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留守儿童陶氏五兄弟死于垃圾箱内一事震惊全国。中国官方媒体表态检讨中国社会发展失衡酿成的这一惨剧,稚嫩的生命换来的教训引人深思。
北京(美联社)——在中国新一届领导层亮相的那一天,他们承诺给人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在中国南方一个寒冷雨夜,五名流浪男孩为寻求一个温暖的栖身之所而死在垃圾箱里。
这五名男孩都姓陶,年龄在9岁到13岁之间,他们的父亲是三名亲兄弟,其中有两名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当民工。五名男孩中的大多数和双目失明的祖母一起生活,基本无人照管。
警方称,11月15日夜晚,在中国南部城市毕节,这五名男孩因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而死于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之时已离家出走逾一周。
本周,随着悲剧细节浮出水面,此案触发整个国家对社会责任进行深刻反思,也再次激发了人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这些儿童通常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因为他们的父母已离家前往繁华的沿海城市打工。此案也引起了人们对社会服务机构的关注,这些机构未能尽到充分照顾留守儿童的职责。
“虽然你们在垃圾箱里离开世界,但你们不是垃圾,”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并把此事归咎于那些“未能对你们尽到呵护责任的成年人”。
人们质疑,为何这些男孩离家十天之久,却没有任何人试图寻找他们?最后,他们被发现死于家乡擦枪岩村25公里之外的地方。周二,六名当地官员被免职,包括两名学校校长。
“我们没做好管理工作,” 贵州毕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唐光星说。“我们不够注意。”上周五,这五名男孩被发现死于毕节市。
官方媒体广泛报道了这一事件,也加入了检讨的行列。
“5名流浪男童之死就会成为文明社会无法洗刷的耻辱,”《北京青年报》在一篇社论中写道。
官方媒体新华通讯社称,这五名男孩的学习成绩很差,基本上已经辍学。新华社批评了中国教育制度,称之太重视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请不要忘记义务教育的根本,请将爱与责任同阳光般挥洒下去,”新华社发表评论。“同时这也是留守儿童的悲剧,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需要家庭、社会、政府全面反思。”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很多批评家都为公共道德的堕落深感忧虑。去年也出现过类似的强烈抗议——广州市的一名幼童在两次被车辗过后,被至少18名路人忽视。
这起事件把关注点转向了贫穷农村家庭的困境。据估计,中国有5800万名农村儿童缺乏充分的监护或由祖父母照顾,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已离家,在繁荣的大城市工作。
这些男孩的家庭生活的部分细节尚不得而知。他们的家人没有电话,因而无法联络。但有中国媒体机构派出记者到达他们的家乡,引用了一些亲属的话。那里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山区,农民住在泥棚里,年收入约为3000元人民币。
这五名男孩分别名为陶中井、陶中红、陶中林、陶冲和陶波。他们的尸体被发现于毕节的一个1.5米乘1.3米的垃圾箱中。头晚下了一夜细雨,气温大概只有4摄氏度。
讽刺的是,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三名父亲中的两名在香港附近的深圳市就当垃圾清扫工。有一名母亲也住在深圳,另一位母亲据报已经离家出走。新华社说,第三名父亲及其妻子是毕节地区的农民,但他们似乎常常让男孩们自己照顾自己。
毕节市民、曾担任记者的李元龙在网上发帖称,有人看到孩子们在拆迁工地围墙里面,用一些塑料篷布、水泥砖和三合板围起了一块地方,并在里面住了好几天。
李元龙在网上发帖第一个曝出了这个故事。他周三告诉美联社,毕节当地官员对报道不满,警察押着他出了城,让他在外面待上四五天。
据“中国数字时代”网站(China Digital Times)报道,在全国性的官方媒体最初进行了大量报道后,政府的新闻审查机构周二命令各媒体淡化这桩悲剧事件,要求他们一律使用新华社的报道,并禁止向毕节派遣记者。位于美国的“中国数字时代”是一家监测中国媒体的网站。
有一些观察人士指责他们的家人没有看管好自己的小孩。
“你们不在的时候,祖父母怎么能照看好你们的小孩呢?”梁洪金(音译)问道。他是来自河南省的一名农民工,目前在北京当停车场管理员。
尽管如此,许多批评指向的是政府和教育系统。
男孩的家人11月5日报告了他们失踪的情况。北京的律师李方平说,当地官员未能及时搜寻让人感到“震惊”。
这些男孩死前的几个小时,习近平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作为中国的新任领导人进行了首次演讲。习近平强调,共产党的任务是改善中国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和医疗。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习近平在演讲中说。“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的社会福利专家王振耀在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称,孩子们的死反映了儿童服务的系统性缺陷。目前的系统缺乏庇护所、社工和志愿人员,而且与需要帮扶的人员的联络渠道不畅。
他说,“中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from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hina/2012/11/24/c24gui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