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前年曼德拉去世使很多人都能再次回味偉人一生的信念。曼德拉最為人尊敬的是,他並不諱言歷史上白人對黑人的惡,但卻極力主張黑人應該以寬恕代
替仇恨。「認識真相、放下仇恨」,這看似簡單的8個字並不是能夠輕易做到的,但卻是人類思想上的一個光輝點,這也是曼德拉之所以能成為偉人之故。
世界已歷巨變 比以往和諧講理
終
戰70年之際,歷史問題不出意外地又成為中日間的障礙。在戰爭結束70年後,雙方又早已建立正常外交關係,卻還糾結於歷史,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極不尋常
的。日本在二戰中侵略過很多國家,大屠殺和「慰安婦」也不局限在中韓兩國,但日本和其他受害國早已解決了戰爭歷史的問題,唯獨和中韓兩國始終糾纏不清,箇
中理由不得不令人深思。
日本無疑在二戰中犯下滔天罪行,但在二戰結束後的70年之中,世界已經歷了巨變:中國貴為G2,已經不是那個任人魚肉的
國家;日本在經過美國改造後,也已經不是那個作惡多端的國家,而是一個世人心裏的和平之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日本都既不願意也不可能再發動一場侵華戰
爭。最重要的是,世界已經不是那個奉行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世界。在各國共同努力之下,可以說,從整個世界範圍來看,人類文明史上的幾千年中,從來沒有一
個時期比現在更為文明、更為和諧和更能講道理。正是在這個良好的秩序之下,絕大部分人,包括中國人和日本人,都可以有機會為自己的目標奮鬥,有機會可以過
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對歷史的態度,我們無疑要誠實而謙遜。但是我們同樣也要學習曼德拉哲學,歷史是用來牢記的,而不是用來仇恨的。
中
日兩國其實在歷史上並非世仇。在將近2000年的中日交往史上,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平相處並互相學習。中日僅僅打過幾次仗:在唐朝和明朝,中日之間都是因
朝鮮問題而開戰,不存在誰侵略誰;倒是在元朝,中國最先侵略了日本;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始於甲午戰爭,終於二戰,滿打滿算也只有短短的50年。我不是說這樣
的侵略不嚴重,但是這在中日雙方友好交往的歷史長河中往往被過分強調了。
日本侵華 在歷史長河中只屬片段
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在東京發
表演講,以德國的經驗為例,一方面告誡日本要誠實地面對歷史,另一方面也呼籲他國要大度:「如果沒有鄰國的寬容大量,和解便無法達成。」默克爾無疑點出了
中日韓陷於戰爭問題的僵局的核心原因。它既與日本自身有關,又和中韓兩國有關。與其單單責備日本,還不如說在東亞缺乏化解仇恨的政治氛圍。
東亞
世界缺乏平等的傳統,按照東亞傳統秩序觀,中心之國只有一個,其他的國家都是不同形式的附庸,偏偏中日一直是互相不服氣的大國,都把自己看作「中國」。這
種缺乏平等共贏的心態一直延續到現在,各方都缺乏「東亞很大,容得下兩個大國」的觀念。歷史問題於是成為一個牽制與反牽制的政治遊戲。
讓歷史成歷史 不再淪為政治武器
而現實問題上,中韓和日本都有領土爭議。其實,無論是獨島還是釣魚島,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和二戰沒有什麽太大的關係,應該通過國際法而解決。但在中韓眼裏,把它們定義為二戰遺留的問題,堅持日本二戰的歷史問題無疑有助自己的聲勢。
在現代政治文明中,各國在平等、自願與和平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與融合是世人所盼望的。歐盟的成立是一個偉大榜樣。其實論什麽世仇之類的,中日之間遠遠不能和德法相比,但是德法能夠在戰後和解並成為歐洲聯合的主軸,而中日之間卻一直不能放下歷史的恩怨。
因
此,在終戰70年之際,我們要深思如何為70年前的事畫上一個句號。對中國來說,不應把它視為再一次對日本的責難和羞辱的機會,不應煽動仇恨和鼓吹報復,
而應把二戰作為一場人類的悲劇,讓人們更加堅定於「中日不再戰」的和平主義。對日本來說,在承認歷史的同時,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歷史:二戰的失敗是一
個罪惡年代的結束,同時也是一個值得驕傲的自由民主時代的開始;它不是一個國家的失敗,反而是一個國家的新生。德國能夠把坦然承認歷史作為自己的光榮,日
本也應該可以做到這點。
只有在曼德拉式的「認識真相,放下仇恨」的基礎上真正認識和評價歷史,歷史才真正是歷史,而不再淪為政治的武器,這樣才能為東亞地區的長期友好關係打造出堅實的基礎。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from 黎蝸藤的歷史博客 http://dddnibelungen.blogspot.com/2015/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