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October 2014

可笑的董建華智庫

休息已久的可敬的董伯伯又再出山,除了兩次力挺反占中和支持梁振英之外,還宣佈要成立一個智庫——團結香港基金,為香港制定長遠的政策。如果有人一 開始對這個智庫還抱有期望的話,那麼看到這個智庫的人選,大概都不得不搖頭歎息。看董伯伯找的是什麼人?梁愛詩?梁錦松?唐英年?鄭維健?
Well? 每一個都是高大上,是“精英”人物。董伯伯的思路是很清楚的,所謂智庫,一是要自己人,二是要精英。但等等,梁愛詩是董伯伯時期的律政司。梁錦松是董伯伯 時期的財政司,鄭維健是董伯伯時期的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怎麼看都是董建華內閣的翻版。國學大師饒宗頤是很可敬,但人家都快100歲了,你還讓人不得安生 做什麼?
不得不說,這種由自己精英所組成的“智庫”,既高高在上地脫離了廣大人民,又延續“自古以來”的黨同伐異的建制派作風,怎麼看都 是一個老古董。這些精英在自己的領域都有令人羡慕的成就,但他們在香港政策方面的往跡也已經清楚地擺在大家眼前:要搞高科技,卻搞成了房地產;要搞醫療中 心,卻搞出了雙非嬰;要搞旅遊業,卻搞出了陸港對罵。如果他們是掂的,那麼在董伯伯當政的時候就不會搞到香港一鍋泡,董伯伯就不用借腳痛而黯然下臺。
回到回歸之初,當時香港和星加坡正在上演雙城記,星加坡還落後於香港。可是時至今天,完全靠自己的星加坡不斷穩定增長,又是高科技,又是製藥業,又是實體產業,又是金融中心,早就把香港遠遠地拋到後頭了。
而 背靠大陸的香港呢?這些精英搞出來的政策,除了剝削普通百姓的房地產,就是一心要為大陸當配套,追著中央要優惠,想著如何從大陸掙快錢,到頭來養成了大陸 依賴症。整整17年,香港沒有發展出一家值得一提的高科技公司,實體經濟不斷衰落,貧富差距急劇增大,基尼係數世界前列。要指望這些“精英”能有什麼高明 的政策,不啻於太陽從西邊出來。這些精英所能做的,無非就是靠人脈再向中央要政策,要優惠,最後繼續把香港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
除了 經濟政策之外,這些精英對香港政治的負面貢獻一點也不落後。這裡專門要說一下樑愛詩。因為現在引致陸港不和的雙非嬰兒問題,她要負起很大的責任。當年基本 法起草委員會制定法律的時候水平低劣,把基本法24條寫得詞不達意。在99人大釋法的時候,她是律政司,沒有要求人大把24條第二款第一項解釋清楚。這直 接導致了在莊豐源案中港府的敗訴,從而為雙非開閘。可以說,香港現在民怨的起源,她就是最大的罪魁禍首之一。
香港現在的問題,是結構性的 問題,既有政治性原因,又有經濟性原因。而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這幫精英在17年間一手一腳搞出來的。香港需要智庫,但不需要由已經被證明是失 敗的舊人所組成的智庫,而是更加需要新思維,需要以普通百姓為出發點的,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新思維。這些代表精英的舊人是不可能搞出什麼新思維的。很大機 會,最後這個所謂智庫,就淪為新特首候選人的助選團,一如當年董伯伯把高科技搞成房地產一樣。它可能會成功地把董伯伯的人捧上臺,但很不可能讓香港有所改 變。


from 黎蝸藤的歷史博客 http://dddnibelungen.blogspot.com/2014/10/blog-post_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