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去年十二月,獨立媒體(香港)在 inmediahk.net 創辦八周年之際,聯同多個新媒體機構及關注網絡自由的團體,舉辦一個「民間媒體高峰會——新媒體爆發之後」去思考香港民間媒體發展的總總問題,希望能整理出一些共同關心的議題,並探索合作的可能性。作為本地民間首次嘗試,短短一個下午,總共舉行了十一節討論會。幾經整理,我們終於完成文字紀錄,將於月內陸續推出,敬請留意。】
(獨媒特約報導)隨著科技變成生活的必需品,新媒體的發展一日千里,與社會運動的關係亦環環相扣。一眾新媒體的代表參與「新媒體爆發之後」的討論,由葉寶琳所主持,跟《香港獨立媒體網》(獨媒)的謝曉陽、《主場新聞》(主場)的蔡芷筠、《香港人網》(人網)的林雨陽,以及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大談新媒體的影響與發展路向。
新媒體的不同風格
主持人葉寶琳帶出現時新媒體的處境不是十分理想的問題,例如網絡政治的出現、大篇幅的文章在網上不受歡迎等。謝曉陽以獨媒為例,指出新媒體補足主流媒體的不足,較自由,容易介入和批判政府的施政。尤其在一些公共議題,如天星和皇后碼頭的拆卸、反高鐵運動、全民退休保障、動物權益等,獨媒的文章、觀點都能跟Facebook上的討論互相發酵,從不同介面的新媒體一同討論社會議題。但謝亦認為在中港矛盾的議題上,例如雙非事件、醫療政策問題,新媒體的處理未夠成熟,仍未達至有效的討論。
有別於深入長篇的探討,蔡芷筠認為把新聞「拆件」和重新包裝資訊較容易為一般讀者接受,不失為一條出路。主場每天只放二十至三十則新聞,當中只集中摘取中心思想,再略加個人觀感,而文中附延伸閱讀的連結,照顧有興趣深入探討的讀者。蔡指出,他們銳意用新方法呈現新聞,因而注重包裝、設計,把藝術圖像與新聞結合,重新訂立一個適合的門檻。為求吸引不同程度的讀者,主場提倡「軟硬兼施」的策略,他們會提供消閒性及較專業的文章。即使是一些消閒類的報導,如瀏覽率達24萬的《四十個受詛咒的蛋糕》一文,讀者有機會被旁邊的新聞連結所吸引而瀏覽較專業的文章。因此,她強調主場的定位跟獨媒不同,兩者均有空間發展。
回應新媒體爆發後的現象,林雨陽首先對「新媒體」與「爆發後」兩詞提出疑問。他質疑互聯網到底是否「新媒體」,而新媒體的發展可能未真正「完全爆發」,反而仍處於爆發之中。林形容人網是一種新的媒介,包含電視與電台的完素,很難用一個形容詞概括人網的特質。但不論其定義和發展性如何,林認為互聯網無疑是一個良機去接近群眾,其互動性可增加凝聚力,形成一個有力的群組,參與不同的社會運動。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林認為新媒體公司要作適當的投資,提高新聞質素,市民亦會深受感動。
政治與資本的影響力
綜合各嘉賓發表的意見,主持人葉寶琳提出媒體的發展空間不順利,政府對具投資性的媒體的政治干預越來越嚴重。評論員莫乃光基於政治與媒體的關係,對新媒體的可持續性提出疑問;同時他亦提出以讀者主導媒體的可行性,探討這可否拓展空間做深入調查式的報導。蔡認為保障媒體不只是媒體機構的責任,社會和公民亦責無旁貸。媒體的政治意味不可能單由投資者或上司所影響,反而則重於整個團隊的取態。林指出商業與媒體的掛勾是全球性的問題,每一個媒體難免有其立場,即使英國的BBC也不例外。但作為一個健康的媒體,應開放空間、給同等機會予不同的政黨,讓不同立場的人百家爭嗚。謝則認為新媒體應避免由單一大資本家所支持,如獨立媒體(香港)選擇以小額捐款去維持營運。她認為這會有利新媒體的空間擴展,作出更深入和具批判性的報導,幫助弱勢,支持公共利益。當市民開始對主流媒體有所質疑,感受到新媒體在社會上的作用,對其捐款會自然會上升。
新媒體無疑是提供一個開放平台予公眾討論,但有台下觀眾質疑「討論」的質素。台下觀眾認為雖然網上平台可發放邊緣的聲音,但評論者流於各自表述而非理性討論,未必可以影響主流社會。蔡同意新媒體的爆發只屬局部性發展,只對某一類人有所影響,未能擴大其在社會的影響範圍。但對於未有關心政治的,她估計他們或是欠缺渠道接觸政治,是無從入手而非置之不理。林則持相反意見,認為網上意見可與主流意見有同一發展方向。如反國文教科事件,兩者是相輔相成。莫乃光總結新媒體的影響力有目共睹,但應注意的是不要忽視欲阻止新媒體爆發的人。例如警方設立網路安全中心、各國家領導人在杜拜舉行國際電訊聯盟會議(WCIT-12)商討對網路的監控等。無論新媒體如何支持爆發,但如果不慎防阻止的勢力,所有爆發的成果亦會付諸流水。
系列文章:民間媒體高峰會﹣﹣新媒體爆發之後
編輯:方鈺鈞
from (title unknown) http://www.inmediahk.net/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