年底地方债突击“白干了”?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1/28 -- 《金融时报》中国富豪严介和状告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1/19 -- 华尔街见闻:城投债大缩水 今年地方融资缺口或达万亿元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1/10 -- 《巴伦周刊》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能出乎市场意料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8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