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達到10%,數億人口脫離了貧困。中國由一個封閉、貧窮、以農業為主的低收入國家變成了開放、強勁、以現代工業與服務業為主導的中等收入國家。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大大提高,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這樣的成就把它稱為奇跡並不為過。
但是,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中國經濟也面臨著許多挑戰。首先,人均國民收入還只有5000美元,需要相當長時期的高速增長才能接近發達國家水準。其次,未來幾年因接近「路易斯拐點」及人口老齡化而引起的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意味著低成本優勢對增長的貢獻會逐步減少,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以提高生產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再次,30多年的高增長也帶來了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如增長來源的失衡、收入差距的擴大、資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與供給的制約、環境的惡化。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也日趨複雜。
許多國家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後,由於不能成功實現產業升級,陷入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存在的問題如不加以有效解決,有可能成為產業升級的重大制約與瓶頸,經濟也面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那麼,中國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呢?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處理好幾個重要關係,包括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消費與投資的關係、內需與外需的關係、增長品質與速度的關係、增長與分配的關系、發展與環境的關係等等。政策層面可以考慮三方面對策:一是要超越低成本優勢,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推動知識型經濟的發展;二是要深化改革,包括企業、要素市場與財政體制的改革,並推動城市化與服務業的發展,以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三是要保持一個良好的經濟與社會環境,包括穩定的宏觀經濟和健全的金融系統,社會的和諧與包容,環境的可持續性,穩定的外部經濟環境,等等。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實現產業升級,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人均收入;而合理的經濟結構與良好的經濟與社會環境是實現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
走向知識型經濟
推動知識型經濟的發展,其核心在於增強企業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內在動力。中國在繼續引進外國技術的同時,應加強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與動因。國企和民企在創新方面的障礙不同,需要不同的對策。
國企規模較大、資金相對充足,但創新的激勵機制不強。對國企主要是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競爭,以增強其創新的動因。國企改革的核心是進一步減弱政府直接干預,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其能完全以商業化經營。同時加強對國企的監督與績效評估,防止腐敗現象。國企高管應通過市場招聘,擇優選用。上市國企可增加公眾流通股,實現股權多元化。對於自然壟斷行業,政府須加強市場監管如價格管制,以防止壟斷利潤。
民企激勵機制較強,但規模較小、融資管道狹窄、自身研發力量薄弱。對民企要創造使其能夠與國企展開公平競爭的環境,特別是在市場准入、融資、稅收方面。可以通過鼓勵合併與收購,擴大企業規模。對外企則主要是給予國民待遇,鼓勵公平競爭,並保障其智慧財產權。
無論何種企業類型,營造一個鼓勵、引導、支援與保護創新的環境至關重要。政府的任務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完善市場機制,如確保公平競爭,保護產權與合同各方的權益,培育與提倡商業誠信,建立有效的企業破產制度等。二是支持公共與基礎科技的研發。三是通過產業政策(如稅收,融資,資訊,高新技術園區)對自主創新(包括新行業、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加以鼓勵、引導、與支持。四是建立鼓勵冒險、分散風險的風險投資制度,為自主創新提供金融支援體系。五是完善智慧財產權制度,對創新給予保護。六是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務如基礎設施,彌補市場失靈。
創新與產業升級也需要有充足與優質的人力資本作為後盾。政府可以考慮以下措施來增加人力資本的投資,推動知識型經濟的發展:
一是進一步增加國家對教育與科研的投入,培養更多的科技人員,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二是繼續推進教學與科研體制改革,提高教學品質,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完善高校教學與科研品質的評估機制,同時增強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和市場的聯繫,使高等教育與科研更加符合市場需要,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率。三是鼓勵與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四是增加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
改革任重
中國30多年的改革成功實現了產品的市場化,但是,勞動力、資本、土地、能源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水準仍然很低。要素價格的扭曲、要素流動的限制導致了資源配置和使用的低效、經濟結構的失衡、收入差距的擴大。
深化要素市場改革,一是要推動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包括改革戶籍制度、降低勞動力流動的阻力,同時健全勞動力市場機制,如勞動保護、最低工資、集體協商與失業保險,兼顧就業保障與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二是要進一步推動金融業的市場化,包括利率市場化,消除資本價格的扭曲;鼓勵民營資本的進入,實現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擴大對中小與微型企業的融資管道與發展農村金融,以促進金融的包容性;加強金融監管,控制金融風險,並建立一個有效的金融安全網,包括債務重組機制與存款保險制度;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資本專案開放則應根據國內金融改革的進程循序推進。三是要繼續推進土地制度的改革,促進土地流通與土地市場的發展,使土地定價機制更加合理,兼顧農民利益與城市化用地的需要。
推動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城市化有助於產業集聚和升級,生產率的提高,服務業的發展,居民收入與消費的增加,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必由之路。中國目前的城市化與收入水準類似的國家相比程度偏低,這與中國的經濟結構和對要素流動的限制有關。
進一步推動城市化進程可以考慮以下措施。一是繼續探索適合國情的城市化道路,充分考慮資源、環境、人文、歷史等因素與約束條件。二是理順地方政府的職責和所能控制的資源,創建新型城鎮管理體制和社會服務系統。重點之一是使城鎮管理以提供城市公共服務、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為主要目標。三是制定一套有效的制度與法規,保證在城市擴張中對徵用土地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四是把服務業的發展與推動城市化聯繫在一起,保證城市充分就業。五是改革戶籍制度,讓農民工與城市勞動力在住房、就業、社保、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機會和待遇。六是探索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城市規劃與發展模式。七是保證城市化有序進行,防止與控制城市貧困現象,創造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
中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這與服務業市場開放不夠、城市化程度不足、宏觀政策上對製造業的傾斜等有關。未來幾十年,服務業不但要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來源,還是創造就業的主要途徑。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還有助於提高其他產業的生產率,促進產業升級,而社會性服務業的發展有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
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可以考慮以下措施。一是參照國際經驗,對還未開放或還未完全開放的服務業(如教育、醫療、金融,電信等部門)考慮進一步開放,引入市場競爭,同時實行有效的市場監管,保護消費者利益。二是把服務業的發展與推動城市化聯繫在一起。三是推動生產性和高附加值服務業的發展。四是消除宏觀政策上對製造業的傾斜,如使人民幣匯率水準與經濟的基本面更加接近,在稅收與信貸方面對服務業和製造業一視同仁。五是推動服務業對外貿易的發展。
包容性增長
實現包容性增長也是中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所在。
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重要一環是縮小城鄉與地區收入差距。縮小城鄉差距需要推進城市化與服務業的發展,以進一步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同時,要給進城的農村勞動力與城市居民在工資、社會福利、住房、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同等待遇。這需要逐步改革戶籍制度。在推進城市化的同時還要增加對農村和農業的投入,加速農村建設。
目前的地區收入差距除了自然條件的因素外,主要是由區域間資源配置不平衡所造成。這一方面與經濟發展的過程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地區間資源流動的限制與發展政策的傾斜有關。縮小地區收入差距的措施有很多,最重要的有: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增加對低收入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與人力資本的投入、推動全國市場一體化、促進沿海地區產業向內陸省份的轉移、消除勞動力從貧困地區向富裕地區流動的障礙。
增加對公共服務的投入並保證享受公共服務的機會均等,是包容性增長的重要內涵。在基礎教育方面,要加大政府對義務教育、農村教育和落後地區教育的投入,推動教育機會公平化,並適時實現高中義務教育。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面,要進一步增加公共投入,擴大公共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在社會保障系統方面,一是要儘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社保系統。二是要進一步擴大社保的覆蓋率與覆蓋面,特別是在農村地區。三是要鼓勵發展商業醫療與養老保險,作為對社保體系的補充。四是要確保社保體系財政的可持續性。
實現包容性增長也需要有一套公平合理的稅收制度。與大多數OECD國家和許多亞洲國家相比,中國個人所得稅在稅收中所占比率很小。可以通過擴大稅基如降低最高邊際稅率的起征點、加強徵稅管理等手段增加個人所得稅在財政收入中的份額。同時,逐步實行綜合徵稅,以提高稅制的漸進性,使其更加公平合理。
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強法治建設,確保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這需要通過規範市場秩序、企業行為和政府治理,有效地保護公平競爭,保障勞動者與消費者的權益,消除社會不公和歧視,預防與杜絕腐敗。
綠色經濟
推動綠色經濟是避免資源成為經濟增長瓶頸的重要途徑。一是要加速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科技創新,以降低增長的資源使用強度。二是利用價格機制與稅收杠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浪費。三是在水資源領域進一步加強政府監管的力度,減少污染,同時增加對水利建設的投入,加強對水資源的綜合管理與優化分配;四是在能源領域鼓勵開發與推廣清潔能源、新能源、與能效技術,同時鼓勵民營企業在這些領域的投資。
推動綠色經濟的關鍵一環是控制與減少各種污染的排放。為了實現並超過第12個五年規劃中所定的目標,中國可採取一系列措施。一是進一步推進能源價格改革、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可考慮徵收排放稅;二是利用市場機制如建立排放許可證交易市場降低減排成本;三是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新能源與清潔能源;四是提高全民推動綠色經濟、保護環境的意識;五是加強能源方面的國際技術與知識交流、合作,等等。
改革求穩
宏觀經濟與金融系統的基本穩定是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條件。這一因素也是中國未來20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必要條件。
中國能保持宏觀經濟與金融系統基本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政府在宏觀管理中行政手段使用的程度還相當高,金融業的市場化程度還有限,而中國對資本帳戶的開放態度也比較慎重。另一方面,這些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導致了經濟結構的失衡。不管是深化改革的需要,還是解決經濟結構失衡的需要,中國的經濟管理將要更多地依賴市場手段,人民幣匯率將需要更具彈性,金融業將需要進一步走向市場化,如讓利率更多地反映市場供需情況、銀行與金融機構更加遵循商業化原則、更自由地讓民間資本進入。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需要逐步開放資本帳戶。在進一步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中國必須保持宏觀經濟與金融系統的基本穩定。
在財政方面,雖然中國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不高,還擁有大量國企和土地等資產,但是,仍需推進財稅體系改革,確保財政的長期可持續性。具體可考慮以下措施。一是確定各級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功能,並明確各級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的範圍。二是進一步改革稅制,使其更加公平合理,為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提供保障,同時也要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三是建立完整的包括政府公共預算、國有資本預算和社保預算的預算體系,監督規範預算外資金。四是優化政府支出結構,增加公共服務的投入,提高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五是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關係,規範轉移支付體制。六是加強政府債務尤其是地方債務的管理。
面向世界
和諧的外部經濟環境對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中國應在國際經濟交往中進一步強調共同發展,並考慮以下措施:
一是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充分考慮外溢效果,同時增加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建立和增強與經濟合作夥伴的互信。二是積極參與G20、APEC、ASEAN+3以及其他多邊與雙邊框架下的國際與地區經濟合作與政策協調,增加對國際經濟政策與治理結構的影響力。三是增加內需,支援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四是增加對低收入國家的發展援助。可以考慮設立一個專門的對外發展援助機構,加強外援的統籌安排、協調、與管理。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多邊發展機構如世行、亞行、聯合國發展援助署等合作。五是增加對全球公共產品如預防氣候變暖等的貢獻。
莊巨忠為亞行經濟研究局副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本文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經濟研究局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合作進行的旨在研究中國中長期發展趨勢與政策選擇的課題總結報告撰寫。作者對課題組成員表示感謝。文中的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而不代表他們所在機構。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