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26-4-2012
受薄熙來事件的影響,中共省委的換屆未必能在6月底完成。至4月25日,只有十五個省已「換班」,中共十八大或要延期至11月、甚至年底舉行。
十八大的權力轉移,將建立新三馬車的權力格局,1950-1959年出生的第四代中、後期政治精英習近平、李克強、李源潮,主導新領導班子;劉延東(1945年生)的「入常」似無懸念,或創女性在常委會的「零突破」。
台北的政治大學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共十八大精英甄補與政治繼承:變遷、政策與挑戰」,評估十八大「換班」的可能取向,也討論權力轉移中政策的傳承或變化。
從世代量化 到對外政策
研討會的主辦者,是政治大學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及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暨治理論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台灣大學的社會科學院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協辦者為行政院的國科委、教育部、陸委員等;總策劃人是陳德昇教授。
獲邀出席的學者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研討會第一篇宣讀的論文,是丁望的〈世代的量化與胡錦濤後的接班群:以解構和歷史的視角分析政治世代和政治精英〉。
接下去的論文,有政大東亞研究所所長寇健文的〈中共十八大中央政治局暨常委會人選〉、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由冀的〈最高統帥部人事升遷政治的定式和規則〉、開南大學副教授張執中和政大博士研究生王瑞婷的〈中共精英退場與流動:以全國人大常委會為例〉。
從 十八大「換班」伸延出來的話題,有韓國首爾大學國副教授趙英男的〈中國「依法治國」政策與共產黨的改革〉、韓國外交學院國家保安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朴炳光的 〈十八大後的中共對外政策:兼論韓半島政策〉、政大東亞所副教授王信賢的〈當代中國國家能力與社會穩定:兼論「社會管理創新」的意涵〉、東京大學東洋文化 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的〈中共對台政策:回顧與展望〉等。
丁望的論文,以解構和歷史的視角分析世代,先分解中共的權力觀和幹部體系的法律、制度結構,再建構世代體系,涉及世代的量化、世代的差異、世代的推移;同時,以秩序文化的視角,分析政治人物的精英優勢、十八屆政治局的競爭者,展現世代交錯的政治圖象。
張德江汪洋 劉延東入常
從 年齡優勢、資歷優勢、政績優勢、系統經驗優勢、關係網絡優勢、順位優勢等因素的評估,宣讀論文人列出具有很強精英優勢的「入常」競爭者:五十年代出生的習 近平(59,現齡下同)、李克強(57)、李源潮(62)和汪洋(57),1945-1949年出生張德江(66)、俞正聲(67)、劉延東(67)和王 岐山(64)。
八個最強勢者,都有十七屆政治局委員的台階,具備「入常」的順位優勢。除這八人外,略次的孟建柱、張高麗、劉雲山,或在「入 常」與「門外」的博弈中;其中沒有政治局委員台階的孟建柱,因有中央政法委副書記和政法系統經驗,比後兩人的「入常」條件強一些,有接任政法委書記和「入 常」的台階。
寇健文的論文認為,可能的「入常」者是:習近平、李克強、李源潮、王岐山、俞正聲、張高麗、汪洋、張德江、劉延東、劉雲山。
儘 管「入常」的評估名單接近,但對各人的「身份代表」有差異。在中共中央換屆「換班」的制度中,黨政換屆的高層職務預設機制和「定格量化」,是評估「入常」 的要素。九個常委(如果十六大、十七大模式不變)各有一個「身份代表」,如預定任新一屆總書記、總理、人大委員長、書記處常務書記、國務院常務副總理、紀 委書記、政法委書記等,都是常委。
在具備「入常」精英優勢者,誰最有可能具備人大委員長的「身份代表」,有預測稱是王岐山或張高麗,也有人 說是李源潮或俞正聲。丁望則以「定格量化」的視角評估張德江最具接任委員長的優勢。因按過去多屆的模式,新一屆委員長須有副總理的台階,張德江具有此台階 優勢,張高麗和李源潮並無此台階,王雖也是副總理,但沒有張德江的地方資歷強勢。
張執中和王瑞婷的論文,分析人大常委會的高齡化和連任率低、專業委員會的專業化、「特別常委」的專職化;結論之一,是人大的人事調動流程「在控管精英流通管道」,以「提高政權機構的包容性政策。」
制度在改革 缺黨內民主
趙 英男的論文,析「依法治國」之下的黨政制度改革,也涉及對「黨內民主」的評估。他特別提到,中共權力過度集中的弊端,形成「黨、國緊密鑲嵌的黨國體制」。 胡溫推動「依法執政」的改革,試圖走向制度化之路。結論是:「中共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延續其依法執政之政策。此意味著中共絲毫未具推動政治民主化的意圖。」
朴炳光對「換班」後的東北亞政策評估是: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軍事大國,「勢將在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及統一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但新領導層暫不會有大的政策改變。
松田康博對於兩岸關係的論述,著墨於「胡四點」和「交往與避險」政策的明確化。他認為,「交往與避險」是與發展戰略密切結合的務實政策,新領導層應會「繼承」。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