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26日,反對「壹傳媒交易案」反制行動,在台灣燃起遍地峰火。
當天一早,立法院便邀請公平交易委員會,
針對壹傳媒集團交易案進行專案報告,
與會學者要求公平會主動調查旺中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入主壹傳媒,
是否有以脅迫、利誘等不法方式;上午十點在台塑大門口,
環保團體舉行「拒絕惡霸財團、污染累犯入主壹傳媒」記者會,
他們指出,台塑是台灣的「污染大戶」,沒有資格經營媒體,
並質疑:未來台塑若再發生重大污染和工安事件,
壹傳媒將如何報道?下午兩點,反巨獸青年聯盟展開「拒黑手、
反壟斷,要新聞自由!──壹傳媒簽約前夕,佔領行政院行動」,
學生表明拒絕親中財團以併購為外衣進行實質媒體控制,
試圖闖進行政院,與警察爆發衝突,並夜宿行政院表達嚴正抗議;
晚上八點,壹傳媒各工會成員公司中庭廣場進行「捍衛新聞自由,
夜宿守護蘋果」活動,從黑夜靜坐到天明。
這絕對是台灣媒體改革與社會運動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
台灣人民捍衛的不只是新聞自由與自主,
更在意的是好不容易爭取與維繫下來的自由與民主。
從 9月 1日民間團體發起萬人參加的「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後,
NCC(通訊傳播委員會,編者按)
等主管機關並未回應公民社會訴求,不願制定反媒體壟斷法。
而包括旺中集團蔡衍明、台塑集團王文淵、
中信金控辜仲諒等備受爭議、
與中國關係良好的商人竟然集資入主壹傳媒,更引起社會激憤!
在社會氣氛逐漸低盪之際,反抗媒體壟斷卻仍四起。
台灣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壹電視、壹週刊、爽報陸續成立工會,
要求與資方制定團體協約與編輯室公約,
維護壹傳媒集團中最珍貴的新聞自主空間。
雖然黎智英對員工的要求全然漠視,新資方也一再拖延,
但工會的行動卻獲得台灣社會支持,以及香港壹傳媒隔海聲援,
更讓台灣停滯已久的媒體工會與新聞自主運動重燃希望。
雖然黎智英的離去,讓部分員工不捨,
此間也多讚揚黎智英尊重媒體專業自主、不接受關說(代人陳情,
編者按)、不作置入性行銷的經營方式。但說到底,
黎智英也只是個商人,
一個和台灣其它的商業媒體經營者稍稍有不同的商人。
黎智英是個聰明的商人,
或許也比這些媒體老闆稍懂一些民主的可貴,
清楚知道新聞媒體若要成為商品,就必須回歸到新聞的本質,
回應讀者購買報紙的初衷。簡單說,
讀者買報紙的目的是為了看見真實,相信報道為真,
而不是要買宣傳、謊言與偏見。同樣的,新聞本質就是提供事實,
並且不分黨派地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
而這就是肥佬黎經營媒體的獲利之道。但弔詭的是,
這種平凡無奇的商業理性,卻讓肥佬黎打敗了許多堅持黨性,
或大作置入性行銷的媒體同行,間接維護了新聞專業與自主。
在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中,要生產出上述的新聞產品,
有其必要的生產條件。如果新聞接受關說、置入性行銷,
不僅無法扒糞、揭弊,作調查報道,連基本的新聞事實都很難維持,
一但媒體報道不真,就無法得到讀者的信賴,銷量自然會下降。
因此,如何抵擋外在的威脅利誘,
維護新聞生產的自主性便顯得格外重要,不僅可以因而獲利,
也唯有維護新聞自主才有機會監督權力者。
黎智英對新聞專業與自主的看法,
有部分是來自其所認同的自由主義式的新聞自由價值與反共的信念,
卻也同時符合了大眾市場對新聞媒體的期待。對他來說,
新聞自由或新聞自主可以是理念,但也可以是筆好生意,一但有了「
合理」的交易價格,也可以把員工及新聞專業賣給敵人,
把台灣媒體難得的新聞自主,賣給會壓制言論自由的商人。
黎智英的商業經營模式看似維護了新聞自主的空間,
但面對現實的壓力與利益時也會順勢放棄。歷史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自由」與「自主」
從來就不是上位者的恩典與施捨,而是經由不斷的反抗與對抗,
流血與流汗,辛苦換來的。
新聞自由與自主當然也不應該是來自老闆的恩惠,
也不必把老闆當作救世主,其空間能有多大,關鍵在於,
員工及社會大眾是否能以集體力量保障勞動權與專業自主,
這樣才能真正避免財團壟斷、防止媒體一言堂。
台灣社會仍在對抗媒體壟斷,不管結果如何,這都是場美好的戰役,
也將讓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邁向新的里程。
from 陽光時務週刊 · iSunAffairs Weekly http://www.isunaffairs.com/?p=
1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