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22日文章:
阿拉伯沙漠的流沙吞没了任何想要控制该地区的国家。纵观历史,土耳其、英、法、俄、美无不遭此厄运。他们迟早发现,非但没能控制中东,最终反而受到地区没完没了的问题的摆布。这可能也是中国的命运。它是想介入中东外交的最新国家。除非北京决策者对后果做好充分准备,否则会发现这个地区会耗掉其所有精力,且毫无实效。
中国人通常避免高调的全球外交,这在中东是明智之举。在这里,北京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同时避免得罪任何一方:购买以色列武器,但称是巴勒斯坦的坚定支持者;拥抱阿拉伯君主国,同时与伊朗关系密切……几十年来,中国人在中东一直是免费搭车者,喜欢讲“和平解决”、“双赢战略”等,而把外交重活留给别国去做。在北京看来,中东有油气和麻烦,前者能用钱买到,麻烦则可不去理会。
所有这一切正改变。中国驻中东的大使们正开始充当更积极的角色。北京最近更是公布了解决以巴冲突的计划,虽无新意,但意义重大,因为它来自中国。
中国的转变有几种解释。北京越来越意识到,不能只是从中东购买原材料,而不参与维护地区稳定,像在非洲那样。但最具说服力的解释是,美国实现能源自给,不再从中东买油气,而中国如今一半石油来自波斯湾。目前美国仍是中东的主导者。实际上,它在该地区并无重大商业利益,而中国虽无地区影响力,其经济福祉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该地区。理论上讲,让华盛顿为北京的能源供应安全埋单,对中国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但中国可不这么想。
美国能源问题专家迈克尔·列维说:“从历史看,新兴大国对把贸易路线安全交给老牌强国十分不安。”从这方面讲,中国是遵循英国的历史足迹。于是,“美国向东转,中国人向西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专家瓦利·纳斯尔说,中国人称中东为“西亚”。问题是,北京是否意识到,只有对其外交原则作出些根本改变,转向才能奏效。
中国人面临的首个障碍是缺少中东通。北京最高决策者们对中东事务无一熟悉或感兴趣。甚至负责情报收集和武官派遣的中国军方,也因缺少人选而不得不让为数不多的同一伙人在中东不同国家之间轮换。反之亦然。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绝大部分投资于美欧,而中国产品(包括武器系统)在该地区被斥为仿冒西方的劣等货。消除此类心理障碍需要数年甚至几十年。
此外,北京若想更深入涉足中东事务,须告别骑墙。若避免选边站,就不会有信誉或外交影响力。最终,北京须决定是与美国合作维护中东稳定还是挑战它。中国如今是美国二战后创立的国际秩序的主要受益者,却乐于与那些寻求削弱该秩序的国家为友。这在中东行不通。学者说中国不再是受列强欺侮的弱国,而是能索取其应有东西的强国。但此类泛泛之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多了。(作者乔纳森·埃尔,乔恒译)
from 泛华网 http://panchinese.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1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