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自由亚洲
有人将柴静的《穹顶之下》与前美国副总统戈尔的《不方便真相》双提并论。
《穹顶之下》里面有许多煽情话,当中最多人转载的应该是:“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这是我跟雾霾之间的一场私人恩怨。”只不过是讨论空气污染问题,犯不著你死我活吧?当然,我知道中国知识份子是有种矫情的毛病,也许是我这个外人看不惯吧。再者,刻意说是一场私人恩怨,也总教我感到有点欲盖弥彰的味道。也可能是我想多了,毕竟,在中国大陆,言论自由仍然是稀缺品,明目张胆地去得罪权贵,难免令人联想到,不怕死的人,背后撑腰者也实力相当。
这一套深度调查纪录片在两会前推出,时间上非常敏感,矛头所指又是中共权斗核心之一的石油石化业,很难怪别人会联想到各种可能性。至少在香港,这个消息令投机者憧憬国家政策转向,市场上的环保概念股,股价因此被炒作。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投机的对象是国家政策。炒股票的人都相信,世上没有中共国家机器办不到的事。
国家政策背后的主观愿望,跟市场经济的客观现实又是否相符呢?甚至乎,我们有没有质疑过,所谓国家政策目的,是否单纯地为了大众利益,当中又没有其他个人动机?
回到空气污染的现象。许多大城市在发展的历程当中,都有过极严重的污染问题。有部分污染是因为工业发展,有部分是因为城市规划,例如英国的伦敦和美国的洛杉矶,柴静的《穹顶之下》也有提及到这两个案例。
为何当年英国政府可以取缔高污染的煤,并且要求工厂换上无烟煤?美国的汽车业,为何愿意大量投放资源去研究减排技术?
我个人认为,空气污染,只是中共令社会扭曲的众多表象之一,背后最重要的问题得不到处理,再多的行政指令也只是自欺欺人。不尊重私有产权和没有公平的法治,是中共管治的两大缺乏。污染,在经济学上,叫际外效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高斯,提出只要清晰界定私有产权,际外效应的问题,是可以透过合约来协商处理,达到最大效益,这就是制度经济学派的高斯定理。
在法治社会,政府的角色应当是公正的裁判,可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既是裁判,也是代表了庞大利益的一方;表面上利益是归于人民大众,实际是甚么一回事,大家心知肚明。
当一个社会不尊重法治和私有产权,营商图利者就只会寻求在最短时间内,最不顾一切后果地赚最多钱,然后带著财富远走他方。所以在中国大陆,没有商人会投资在科研,因为知识产权不受保护;没有商人会投资在减排和安全,因为他们不知道何时财产会被充公。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往往是最严重,资本主义的工业国,不是没有环境问题,但大多数时候都可以用和平理性的手段去处理。
据说,《穹顶之下》在得到高度赞扬和热烈讨论数天之后,中共的宣传机器忽然下令要为事件降温,媒体不可以再评论。或许,中共高层也觉悟到,让人民自由思考,最终还是会找到最终的真相。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503/%E4%B8%AD%E5%85%B1%E7%9A%84%E4%B8%8D%E6%96%B9%E4%BE%BF%E7%9C%9F%E7%9B%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