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的外交被稱為「務實外交」,以國家利益為核心,標誌著台海兩岸關係解凍的「汪辜會談」不但有李光耀幕後的穿梭努力,會談也在新加坡舉行。
李光耀去世的消息周一公布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唁電中稱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台灣總統府稱之為「堅實的友人」,並對李光耀在台海關係問題上的貢獻表示銘記、感謝。觀察人士認為,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的務實外交原則不會有大變化,而微調則很有可能。
台海關係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陳剛對BBC中文網表示,這是基於兩個主要因素的判斷。
一個是新加坡對東亞,尤其是中、港、台的政策長期保持了穩定態勢,另一個是李光耀自2011年淡出決策圈,他個人對政策的影響力也在淡化,因此他的去世對現行政策的影響也有限。
不過,由於台海兩岸的關係處於動態,在不斷變化,作為三角關係中的新加坡自然要根據時勢變化而調整對策。
台灣很快要舉行新一輪大選,預計國民黨和在野的民進黨將有一番激烈爭奪。
陳剛說,台灣大選結果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台海局勢的走勢。
李光耀和台灣已故總統蔣經國「私交甚篤」,在提升台灣的外交級別問題上,則始終堅持北京定義的「一個中國」原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周二在記者會上也對李光耀此舉予以強調。
國民黨籍的台灣總統馬英九3月24日搭華航班機前往新加坡悼唁李光耀,據稱此行為「私人致哀」,且他很可能不參加周日的國葬儀式。
陳剛認為,這可能主要是為了避免在雙方都稱為朋友的老人的葬禮場合摻入雜音。
中國外交部表示,相信新加坡對周日李光耀國葬的禮賓事宜會有妥善安排。
國內政局
同時,在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本身的政局可能也會出現變化,而這些變化目前仍較難預測,因為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但無論國內政局發生什麼變化,多少會波及外交政策。
法新社引述觀察人士說,後李光耀時代,威權政治和「畏懼文化」將受到民主呼聲的挑戰,但現在這茬領導人可能會設法維持現狀,抗拒變革,尤其是面對更傾向民主自由未來的新一代選民,當局在安全感下降的情況下會更趨嚴控。
有分析人士認為,李光耀去世後,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新加坡年輕人將成為推動政治「鬆綁」的重要力量。
促進經濟持續增長也將成為要求政治開放的因素之一。
法新社引述分析員說,新加坡經濟正在向更高附加值產業攀升,創新和創造力將更重要,這就使得較寬鬆的政治和思想控制具有很強的經濟刺激效果。
他們認為,李光耀當年用強有力的手把新加坡經濟引向高速增長的道路,成為亞洲經濟騰飛的典範,但那個時代行之有效的一套做法,現在已經成為進一步發展的束縛和羈絆。
不過,也有人認為,新加坡年輕人現在意識到,公民自由和經濟繁榮可以兼得,兩者之間不存在交換或取捨關係。
橋樑淡出
新加坡的歷史或許是李光耀作為國際政治舞台上強人的政治生涯的背景和注釋,對新加坡與台海兩岸關係的把握和處理使他本人和新加坡在與北京和台北的三角關係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李光耀作為新加坡一代領導人,從1976年至2015年間先後到訪中國33次,而且是含有的與五代中國領導人。中國現任領導人習近平早在其任職福建省時期就曾先後四次訪問新加坡。
「這是無可否認的,這種特殊地位也會因為李光耀的離去而出現變化,」陳剛說,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為台海兩岸搭橋的作用主要在1990年代初期,隨著大陸和台灣直接聯繫的加深,橋樑作用在減退。
另外,新加坡從自身利益出發,更希望參與到大中華圈的經濟活動,而不希望過多捲入政治互動,以避免牽扯到政治立場和選邊問題。
有中國網民評論說,李光耀的新加坡外交滲透著『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這一現實主義理念,支持各大國介入東亞地區事務並維持競爭關係。」
這種重經貿、遠政治的做法既得到讚許也招致批評。
陳剛認為,這是新加坡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決定的,也是符合新加坡國家利益的。至於今後,下一次大選,或再下一次大選,選出來的新生代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是否有同樣清醒冷靜的認識,則現在無法預測。
(編譯:郱書 / 責編:尚清)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5/03/150324_singapore_taiwan_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