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雙十國慶即將到來,但政壇上充斥著選舉的對立情緒,社會上彌漫著殘暴兇殺案、黑心油、高雄氣爆和澎湖空難等天災人禍的情緒,讓台灣人實在沒有心情慶祝。
在台灣戒嚴期間,雙十國慶被當局包裝成「天下大同、普天同慶」的國定假日,但解嚴之後,雙十國慶的藍綠政治意味越來越濃。下個月29日,台灣將舉行縣市長和縣市議員等「9合1選舉」,雙十國慶距離重大選舉日期這麼近,更牽動了台灣的政治敏感神經。
此外,引起國際矚目的香港佔中活動及其後續發展,也讓10月國慶的台灣政壇清靜不下來。
國慶煙火
以每年都有的國慶煙火為例,今年台灣國慶煙火移師台中,而且三天連續假期天天都有煙火晚會。三天的煙火分別由行政院(中央)、台中市政府(藍色執政縣市)和台北市政府(藍色執政縣市)出資或向民間募款,就有媒體報道為國民黨執政單位在國慶日「歌功頌德」,一切出於選舉考量。
台中市政府估計,三天煙火晚會花費至少超過新台幣2,000萬元,但可吸引120萬人潮造訪台中,市政府推廣遊客白天拜訪景點晚上看煙火表演,估計至少創造新台幣12億元商機。
但有人質疑,3天120萬人潮和12億元商機是如何估算的,台中市舉辦國慶煙火,周邊交通配套措施不足,還有可能會造成塞車和停車問題。
國慶與統一
日前,《德國之聲》中文網報道,台灣總統馬英九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表示,「他願意學習兩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報道發表後在台灣引起巨大爭議,在中國十一國慶和台灣雙十國慶前後談論兩岸終極統一目標,難道馬英九要兩岸合併過國慶日?
民進黨多位重量級人物痛批馬英九「露出真面目」,向北京投誠「賣台」,更有網友直接狠批馬英九是「賣國賊」,「統一其實就是滅國」。
國民黨這邊也忙著滅火,澄清馬英九的談話與國民黨既有的兩岸政策沒有衝突,重點在學習兩德經驗,而不是統一。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報道發表數日後刪除有關統一的文字敘述,在原文報道下更正「說法不正確」,應為「他願意學習兩個德國處理雙邊關係的經驗」。
(撰稿:友義 責編:蕭爾)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10/141008_taiwan_national_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