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4 February 2016

暴力,是理性的

若有一個人,他在現制度下只有必輸一途的話,那麼他最理性的做法,就是把現制度搞垮推翻一拍兩散——他失敗了,還不過就是輸了,跟原來的結果並無分別;但若他成功了,制度被搞垮了,一切陷入亂局,若幸運讓他從中搏亂找到生機,就變成大勝了。對他而言,動亂才是理性決定,要他和平守法,靜待那必輸結果,反而不太合邏輯。

年初一動亂的發生,固然有一定或然巧合,但究其源頭,亦源於香港特區政府——尤其梁振英政府,成立而來,政策倒行逆施,把越來越多市民推向沒有翻身機會必輸的位置。就算不是年初一的小販,早晚也有另一導火線,引發這些被邊緣化一群采取激烈手段抗議。

以往議會制度儘管不完善,政府法定權力極大,但政府始終明白權力不受限的問題,實際運作上總尊重不成文慣例,並不會行使那些權力,政策終大致以民意民情為依歸,讓市民覺得公共政策還是相對公道。制度公道,市民自覺就算際遇不佳,生活總還能過得去,就自然當個好市民守法規。

但現政府有權必濫,還要鑽空子於條文間找些新權力出來,視民意如浮雲,諮詢民調作假,政策研究輸打贏要,更盡用本來就不公議會制度及權力架構,把所有違背民意的方案強行通過,官商分贓,予取予攜。市民曾以較平和遊行靜坐,甚至不以暴力為主題的佔領運動作抗議,又或由民選議員在議會內拉布,拖延一下政府荒謬的決定,但在不公制度下,惡法惡政最終還是被強行通過。高鐵從來都是必蝕項目,被強行通過並要增加撥款;公眾質疑的三跑無法通過,則政府決定直接繞過議會上馬;網絡廿三條盡管拉布拖延,最後亦只有剪布通過一途。

市民得到一個清楚的結論:跟著政府的規矩,根本就不會得到公道的結果。理性的選擇,當然不是守著規則等輸,而是搞出亂局,一拍兩散,亂中尋生機。這就是「暴政必生暴力」的道理。

年初一動亂之後,不少人說,暴力不可取,暴力只會引致各方暴力升級,社會動蕩,經濟崩壞,「咁樣對香港唔好」云云。「社會動蕩,全民皆苦」這情況我固然也不想見到,而這些暴力行為,在現在中共掌權的政局下,除了引致短期亂局,實不太可能產生什麼根本的時局改變。而帶領動亂的團體的不少歧視排外理念,主次不分的策略,進退失據的戰術,我亦實在未敢荀同。

儘管希望這些引發動亂的反政府人士,與其他反建制人士一起合作抗衡建制惡勢力,例如在議會選舉等方面合作。但正如我上文所說,或許對他們而言,理性的目標及計劃,就是造製亂局,從中搏亂求生。那合作什麼的,大概就不在他們考慮之列。尤其細看據稱被補人士的身份背景,他們在緊張局面下引發動亂,我更覺得無可厚非,甚至可說,動亂爆發,只爭朝夕。大概在如此政局下,那就是他們最自然理性的決擇,我也無話好說。香港人被特區政府推到這個田地,唯有說句「好自為之」。


from 南點 http://pointsouth.net/2016/02/15/%e6%9a%b4%e5%8a%9b%ef%bc%8c%e6%98%af%e7%90%86%e6%80%a7%e7%9a%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