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4 October 2014

黎蝸藤:從文化角度看孔子學院的問題

就在孔子學院計劃成立10周年之際,傳出美加多所大學終結和孔子學院合作的消息。以後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美加學校中止和孔子學院的合作關係。一時間議論紛紛,有中國“媒體人”認為這是西方一種文化上不自信的表現。
美加大學有和孔子學院結束合作關係的自由。雙方合作的項目,合則來,不合則去,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對於這樣的決定,中國官方主管機構漢辦也是接受的。
由中國媒體人說美國文化不自信是一句很搞笑的話。大家都知道,美國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地方,中國的官方媒體CCTV可以落地美國,美國就連民間媒體 CNN卻不能落地中國,更遑論對等的VOA,中國官方推廣的作為宣傳工具的孔子學院可以在美國大學落地生根,課程設立和教師由漢辦規定,但中國卻不允許美 國的教育機構在中國大學中設立課程。到底是誰在文化上不自信,一望而知。如果不是美國憲法規定了言論自由,美國真的應該在這種文化和宣傳上採用和中國的對 等原則。CCTV要落地美國,就必須讓VOA也落地中國才是。
那麼,美國大學為什麼要終止和漢辦的合作呢?原因很簡單,官方背景和學術自由。對於像芝加哥大學這種左派傳統極為強大的學校而言,學術自由是其核心 價值。他們在挑選教師的時候都注重多元化和平衡。孔子學院所設立的課程,是可以供大學生修讀的大學課程,而不僅僅是興趣班。而孔子學院從課程設置、教材選 用到教師招聘都由漢辦說了算,漢辦精心篩選了符合其要求的內容和師資,這必然違反了美國大學對學術自由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漢辦是一個官方機構,受中國教育部直接管轄,美國政府尚且不能對美國大學的學術自由進行干涉,何況一個外國政府?照我看來,芝加哥大學等一開始就不應該和漢辦合作搞這個孔子學院。她還搞了足足五年,實在令人感到驚訝。
儘管孔子學院一再聲稱,她主辦的課程僅僅和漢字和中國文化有關,但從實際操作中卻遠非如此。李長春承認,設立孔子學院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宣傳中國,加 強中國軟實力。除了宣傳之外,孔子學院還參與了多次政治意味極為強烈的活動。加強中國軟實力是一件好事,但是用政治宣傳和政治活動的方式,難免令西方世界 側目。
關於這些政治方面的問題,其他人說得很多了,我不必在這裡討論。我想著重說一下文化方面的問題。
在我看來,除了以上的問題之外,孔子學院的教育有很大的缺失。在孔子學院自己的網頁上,她說其目的之一是“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瞭解”。但事實上,孔子學院從根本上違反了這一目的。
眾所周知,中國是包括兩岸四地的國家,而同時又是一個由56個民族所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毫無疑問,要讓外國人全面地瞭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就不可忽略了中國的多元性。而恰恰在這一點上,孔子學院犯了最大的錯誤。
比如,它只選用簡體字教材,而拒絕繁體字,這就不符合臺灣、香港和澳門也是中國一部分的一個中國原則。香港澳門屬�中國不用多說。憲法序言規定:“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
顯然,根據憲法,臺灣香港和澳門的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簡體字僅僅在大陸範圍內是規範文字,在港澳臺範圍內,繁體字是事實上的標準。因此,她們所使用的文字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更加不提繁體字在過去兩千年內都是中國的標準字體。
所以,在孔子學院僅僅提供簡體字而徹底拋棄繁體字,無疑沒有傳達出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事實上合法的中國文字的信息,從而讓外國人無法正確認識中國的文化。往低裡說,是不尊重傳統和現實;往高裡說,是違反一個中國的原則。
又比如,在孔子學院只教授漢語,只討論中國的漢文化。她既不提供維語和藏語等少數民族語言的課程,在介紹中國文化的時候,也極少提及少數民族的文化(如果不是根本沒有提及的話)。這也違反了憲法。
憲法序言中規定:“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第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可見,各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孔子學院一方面說讓外國增進對中國的瞭解,另一方面又極少提到作為統一祖國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完全不提供外國人學習這些語言的機會。這豈非自相矛盾?
因此,我認為,漢辦在世界範圍內推行的孔子學院的課程中有根本性的缺陷。它既違反了一個中國的原則,也違反了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的憲法規定,把中國文化等同於“大陸的漢人文化”。這反映了部分官員在腦海裡根深蒂固的大漢族主義的錯誤思想。
我還要著重指出,這個論點可能在國內的漢人看來覺得小題大作,但是在西方學界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從輕的角度看,他們對此認為孔子學院不夠多元化而加深了其負面印象;從重的方面看來,他們進而懷疑中國少數民族的權益。無論從哪一方面,都對中國形象有惡劣的影響。
從文化角度,我再多說一點,這就是孔子學院這個名稱起得很很有爭議性。
孔子,嚴格地說並不是一個的哲學家,而是一個倫理學家和政治制度設計者(以及一個教育學家)。無論他自己本意如何,他在中國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人 物。在中國傳統中,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是中國封建等級制度的象徵。在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都被作為落後的糟粕而加以批判和拋 棄。儘管孔子本人是一個很偉大和在歷史上很具影響力的人,但儒家學說卻和中國以及世界的潮流格格不入(當然,儒家學說和與之相適應的等級制度不能簡單地完 全歸責於孔子)。
從西方的視線中,孔子並不是這麼廣受歡迎的人物,因為孔子背後的政治象徵意義就是專制,和西方社會所崇尚的民主自由相差太遠。而孔子的理論和中國的 正統理論,馬克思主義,也是格格不入的。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馬克思說勞動人民要創立自己的新世界。這兩種理論本身就是完全不相容的,這就是為什麼 毛澤東需要批判孔子的原因。
孔子學院或許不是專門推廣孔子的理論,但以孔子作為學院的名稱,很難避免令人有如此的印象。因為就連很多中國網友也認為,中國自己也批判孔子,怎麼 對外輸出孔子的價值觀?顯然,孔子學院起了這個名字,就難以阻止別人這麼想。因此,這個名稱無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政治意味為推廣中國的軟實力帶來嚴重的障 礙。
如果能夠把名字改一下的話,以一個政治色彩沒有這麼強烈的文化名人、文學家或哲學家為名稱,會比孔子這個名稱更容易讓西方接受。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名人眾多,挑出更合適的人選並不是難事,比如杜甫和莊子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Source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7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