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数读2015两会特别策划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统计报告,近几年来,中国公共财政教育年支出数目约在
两万亿左右。如2012年为20314.17亿元,2013为21405.67亿元。然而当这些庞大的财政支出数字摆在每个人面前时,人们可能无法从中直
观地感受到这些年来究竟获益多少。数读将近些年来的教育支出数据进行了人均统计,以便更直观、具体地了解公共教育支出分配状况,以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统
计结果显示,2013年,每位小学生可均摊到公共教育支出6902元,每位初中生可均摊到公共教育支出9258元,高中、大学生的这一指标对应数字分别为
8448和15592元。这些费用涵盖了包括教学资源建设、行政费用、学杂费补贴等在内的方方面面教育所需。也就是说,以上这些数目并非直接发到每个人手
上的可见的钱,而是以一种宏观、隐性的资源投入的方式存在的。
至2012年末,人均分摊到的教育支出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率稳步提升。但
在2013年,这一数据出现了显著放缓,增速仅为之前的一半。从绝对数值上看,以往每位小学生相较于上一年能多分摊到1100元左右的财政支出,中学为
1500元,大学在2500元以上。然而2013年这一数据在各教育阶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
以上还是未抛开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财政性
教育经费虽逐年增加,可民众生活、消费的水平也在飞速增长,教育成本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在教育经费的绝对数值增长的同时,其实际效用要打上一个很大的折
扣。如果将当年的人均教育支出与当年的人均GDP水平相适应,会发现实际增长率并没有名义增长率来的那么高。且人均教育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本身也较
低,说明当前人们的从政府得到的公益性回报与生产力水平、生活成本并不相适应。以邻国日本和韩国的人均教育支出占人均GDP比重来测算,中国的中小学生每
年可分摊到的教育支出将会在10000元以上,远高于当前水平。
至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日本韩国则远不如中国。这便又涉及到教育
支出结构的问题:将过多教育支出投入高等教育并不合理。尽管高等教育投资可以在短时间内显著带来社会财富的提升与就业率增长,但是教育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的
混合公共物品,并不能只计算当期的成本与收益。提高初等教育的支出力度,扩大接受初等教育的接受群体,才能体现教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调整高等
教育资源投入的比重,一定程度上保持高等教育的稀缺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才能有所保证。
from 网易新闻·有态度专栏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