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清源——港獨派到底是什麼?
港獨這個詞,在兩三年前開始流行。這時香港發生反國民教育運動,建 制派就把反對國民教育視為“港獨”。比如,大公報就發表文章,《反港獨促人心回歸任重道遠》。而中國的官媒環球時報更是不遺餘力地鼓吹香港存在港獨勢力。 從這時開始,港獨一詞就用得越來越多,到現在,已經成為標準用語。但究竟,港獨是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政治力量呢?這點需要溯本清源從歷史和政治的角度仔細研究。
缺乏歷史的港獨
正 如我在《溯本清源——英國為什麼不給香港民主》一文中論及的,在50-70年代的香港,根本沒有所謂香港獨立的概念。這時,香港人口中佔大比例的是因歷次 戰亂和政治運動的原因從大陸逃到香港的新移民。很多人僅僅把香港作為逃出生天的一個中途站,而沒有作為香港人的意識。在一個“借來的地方”和“借來的時 間”,一群沒有建立起凝聚力的人談何獨立呢?當年英國沒有在香港大力推進民主,除了中共的反對之外(中共認為港人治港會導致香港獨立),香港人缺乏凝聚力 也是重要的原因。
即便在香港民主意識興起的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中英談判期間,香港獨立也沒有成為香港人提出的一個選項。當時最主流的 意見是維持現狀,治權換主權等等。當時一眾強烈主張香港留在英國統治的高官,後來搖身一變成為愛國愛港的座上賓。反而很多現在被視為反對派的政治人物,當 年都大力提倡“民主回歸”,支持一國兩制。現在被建制派抹黑為英國控制學生的學聯,當時是最堅決主張香港回歸的,並在撒切爾夫人訪港期間向她示威。他們也 因此成為中國的統戰對象,作為和英國談判時香港“民意”的籌碼。司徒華和李柱銘也都成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六四之後,中央和香港民主 派分裂。以民主黨(當時叫港同盟)為首的香港泛民成為反對派,但即便從那時到回歸後的長時期裡,他們所主張的也僅僅是堅持一國兩制,而從來沒有主張過香港 獨立。香港無人提出獨立的原因只有一個,這就是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民族感情上、還是地緣上,香港獨立都是一個難以想像的選項。
錯誤的研究
就我所知,所謂香港獨立的比較正式的提法出於2005年起的一項持續研究。由港大鐘庭耀和台灣遊清鑫和林泉忠搞的一系列關於《香港台灣澳門沖繩民眾文化與國際認同研究報告》 ,裡面提到有25%的港人認為香港應該獨立。這個報告一出,港獨開始成為一個潛在的話題。
我 在這裡必須指出,他們搞的這份報告有很大的問題。鐘庭耀的研究我一直都持負面意見,而林泉忠,因為學術領域的原因,我關注得更多,他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缺 陷。就這份報告而言,他們先是提出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香港足球隊和中國隊比賽,你支持哪個隊?接著又問:請問您覺得自己是香港人,是中國人,還是兩者 都是?最後是最為直接問題:如果中國政府允許,你認為香港應該獨立嗎?
在我看來,這種研究首先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硬性地截然區分開來,進而 通過層層遞進的發問方式,逼著受訪者從思維深處刻意搜索出“統獨意識”,從而誘導出了脫離現實的結論。從第一個問題看來,這僅僅能夠區分出受訪者對本土有 多熱愛,我相信即便是上海隊對中國隊,受訪的大部分上海人也會支持上海隊而非中國隊。這些問題最多能說明受訪者的本土意識,又能說明什麼統獨意識?在最後 一個問題,前提也是完全脫離實際的,怎麼能得出有現實意義的結論呢?
這類問題的設計,可能在台灣這個一直有分離主義的地區是恰當的,但對 香港、澳門和琉球這樣原先沒有統獨意識的地區,過分強調25%人認為香港應該獨立,只能得出錯誤的結論。一個例證就是,認為香港應該獨立的受訪者的比例並 不比(當地)認為澳門和沖繩應該獨立的人有統計意義上的差別。比如,認為澳門應該獨立的澳門人有19%,認為沖繩應該獨立的沖繩人有21%,和香港的 25%差別都不大,難道我們會因此認為有五分之一的澳門人持“澳獨”思想嗎?這顯然是荒謬的。相反,認為台灣應該獨立的台灣人有55%,這才是顯著性的差 異。
儘管鐘庭耀等沒有在報告中得出香港人要獨立的結論,他們的研究的本意也並非鼓吹港獨,但僅僅是這些通過錯誤設計而得到的研究數據,經媒體報導,已經存在潛在的破壞力了。
從批判興起的港獨概念
即 便如此,儘管在2007年已經有人討論港獨這個話題,港獨這個詞還遠遠不是熱門的詞彙。可是到了2008年,可能是因為奧運火炬傳遞的原因,港獨突然成為 一個熱門詞彙。值得注意的是,這時港獨還不是一個特定的香港人提出的主張,而是一些中國大陸人和香港建制派攻擊另一部分香港人而扣上的帽子。一個例證 就是,在Google Trends上,2008年時涉及港獨的頁面有一個高峰,而這些頁面都是用簡體字寫的,而不是香港人所慣用的繁體字。之後從2009年到2010年,簡體 的港獨一直是一個話題,而同時繁體“港獨”幾乎無人問津。直至2011年,繁體字的“港獨”才開始有一個高峰。可見,港獨這個話題,基本上是由內地炒作而 最先形成的。

內地之所以熱衷批駁並不存在的“港獨”的原因是很明顯的。大家知道,中國政府最有力的輿論武器就是“分裂祖國”。當時最早要批的是到美國參議院作證的民主黨李柱銘,這時勾結外國勢力和漢奸都不足以讓批判者滿意,加上一個“港獨”的帽子,才能坐實他要“分裂祖國”的口實。
關 於李柱銘,本文不作過多的評論。這裡僅僅指出一點,就是在香港激進派勢力的眼中,李柱銘是個典型的“大中華膠”,意思是李柱銘經常強調香港和內地的民主事 業是一體的。比如就在這次的佔中動員中,李柱銘還強調這次的仗是為十三億人民而打的。他的反言遭到本土派(還不是港獨)的無情奚落。把這個有大中華情意結 的人說成是港獨,真是即搞笑又諷刺。
港獨真正成為香港的公眾話題還是在2012年反國教運動。國教的全稱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香港 特別行政區政府建議的從小一至中六的開展的新學科,旨在“透過持續學習,使學生對國家快速的發展引以自豪及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並以價值觀和態度為導向,幫 助他們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素質,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單單從這些表述來看,國教並不什麼不妥,但是魔鬼 在細節,國教的課本中有很多被視為洗腦教育的文字,招致強烈反對(本文無意展開)。於是湧現了由學生和教師主導的反國教運動。反對培養國家意識,這還得 了?於是反國教運動就被一些左派視為港獨而加以批判。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反國教運動的領導者和積極參與者,從來沒有提出港獨的主張。
這 時,陸港矛盾已經為香港的“蝗蟲論”和大陸的“心態失衡”論所嚴重激化。一些香港人把到香港產子和旅遊的大陸人視為蝗蟲,而一些大陸人把香港人視為“不會 感恩圖報的心態失衡者”。前者用錯誤的帶有侮辱性的歧視方式去表達他們對因兩地人員來往而帶來的不便的不滿。後者則以令人反感的“施恩者”的高高在上的心 態錯誤地理解這種不滿。如果說前者更多是一種令人遺憾的民間表達;後者則是國家級喉舌媒體(如環球時報)所鼓吹的,其帶來的破壞性顯然更為強烈。環球時報 熱衷於製造陸港矛盾的做法,就連港共梁振英也看不過眼而公開加以反駁。
泛民和本土派都並非港獨
在這一系列事件之後,香港出現了一系列本土派的政治團體和聯盟。但把這些本土派和港獨混為一談仍然是錯誤的。
首 先應該指出的是很多大陸人把反對派(泛民)和本土派混為一談,這是完全錯誤的。泛民之所以叫泛民,就是他們除了爭取民主和反建制派之外,極少相通之處。前 面說過的民主黨,就是一群大中華膠。再如一直被中國批判的長毛梁國雄(社民連),他是中國官媒嘴裡的激進民主派無疑,但事實上,他一直高呼的口號是“平反 六四”。如果他是要搞港獨,那麼平反六四與他何干?
毛孟靜(公民黨)、范國威(新民主同盟)、張超雄(工黨)等搞了一個“抗融合.拒赤化”運動。這個名字聽上去很有點港獨的意思,但是這些人,也都是六四一代,內裡都有和李柱銘一樣的“大中華”情結,其政治理念還是要高度自治而不是所謂港獨。
在 香港的政治光譜中,還有更為本土的派別。比如黃毓民、熱血公民(黃洋達)和人民力量等。這些派別對比以上的派別更為強調香港的本土性。黃洋達和黃毓民都強 調香港的民主路線和中國無關,亦不支持“平反六四”,因為這是中國人的事,不是香港人的事。比如,黃洋達就一再批判香港的民主運動被(李柱銘等)騎劫了, 把本來和香港無關的事,變為香港人爭取民主的負累。
順便說一句,大陸媒體一直都故意地把激進民主派和泛民錯誤地等同起來。比如在大陸媒體 口裡,這次佔中運動的都是激進民主派,這種出於策略性的宣傳完全不符合事實。佔中三子為了(盡可能地)保持佔中路線不至於太偏激,拒絕黃毓民和黃洋達參加 聯盟,以上提到的本土派中只有相對不偏激的人民力量還有份參與。
這些主要在2010年後誕生的本土派色彩濃厚的政治組織和聯盟,儘管和民 主黨等溫和泛民相比更為偏激,但是也從來沒有聲稱過港獨。要求香港實現在基本法規定下的高度自治,和要求港獨是有實質性分別的。各人對“高度自治”的理解 不一樣,如何才算是高度自治,這是可以允許爭論的問題,但把他們要求高度自治就說成是港獨,這顯然缺乏理據。
缺乏政治影響力的港獨
那麼真正說要港獨的是什麼人呢?被香港中國喉舌大公報定義為港獨的組織只有三個:香港人優先,調理農務蘭花系和香港自治運動。這些“團體”都是2012年之後才興起的。
當 然也有更早的港獨言論。 “我是香港人連線”似乎是最早的一個港獨“組織”,據說其網站從2004年開始就存在。我不知道它是否一開始就提倡港獨。但這個所謂的“組織”更多的 似乎是一種網上的惡搞。因為其所謂的聯繫人和負責人和顧問等,在現實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除了作為靶子被中國批判之外,也難言有任何影響力。我在網上查 了一下,網上還有主張東北獨立的,但你因此就說現在有東北獨立勢力,那會把人笑掉大牙。
“我哋系香港人,唔係中國人”、“香港人優先”、 “香港人主場”和“港人自決、藍色起義”等都是通過facebook群組而成的“團體”。它們當中最先為“我哋系香港人,唔係中國人”,後來又逐次分裂為 其他群組(不必細述),其核心來來去去只有三個人:陳梓進是普通的電腦技術員,因為上過城市論壇和劉夢熊辯論而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張漢賢是一個無業的傷殘 綜援領取人,招顯聰也是一位無業人士,據說也拿傷殘綜援。後兩者因為參與以“香港人優先”名義而進行的闖軍營事件而名噪一時,香港人優先也因此成為最廣為 (內地)人知的港獨組織。在內地論壇常常有香港人在各種示威舉香港龍獅旗和英國國旗的照片流傳。這些照片中舉旗的就是他們。但這樣區區幾個人,要說成是政 治勢力實在勉強。
調理農務蘭花係是由一群“失落中年” (大公報語)所組成的團體,據報導,其核心人物包括主席馬健賢等僅僅是“除了識得講粗口,便只會講大話”的中年人,馬健賢的職業僅僅是“並不出色的地產代 理從業員”。調理農務蘭花系本來就是一句廣東話粗口,試問這樣的所謂組織,除了能發發牢騷罵罵街,還能做出什麼真正的政治動作?
在 “港獨”組織中,唯有“香港自治運動”值得一提。其發起人陳雲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也是作家,有相當的名氣。他似乎是最早撰文批判民主黨的“大中華 情意結”的學者。而和香港自治運動關係密切的也有一些文化界的人士,他們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政治理論。和以上兩個“組織”相比,這個組織算是精英階層。儘 管如此,這個“香港自治運動”到底算不算一個組織還有疑問。因為除了研討會和講座之外,他們並未有任何的政治活動,既沒有街頭政治,也沒有參選議員。他們 充其量算是一群關係密切有共同見解的文化人,並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力量
港獨會成為現實的威脅嗎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第一,港獨並沒有歷史淵源,也缺乏現實支持。
第二,中國口中的大部分的港獨勢力,其實並不是什麼港獨勢力,而僅僅是反對派,而且大部分是一國兩制的支持者。
第三,即便有政治實力的本土派的興起有演化為港獨的潛在可能,但他們至少在現在還不是港獨。
第四,真正的港獨“勢力”,在現實中根本沒有值得一提的影響力,甚至能否算得上政治團體也有疑問。
第五,對這些影響力極微的“港獨組織”加以口誅筆伐,顯然是小題大做。如前所述,中國指責港獨,主要是為了上綱上線的批判需要,而不是真的有現實的威脅。而現在要炒作港獨,除了要強推假普選之外,另一種可能是要為第23條立法造勢。
港 獨這個概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其經媒體輿論放大後,在觀念上產生的影響力遠遠大於其在政治上的影響力。這反而產生了和“遏制港獨”相反的後果。事情就是 這樣,你越批判,就等於越炒作這個概念。這樣就把一個從一個幾乎沒有人提的概念,漸漸變為一個人人皆知的看起來很有分量的東西。你越覺得它重要,它就真的 變得重要。你要去撲滅它,反而為它推波助瀾。在本土派興起的時候,我就深以為慮。對比港獨派,本土派組織性強得多。儘管它們不是港獨派,但是如果中國一直 像現在一樣把他們當作港獨派去打壓,難保不會把他們推向真正的港獨派一方。而不幸的是,這種情況也漸漸變得有實現的可能。
最近幾年香港政 治環境變化很大,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中間派和溫和派沒有出路,沒有空間,無論是溫和民主派還是溫和建制派都是如此。溫和建制派被梁振英一系的港共打壓,又被 周融這樣的政治小丑奪取話語權。溫和民主派則被本土派衝擊。在普選爭議中,溫和派完全沒有能夠發揮以前所能夠發揮的影響力就是一個例證。一個社會,溫和中 間力量失去話語權的後果是很嚴重的,他會使社會極端化,出現人民鬥人民的悲劇,這樣的社會撕裂會成為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可悲的是,這就是正在香港發生的 事。
在現在看來,港獨當然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中央要考慮一下,現在本土派的支持者都是年輕人,而親中的都是大齡人士。年輕人會在隨後10 年20年間成為香港的主流,而大齡人士也會漸漸老去而喪失政治能量。現時種下的仇恨,在嚴重分裂的社會,可能會被現在的年輕人一直延續到以後幾十年。中國 到底需要一個正能量的香港,還是需要一個負能量的香港?這是中國領導人應該認真思考的事。
from 黎蝸藤的歷史博客 http://dddnibelungen.blogspot.com/2014/10/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