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James 心跳停頓時,我立刻帶同急救藥物和儀器跑到他床邊。正準備向他胸口按壓施行急救之際,James 的姨姨卻捉著我雙手,示意要我停止。我猶疑了一下,最後還是把James 仍然溫暖的身體抱起,交回他姨姨手上。那軟綿綿的身體好像一個洋娃娃,輕的程度告訴我裡面甚麼也沒有剩下,包括生命。姨姨沒有放聲痛哭,冷冷地用圍巾把James包起,便匆匆地抱走了他,畢竟家中還有幾個小孩等著她照顧。何況嬰兒的死亡在這裡平凡得像下兩三次雨就會忘記的小事一樣,想起難免叫人心傷,卻是這裡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James 只有4 個月大,和這裡大多數小朋友一樣,都是在家中出生。來到醫院的時候,體重只有兩公斤,是紀錄片中皮包骨小孩的模樣。兩公斤!我相信絕大部分剛剛出生的香港嬰兒體重也不止於此。對於James 來說,這是名乎其實的「輸了在起跑線上」。他媽媽在分娩過程中難產而死,姨姨從此承擔了照顧James 的重任,在照顧自己的孩子之餘,向James 餵飼母乳。
假如我是 一個小說家,在我的筆下,James會因為如此悲慘的身世,比別人奮發上進,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可惜現實不是小說,有時候可以比小說更荒誕。James 早幾天出現咳嗽和腹瀉,但他的家人第一時間帶他去的不是醫院,而是教堂。眼見情況沒有好轉,才花了約6 小時車程來到這全市唯一的醫院。James 來到的時候情況已經很差。在這個貧困和充滿飢餓的國家,「瘦」對於他們來說不是營養不良的警號,有時候非得要小孩出現併發症才會求診,好些嬰兒來到時情況已經到達危險水平了。可惜的是,我們最後還是幫不了James。
看著James 的姨姨把他抱走,我感到一陣莫名的失落和心痛,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當你發現即使已經盡全力仍然改變不了結局,難免會感到沮喪。離開病房之際,發現Thomas 的眼睛一直緊緊的看著我,並且對我報以純真的笑容。Thomas 6 個月大, 是James 鄰床的病人, 入院時只有3 公斤。不過他母親及早帶他來求醫,病情還不算太嚴重。和其他營養不良的嬰兒一樣,我們每天為他量度體重和身高,一方面用以計算營養奶的份量,另一方面作為觀察病情的指標。Thomas 經過細心的治療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感染痊癒了,食慾也有所改善,在兩星期之間體重已經增加了0.8公斤,相信很快可以出院。Thomas 的笑容給了我重大的鼓勵,提醒著我在這裡還有很多病人需要我們的幫助。
這裡是南蘇丹的延比奧,一個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很高的地方。針對這兩群脆弱的病人,無國界醫生特別在此開展項目,提供支援。這是我加入後的第一個任務,面對種種困難,需要努力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不過每天下班的時候,我還是會提醒自己,能夠用雙手去救助別人的生命,早已經是幾生修來的福氣。
後記:圖中的係Christine,另一個重度營養不良的小朋友,上圖為她入院那天,下圖為她經過一個月治療出院多日。BTW,佢就係修女帶黎既小朋友,也是Peter仔黎陪診的病人。
from The Hong Kong Originals http://www.hkoriginals.hk/%e7%94%9f%e5%91%bd%e7%9a%84%e9%87%8d%e9%87%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