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2 July 2015

纸币时代的终结——中国只能迎来惨烈的死亡

写在前面的话

这些年来,每年年中一次,年底一次,讲述宏观经济,已经成了我的惯例。作为一名离经叛道的乐观主义者,我总是要不停的突破极限,阐述更加深刻的道理,描绘更为宏大的历史,刻画更为广阔的未来。这一次,相信也不会让大家失望。
   
    有句话,在我这两年的总结中,总是会说到,我现在再说一次:“经济的本质,是人。人心所向,浩浩荡荡,无可抵挡。”要把握人心变换,盯着数据和公式是不行的,必须要深刻的理解历史。人心,就隐藏在历史之中。宏观经济学家,首先必须是历史学家。这个世界从二战至今,已经和平了整整60年,这真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段和平期了,不禁让人产生这个世界将永远和平下去的幻觉。而我这篇文章,将会击碎这样的幻觉。纸币时代终结之后,和平,将会是人类最大的奢望了。
   
    序章 永恒的危机
   
    这一章我们主要是研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农业时代,一直到1760年之后,随着蒸汽机的改进并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才开始进入工业时代。农业时代,人类依靠纯粹的体能来对抗大自然,器械只起到辅助作用。手提肩扛是最常见的生产方式,了不起加根棍子拎把刀,发明一把锯子,就是了不得的大事,能让四邻八里尊奉为神人。即使在农业时代的战争,也是纯粹的比拼体能,弓箭和刀枪,都需要充沛的体力才能熟练使用。至于投石机和强弩,那都是高科技,装配和保养工序极其复杂,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古代大国才能用得起。
   
    到了工业时代,体能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能实现能量转换的机械生产线,逐渐替代了人类的双手。锻打、研磨这类体力活已经根本不需要熟练的铁匠师傅了,纺织这类精细活也不再需要勤快的织女,全被都机器代劳了。生产线旁边站着的工人,对于生产来说,起到的只不过是辅助的作用。在织布厂干了一辈子的女工,回到家也纺不出一件衣服来,她一辈子干的活,可能就是接个线头啥的。而在钢铁厂干一辈子,可能都是在按按钮罢了,那真是和打铁技术扯不上任何关系。到了工业时代,整个战争模式就变了,士兵的体能重要性,逐渐让位给了自动化武器的先进性。机枪大炮、坦克飞机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模式。即便是你力可举鼎,或者你整支军队都是由举鼎勇士组成,一炮过去,渣都不剩。
   
    工业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强悍的机器生产能力。机器不会疲劳,也不会闹情绪,接上能源就能生产,欢腾得很。相对于人的双手来说,机器根本没有生产力上限这一说,它可以生产出无穷无尽的商品,并且,由于生产得越多,相对成本就越低(一条生产线的购置成本摊销到100件商品里,与摊销到10000件商品里,当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所有的企业主都会下意识的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市场。这就导致了工业时代最为突出的矛盾,也是农业时代根本不曾出现过的矛盾: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孱弱的消费力之间的矛盾,并因此引发经济危机。
   
    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明白,机器的生产能力没有上限,而人类的总体消费需求是有上限的。女生们买裙子一件不够,买十件总是够了。电视机电冰箱啥的也不能整天换。最关键的是,作为社会消费主体的工人,在这个工业时代,居然只在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最关键的技术活都是机器干的,根本与工人没啥关系。流水线工艺越是成熟,工人的重要性就越低,就越能随便被替换掉,所以也别指望工人能在与资本家的博弈中,获得多高的社会财富分配比例。到了今时今日,机器人工艺日趋成熟,随时把工人都解雇下岗,所以工人们的消费能力孱弱,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么一看,工业时代的危机,就是生产过剩和消费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危机。这种矛盾在根本上就无可调和,因此从工业时代开始,人类就进入了永恒的经济危机时代。
   
    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开始于1820年代,首先发作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始国英国,1830年代蔓延到整个欧洲,到1840年代酿成灾难,整个欧洲的产业规模缩减了三分之二。人类社会对此束手无策,社会科学领域对此毫无准备,没有任何学者能提出啥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人类社会一直到今时今日,都没有什么太多的进展。这是人类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巨大的空白地带。
   
    对于1840年代的欧洲人来说,当他们面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时,所有的行为一定都是基于下意识,不可能有什么深刻的思考。生产过剩,那就把多余的牛奶都倒掉好了;消费力不足,那就去找钱,来补充消费力。找钱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淘金,另一种就是直接抢劫。所以从1850年代开始,到北美和澳洲淘金成为潮流。另一方面,富庶而愚昧的中国成为欧洲人眼中的香喷喷的肉包子,派几支海军来中国打打仗,抢抢钱,殖民一把这个落后的大国,并且将过剩的商品拿到中国来倾销,就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今天阅读鸦片战争史,会感觉到无穷无尽的羞辱。而如果站到工业文明的大视角上看,两次鸦片战争正好就发生在工业时代的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危机之后,这恰恰是历史的必然,是工业文明为自身补充消费力的必然。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元首,看着中国这头肥猪,毫无抵抗力,却又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如果不去割一块肉,那简直是对自己国民的犯罪。
   
    通过大规模的淘金,以及对中国等国的殖民,人类社会算是度过了第一次危机,然而根本性的矛盾没有解决,金子淘完了就没有了,而且淘多了还冲击贵金属的购买力,也不是个好事。殖民地的消费力也有限度,掠夺个几年就遍地赤贫,还纷纷的起来闹反殖民。人类社会在第一次危机里折腾了几十年,慢慢醒悟了过来,补足消费力更好的方式,当然是刺激掌握了更多社会财富的资本家出来消费。但是资本家的消费能力有限得很,再有钱的资本家,也就是一张嘴巴一副身体,消费来消费去,再怎么奢侈,也不能同时出现在10部豪华马车上吧?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刺激他们投资建新厂,适用新的科技,购买新的生产线。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70年代就出现了。这次是内燃机替代了蒸汽机,能源使用的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和飞机就这么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资本家们纷纷投资于这些新产品的生产线,工业文明由此顺利的进入了1900年代。
   
    然而好景不长,淘金、殖民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帮助人类顺利的度过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但这些手段并没有解决生产过剩与消费力不足之间的根本性矛盾。淘完了金,殖完了民,新科技也适用完毕,该建的新厂都建完了,资本家也不消费了,人类社会一筹莫展,第二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爆发。没办法,打仗吧。好歹战争还能消耗一些物资,并且还能尝试一把抢夺对方的市场。于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家都拼了命的轰炸敌国的工业生产基地,恨不得把对方的生产能力全部打废掉。可惜的是,到1918年,一战打完了,工业时代的根本性矛盾完全没解决的迹象,经济危机依然存在。战争只不过是延缓了危机而已,只要一停战,危机就会赤裸裸的发作出来,让人无法面对。1929年,惨烈的大萧条时代来临,成为人类社会最为惨痛的记忆。欧洲各国的失业率普遍超过20%,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
   
    在这个时候,只有一个苏联这一个国家,无视经济危机,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非常有意思,它将所有的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按国家的指令生产,企业利润当然也全部国有,然后国家再将所有的利润以各种形式花掉,比如作为国民福利,比如搞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看,计划经济模式竟然彻底解决了生产过剩与消费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反正所有的利润都会最终用于消费,国家又不是资本家,把钱存起来根本没意义,全部花掉最好了,恨不得还要赤字财政,多花一点。这么一看,越是喜欢搞形象工程乱花钱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越适应工业文明的需求。这真是颠覆了人类社会的传统认知,算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1922年苏联建国,开始搞五年发展计划,结果是苏联经济根本不理睬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大环境,毫不犹豫的实现了每5年经济翻一番。到1930年代后期,原本在欧洲是个乡巴佬形象的俄国佬,竟然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国,这简直堪称是神迹。在当时的中国旧知识分子眼中,一边是财政濒临破产的老牌欧美国家,一边是生机勃发的苏联,即使是再古板的人,也会对苏联模式心生好感。这大概就是我党最终问鼎中原的经济学背景。
   
    为了应对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谋求改变,经济学上的重大突破,凯恩斯主义横空出世。这也是宏观经济学在工业文明时代取得的唯一成果,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就是国家向富人(资本家)发行国债,收集其闲置资金,为穷人(工人)提供福利,以补充穷人购买力,简单来说,就是劫富济贫。实施凯恩斯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有两个,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和德国的希特勒,这两个人的治国理念基本上一致。罗斯福发了400亿美元的国债,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并雇佣大量的失业工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希特勒更彻底,他规定所有企业的超额利润都必须用来购买国债,雇佣失业工人去建兵工厂,同时还没收犹太人的财富,用于充实国库,为穷人提供失业救济,以补充底层的购买力。
   
    凯恩斯主义的适用,同样只能延缓矛盾,而不能解决矛盾。国债这种东西总是要还的,无论是罗斯福还是希特勒,都不好意思说出赖账的话。政府借债为底层的穷人补充购买力,消耗的是国家的信用,但是回报少得可怜,算账是肯定算不过来的。这个道理也不难懂。政府向资本家借1块钱的债,作为福利发给穷人。穷人拿去买1块钱的东西,政府了不起从中收3毛钱的税,资本家还得拿3毛钱的利润走。所以政府如果就这么三年五载的亏下去,到政府财政背不动的时候,那就是整个工业文明的全面破产。就这样,到1939年,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山穷水尽,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我们现在回头看,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凯恩斯主义和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但唯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唯有计划经济模式。战争对于解决矛盾而言,根本毫无作用。凯恩斯主义只能拖延问题,无法解决问题。而计划经济模式,将所有的利润收归国有之后再投资出去,反而最为适应工业文明的需求。这个结论在今天看来,当然会令学习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感觉到非常沮丧,但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可不这么想。二战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所谓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东欧诸国、越南、南斯拉夫和古巴,纷纷选择社会主义模式,这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背景,也并不是这些国家的人民抵抗蛊惑的能力差,事实确实摆在眼前:仅仅两次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差点就挺不过去,唯有社会主义的苏联如鱼得水,在危机之中闲庭信步。现在二战打完了,能和平多少年根本不知道,生产过剩与消费力不足的矛盾就犹如达克摩斯之剑一样,随时就会劈下来,酿成第三次危机。而这第三次危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能挺得过去吗?如果挺不过去,那又会怎么样?一战还算好,只伤亡了3千万人。到二战已经惨状空前,死伤近两亿人,较一战翻了6倍,这还是战场上的直接伤亡,至于受战争牵连的平民死伤数量,根本无从统计,怎么也是以十亿为单位来计算。如果再来一次第三次世界大战,死伤情况都不知道应该怎么预计。
   
    在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对抗的背景下,人类进入了1950年代。在二战中发了大财的美国迫于社会主义革命蔓延的背景,推出马歇尔计划。富裕的美国向整个欧洲投资,以补充欧洲人民的消费力。这种投资带来了战后欧洲经济的复苏。同时,由于资社两个阵营之间的冷战,政府大量投资于军事科技,并反过来将军事科技应用于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技术发展,促使资本家投资于新技术运用。在冷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虽然成色不足,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内燃机为主的能源获取方式,但也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马歇尔计划与勉勉强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让世界经济发展到了1970年代。很可惜,这次又到了极限。
   
    1970年代,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了一半,已经无力再向外投资,也无法再为欧洲输入购买力。必须注意的是:人类一直到1970年代,都在实施金本位制度,美元的购买力与黄金挂钩。美国人向欧洲投资用的美元,是由美国的黄金储备作为信用担保的。黄金储备用了一半,别说继续向外投资以输出购买力了,连金本位制度都没法维持了。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不再以固定比例承兑黄金。自此美元汇率连续大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国内发生严重通胀。到1980年代初期,眼看人类社会将要迎来第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这真是噩梦一样的前景。
   
    幸运的是,1985年后,凯恩斯主义的加强版,里根主义横空出世。在凯恩斯时代,美国政府是向美国人民借钱,美国国债是美国政府对美国人民的债务,这种债务的上限很低,罗斯福借了400多亿,就把美国人民的口袋借空了,借不到新钱就还不起旧债,于是只能打仗。现在里根独辟蹊径,美国政府成为全世界的超级政府,美元升级为世界货币,美国国债向全世界发行,也就是向全世界借债。美国向全世界的穷国投资,以输出购买力。这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种纯粹的全球性纸币,它以美国政府的信用为担保,在全世界流通,为全世界输出购买力,以维持这个世界工业文明的运转。它的发行依赖于美国政府发行国债,而这些国债当然是由全世界一起购买,一起承担。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可以发行海量的国债,并以此输出海量的美元,补充全世界的购买力。人类自此正式进入了“纸币时代”,也就是“美元时代”。
   
    里根主义石破天惊,一下子促成了全世界的第一次产业大转移。以美国为首,向穷国投资并输出购买力,这可是实打实的。投资投的并不只是钱,主要还是投入到产业建设之中。基础设施什么的都是其次,建工厂、建电厂、建矿场,才是最重要的投资。工厂建了起来,产业自然也就转移了。在这波产业大转移中,中国果断抛弃了苏联,实施改革开放,迎接欧美的产业迁移,并成为最大的赢家。在美元成长为世界货币之后,苏联被完全孤立,内外交困,卢布汇率从1990年的1美元兑0.6卢布,到1991年迅速贬值到1美元兑1.8卢布,贬值幅度令人目瞪口呆。即便是计划经济的苏联,在工业文明时代,也无法完全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剧烈贬值的卢布令苏联经济陷入绝境,到1991年底,苏联就宣告解体。人类社会中,唯一一种可以完美解决经济危机的计划经济模式,至此消亡。人类社会只剩下自由资本主义这唯一的经济模式,只能期盼着凯恩斯主义的加强版里根主义能支撑更长的时间,让人类社会的和平延续更长的时间。
   
    凯恩斯主义存在理论上的上限,美国政府不可能无限制的向国民借钱。同样的,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加强版,里根主义也有着理论上的上限。美国政府同样不可能无限制的向全世界借钱。全世界的债务承受能力,总有到达顶点的那一刻。到了整个世界的债务泡沫庞大到没法偿还的时刻,当美国政府无法再印出美元来为全世界输出购买力,那就是末日。
   
    1986年,美国国债规模为2万亿;1990年3万亿;1996年为5万亿;2002年为6万年。到2008年,直接突破了10万亿。这个数额已经差不多接近极限,再借下去的后果难以预料。然而这个时刻已经是骑虎难下。美国政府只是稍微放松一下借款规模,就引发了金融海啸。美国的穷人买房,依赖美国政府提供的低息借款,这算是向底层输入购买力的做法,一旦这种输入减少或者停止,地产市场就会崩塌,并由此蔓延开去,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大溃决。这种大恐怖让任何人都不敢直接面对,因此美国政府只能无奈的继续维持借债模式。2010年,美国国债规模达到14万亿;2014年,达到17万亿。这种规模已经令美国政府无法容忍,美国财政已经连国债利息都还不起了,再让国债规模膨胀下去,美国政府直接就要破产。
   
    在这种背景下,2014年11月,美联储宣布停止QE3。美国人不管不顾的,也要停止发行国债的脚步,也不愿意再承担为全球输出购买力的责任。纸币时代就此面临终结。而生产过剩与消费力不足的终极矛盾,就此浮出水面。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进入了避险模式之中。各国政府为了避免危机不遗余力。然而这一次,人类能逃过一劫吗?如果逃不过,那接下来的浩劫,又会是一副怎么样的惨境?二战已经是人间地狱,这一次,随着全人类普遍迈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冲突的惨烈,一定是数倍于二战。这种后果,人类能承受得起吗?作为普通人的你我,又承受得起吗?
   
    第一章:走出去的中国
   
    美国要回收美元已经是定局,美联储加息就在眼前,无非是这个月加还是下个月加的区别。眼看着美国不再向全世界输出购买力,全世界政府都目瞪口呆。等死当然不情愿,欧洲和日本,放出了自救的终极大招:自己印钱补贴给国民,自己给自己补足购买力。以日本为例,安培经济学的核心举措是政府借债印钱,印了相当于2200多亿美元的日元出来搞投资,大量的采购日本各大企业的库存产品,大量的雇佣失业工人。随着这些钱花出去,就补充了日本国民的消费力。而且,随着日本政府大量的印钱,造成日元贬值,日本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从而增强日本的出口能力,争夺全世界残存的消费力。然而这种举措无非就是实施凯恩斯主义而已,我们都已经知道,政府借钱投资,根本上一定是亏损的,亏到你日本政府连利息都还不起的时候,那就是凯恩斯主义的上限,你政府都破产了,日元随时变成废纸,整个国家一夜之间,就会天下大乱。所以安培经济学,也只能是苟延残喘,最多只能是争取死得比其它国家迟一点。当然了,能死得比其它国家迟,也已经非常了不起。在森林里遇到了熊,你不需要跑得比熊快,你只需要跑得比你的同伴快就行了。比如要是中国先撑不住,经济先崩溃了,日本就能扑到中国的尸体上割肉。在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时刻,中国政府也祭出了自己的终极大招:走出去,对外实业投资。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这样的经济结构是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与中国类似。作为全世界第二大的工业国(第一始终都是美国),中国拥有完备的基础制造业产业链,并具有强大的商品出口能力,进出口贸易总量占到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10%。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外汇管制国家,在中国境内,无论你在国际贸易中挣到了多少美元,你都别指望能直接使用,只能按照央行的规定汇率兑换为人民币。这么长年累月的积累下来,到2015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额为3.73万亿美元,这可是一笔巨额财富。要知道美国从1985年借债印钱为全球输出购买力,连续借了30年,借到今时今日,也才是17万亿美元的规模。中国手上这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能够释放出来,不说全世界人民做贡献了,至少周边国家可以普遍受益。更何况,中国这笔庞大的外汇储备,拿在中国政府手里,就是一坨烫手山芋,麻烦得要命。拿去国际金融市场上玩投资吧,从来都是亏得死去活来。单单2014年就亏损300来亿美元,主要是在欧债上亏得一塌糊涂,换算成人民币,那都亏了差不多2000亿了。这说出来简直都没脸见人。要指望那些拿着领导的最高指示作为投资宝典的我党职业官僚们学会玩金融,不如指望人类的社会科学在一夜之间取得突破,把工业时代的生产过剩和消费力不足这一终极矛盾给解决了。金融投资能力既然是个笑话,那就干我们的官员最熟悉的事:投资实业吧。于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横空出世。中国人对此寄予厚望,期待这种对外实业投资,能拯救濒死的中国制造业,为中国的过剩生产力,寻找到足够庞大的市场。
   
    在这份美好的设想之中,我们将使用自己原本毫无收益的庞大外汇储备,大规模的投资于周边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桥梁电网油气管网等等,伴随着这些投资,当然会产生大量的钢筋水泥等工业产品需求,而我们的过剩产能也能随之找到市场。要知道对于外汇储备,在我国最高层领导的心目中,原本都跟鸡肋似的,毫无价值。李博士去年5月份在外国发表演说,提到外汇储备,都是一副恨不得扔掉才爽的口气,声称巨额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的沉重负担。现在要是能拿出去变成实实在在的消费力,对于全世界来说,那都是好事。说不定真的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把整个经济危机都往后延,给人类以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寻找到一个解决工业时代终极矛盾的办法呢。
   
    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这一切,真能实现吗?
   
    要分析外储对外实体投资的可行性,首先,当然是要了解外储是什么。国人在国际贸易中挣到了美元,在国内不能使用,只能被央行强行兑换成人民币,而美元就变成国家手中的外汇储备。但这种兑换不是一次性的,国人要是愿意,还是能再次从央行手中,把美元兑换回来。这半年来中国人换回美元的热情高涨,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额少了一千亿美元,就是大妈们要换回美元避险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汇储备并不是这个政府手里可以随便挥霍的财富,而是政府对国民的负债。只要国人拿着人民币欠条过来找政府,政府就必须兑现这张欠条,把美元还给人家。
   
    当然,我强调外汇储备是政府的负债,并不是说政府不能拿这笔钱出去投资了。恰恰相反,拿着负债出去投资,才是金融的最高奥义。这里必须要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余额宝是什么东西?是广大的淘宝买家和卖家留在支付宝帐户上的钱。这笔钱理论上并不是马云的钱,用户们随时都能把这笔钱提走,因此,这笔钱其实是马云的负债。但是马云手上有着这笔最高能达到5千亿的现金流沉淀,不拿出去用,实在是傻得没边,于是马云将这笔钱拿去买货币基金,并从中分享利润。这就是支付宝的实质:用负债去投资。
   
    再将视野放大一点。保险公司的基础业务其实都不挣钱,车险基本上都是亏的,养老险业务更是亏得一塌糊涂。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尤其是半储蓄性质的人寿类险种,理论上都要还给被保险人,这笔保费实质上也是保险公司的负债。保险公司真正的利润,来源于它们将手上积淀的庞大的保费现金流,拿去投资,挣取投资收益。所以欧美各国最大的金主,其实是保险公司,各大城市的核心地段的商办物业,也大都为保险公司持有,甚至大部分的知名学府,在大股东名录中都能看到保险公司的名字。
   
    再将眼光放大一点。银行是怎么开展业务的?银行存款其实是储户的钱,对银行来说,这笔存款其实是银行的负债。存款多了,对银行来说,就掌握了一笔庞大的现金流沉淀。银行拿着这笔钱去投资,也就是向各色人等发放贷款。在这个意义上看,拿着负债去投资,也就是用别人的钱来挣自己的钱,这恰恰是金融的最高形态,是极富智慧的表现。中国政府如果真能把这件事干成,那简直是刷新我三观的事,堪称中国自建国以来的最大奇迹,也将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最高成就,没有之一。
   
    至于担心大妈们纷纷挤兑美元,造成外储清零,这就纯属杞人忧天。事实上,任何经济体都害怕挤兑。所有的银行,所有的保险公司,乃至美联储,都承受不起挤兑。真要有经济崩塌的那一天,大妈们就不光是挤兑美元了,她们会把眼前能看到的一切都挤兑干净。只要大妈们去银行门口排两天队提款,任何银行都只能破产,整个国家的经济也会随之崩塌。挤兑潮要是来了,大家一起挂掉就是了,你外汇储备花光了无法应对大妈挤兑美元,那只是后果之一罢了,也没啥了不起,根本不需要给予特别的担忧。真正需要担心的,反而是这一点:对于负债投资而言,投资必须能够变现,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你可以轻微亏损,这个问题其实不大。但你不能将资金冻结到项目上,无法变现,无法退出。一旦你的大部分资金被冻结起来,你就丧失了流动性,你就会随时因为现金流断裂而破产。银行从事的贷款业务其实是很安全的,贷款这种债权可以随时打包转让,银行可以随时实现退出,以保证流动性。在储户大量提取现金的时候,银行也总能拿出这笔钱来,不至于因为资金全部冻结到了贷款之上,让储户吃个闭门羹。这种事情只要发生一次,银行的信誉就完蛋了,挤兑潮就来了。保险公司选择持有各种商办物业,要变现也不难,总能找到买家。马云搞的支付宝,投资于货币基金,更是将随时变现当成了最大的亮点。中国政府拿着外汇储备出去投资,当然也不能将大部分资金都冻结在项目上,如果搞成这样,几个大妈随便兑换几万美元出国去买包包,结果央行说没得兑。买不到包包的大妈发起火来,能立刻把央行大楼给烧了。而现在我们的问题在于:一带一路的那些个投资项目,能变现吗?
   
    很可惜。答案是不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无法变现,更无法产生投资回报。修桥修路能产生啥回报?除非是广州深圳之间的高速公路,南京上海之间的高铁,城市高度富裕,经济活动频繁,人流量大得数都数不过来,这才能挣钱。但是别说中国周边那些个穷逼国家了,即便是中国广袤的西部,高速公路上荒凉得都能打羽毛球赛,大半天看不到一部车,这才是常态。高速收费口的小妹妹经常一睡就是一整天,空虚寂寞冷,偶尔来部车缴费,就跟看到亲人似的,唠嗑能唠半天。
   
    在近三十年的国际投资中,对于基础设施投资,任何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都非常谨慎,并会在投资协议中附加大量的政治性条款,恨不得在人家的议会里都派上代表,以保证在对方国家还不起钱的时候,能用对方的自然资源,比如矿山森林啥的来抵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条款很像是经济殖民,难免让中国产生“袁世凯签署对日二十一条”的联想。但恰恰是这样的条款,才符合经济规律。
   
    可惜的是,对金融投资,7窍通了6窍的中国政府根本不愿意附加任何政治性条款,大方得要命,并且将不附加政治条件作为最大的卖点,大肆宣传。这实在是让大家看着这个政府,就跟看外星人似的。一带一路的规划,要把高铁一直通到莫斯科,高速公路拉到土耳其,铁路修到印度,这么算下来,把中国手上这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全部冻结起来都行。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情形,就是中国人就对着这堆无法变现的资产面面相觑。想要沿线国家还钱,人家根本都懒得理你。
   
    但这只不过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周边国家为啥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喊口号的话,基础设施搞起来,是为了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到底是啥意思?在这个工业时代,其实质还是为了发展产业,引进制造业。我们通过序章已经知道,二战之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投资,促进了欧洲经济复苏。这种投资并不只是投资于欧洲的基础设施,更多是投向了欧洲的制造业,并将西德建设成为高精尖制造业的基地。1980年代之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并向全球投资,这种投资也不只是搞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仍然是在全球范围内建厂,搞产业建设,并带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产业大迁移。发展中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抢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并成长为全球第二的工业大国。现在中国主导这一波对外投资,是打算只搞基础设施建设呢,还是打算一并促进周边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呢?
   
    要知道到现在这一刻,纸币时代面临终结,欧美日各国都在力促产业回流。美国的奥巴马总统不肯再印钱,并将制造业回流当成自己执政的最大目标,指望美国的制造企业扩大在华生产规模,那就是做梦;日本企业撤出中国的趋势也已经非常清晰,松下和东芝全面关停中国工厂回归日本,或者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亚和南亚各国迁移。在这个时刻,中国以无私的态度,去帮助周边各国搞基础设施建设,输出消费力,这笔钱会被冻结住收不回来的事咱们就不说了,周边国家的制造业生存环境还会因此得到大幅度改善,并因此增强从中国手中争夺制造产业的能力。这不是养虎为患吗?在这个角度看来,一路一带政策,简直傻得都要冒泡了。
   
    当然了,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得要命,单单水泥行业就过剩了40%,如果能把这些个过剩产能往周边国家搬,那也不错。然而,连带的问题出现了:中国,能够承受企业搬离的后果吗?
   
    第二章:井中困兽
   
    要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庞大外储的作用,我们首先必须回过头来,了解中国的产业经济的现状和历史。要知道外汇储备的来源就是两个:外商直接来国内进行产业投资,以及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挣到的贸易顺差。把产业经济发展历程梳理明白了,把中国挣外汇的途径都看清楚了,我们就能知道,外汇储备的真正意义。
   
    先来看看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说明一下,本文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等政府官网,全部属于官方数据。)2010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69.77万亿,总利润5.3万亿,收入利润率为7.59%。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91.59万亿,总利润6.19万亿,利润率下降到6.66%。2013年收入103.9万亿,总利润6.84万亿,利润率下降到6.58%。2014年的数据更加难看,收入109.5万亿,还算有所增长,但总利润规模却出现下降,为6.47万亿,这么算起来,利润率只有5.91%。到今年上半年,形势继续恶化。今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1.9万亿,而总利润只有2.25万亿,利润率仅为5.37%。工业的利润率水平在直线下降,从2010年的7.59%,下降到现在的5.37%,降幅高达30%。
   
    在行业指数上,工业的整体表现更加是不堪入目。“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从2012年3月份开始,一直到今年的5月份,连续38个月,一直低于100(月度统计数据,以去年同期为100,高于100表明当月工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低于100表明价格下降)。工业产品的价格在持续的下跌,没有任何起色。这也印证了前述工业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长年在50%左右浮动(也是月度统计数据,高于50%则表明行业在扩张,低于50%则表明行业在萎缩),而其中最重要的分项数据,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从2012年6月至今,统统低于50%,今年五月份是48.2%。这表明整个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一直在萎缩,工业企业在持续裁员。当全社会充斥着失业者,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消费力,经济当然一蹶不振。在这个工业文明时代,制造业乃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利润率在持续下降,就业长年不振,那么这种灾情一定会向全社会蔓延。因此从2014年7月份开始,非制造业(服务类行业)的就业指数也难看起来,长期低于50%,中间只有今年的1月份勉强达到50.3%,5月份的数据是47.6%,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服务行业就业萎缩了。
   
    再将眼光放到消费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1-5月份累计为11.7万亿,同比去年同期仅增长10.4%,以目前这种消费力匮乏的现状,估计全年能维持这样的增长率,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此前的消费增长率是多少呢?2014年是12%,2013年是13.1%,2012年是14.3%,2011年则是17%,再往前去,则是20%左右。消费增长率呈现出清晰的逐年下滑的迹象。生产萎缩与消费低迷,是互为因果的。中国经济,在制造业萎缩的背景之下,当然也会表现出非常清晰的消费力减弱的趋势,而消费减弱,则会造成制造业进一步萎缩。这样持续下去,就是经济危机。
   
    在序章中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抓住了第一次产业大转移的机会,吸引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产业投资,才成功的发展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那么我们现在就来通过数据,了解外资进入中国的历史变迁。从1980年至201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为17068亿美元。再加上今年1-4月份的445亿美元,总共是17513亿。统计局关于外资投向的数据不是十分全面,有些年份的数据缺失,从1997年开始,数据链条才比较完善。但从已有的数据来看,最主要的资金投向了工业。1997年至2013,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为11564亿美元(2004年的数据空缺),其中制造业得到了6629亿美元,占了54%,再加上采矿业的920亿美元(采矿业也是工业的一种,只是在统计上单列了而已),外资投入工业的比值达到了65%。房地产业分到了第二大的蛋糕,总额为2077亿美元,占比18%。相对而言,其它领域吸引到的外商投资都微不足道,譬如农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仅182亿,建筑业156亿,水电气业319亿,交通物流行业328亿,被严格管制的金融业更是只有区区的98亿,连100亿都不到。
   
    再考察外资的来源。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当然是中国外资的最大来源地,大量的外资借道货币自由兑换的香港进入中国。从1997年到2013年,由香港进入中国的外资直接投资额为5453亿美元(为与前文的数据口径一致,便于比较,同样扣除了2004年的数据,以下同),占总额11564亿的47%。由于香港通道因素的存在,我们很难理清真实的外汇来源情况,不过以下两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除香港外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地是日本,97年到13年间日本对华投资总额为745亿美元;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则是美国,97年至13年美国对华投资总额为547亿美元。当然了,日本和美国投入中国的资金肯定不止这么点,这只是直接从这两国过来的资金。只不过借道香港进来的资金部分,实在是没法统计了。
   
    近两年来,伴随着美国政府的理论负债达到上限,纸币时代逐渐走向终结,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额开始呈现下滑的势头。以日本为例,2012年日本向中国的投资为73亿美元(当然,这里也没有考虑借道香港的因素,同样也是从日本直接投向国内的资金),这个数值是历年来的最高值,此后开始迅速下降,2013年为71亿美元,到2014年则锐减到43亿美元。而从美国来的资金,则是2002年达到了54亿的峰值,此后呈逐年下滑的趋势,2010年是30亿,2014年则是23亿。
   
    在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7万亿美元进入一穷二白的中国,投资于工业和房地产行业,并由此带来了中国的经济奇迹。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外资的投向,以工业为主,以及与工业有着极高关联度的房地产行业。至于针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忽略不计。在序章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投资,事实上是一种消费行为。买地建厂房,购置机器设备,购买原材料,雇佣工人,把钱花出去,进入市场流通,这就给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补充了消费力。而伴随着日美等国逐步减少对中国的产业投资,消费力得不到补充的中国经济,也逐步陷入低迷。这就是这个国家已经发生的故事。外商直接投资,是这个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补充消费力的重要渠道之一。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条渠道:出口。
   
    在谈出口之前,我必须纠正国内经济学界一个长期以来的错误观念:中国的御用经济学家们,包括无知的老百姓们,一贯声称中国经济是外向型经济,中国经济对出口有着极大的依赖。事实上,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主要销往国内市场。而出口市场,仅仅只起到辅助作用。以2014年为例,当年度中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9.5万亿人民币,而商品出口总额仅为2.34万亿美元,折约14.5万亿人民,仅占总收入的13.2%。剩下95万亿人民币的商品,都是由国内市场消化了。即便是外资企业,我们下意识的认为其以外销业务为主,但只要衡量一下数据就会发现,其出口比例固然是高于内资企业,但整体上依然以国内市场为主。2014年外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3万亿,当年度其出口总额为1.07万亿美元,折约6.7万亿人民币,占其总收入的43.8%。
   
    从1980年至2014年,35年的时间中,中国累计出口总额为132万亿人民币(折19.1万亿美元),累计进口总额为114万亿人民币(16.6万亿美元),出口减进口,由此计算出来净出口额为18万亿人民币(2.5万亿美元)。净出口额就是中国工业企业对外挣到的钱,这笔钱将会变成中国的外汇储备。现在我再提供一组数据,以便各位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从1980年至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的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为777万亿人民币。对比这35年来的出口总额132万亿人民币,很容易就计算出来,出口额仅占总收入的17%。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后的35年来,占比高达83%的工业制成品被国内市场消化了。要知道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基本上就是一穷二白,自身的消费力根本就谈不上。现在国内市场居然能有这么强大的消费能力,当然是依赖外来资金。
   
    35年累积下来的1.7万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算是消费力的重要支撑,2.5万亿美元的累积净出口额也是非常重要的补充,但这看起来还是不太够,幸好还有另外一笔收入。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截止2014年底,中国一共有8955亿美元的外债余额,其中最主要的外债是三类,国际贸易信贷这种短期拆借,还欠3344亿美元,中资金融机构欠了2600亿美元,外资企业欠了1600亿美元。这些外债进入国内,同样补充了中国人民的消费力。
   
    由于中国政府从来不将历史沉淀的外汇用于补充国内的消费力,只是拿去国际金融衍生市场上瞎折腾,因此我们单看2014年。当年度中国吸纳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196亿美元,折约人民币7400亿;净出口3824亿美元,折约人民币23700亿;再加上8955亿的外债余额,折约人民币55500亿。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可以兑换出总额约8.66万亿人民币,再考虑外汇储备兑换出来的都是基础货币,还有货币乘数效应,银行拿着储户的存款去放贷,一块钱可以当成两块钱三块钱四块钱用。即便只算2倍的乘数,这就释放出来了26万亿的资金。无论这笔钱投向什么行业,都可以成为消费力。根据前面的计算,2014年度中国工业企业在国内市场实现的总收入为95万亿人民币。这就意味着2014年,我国30%左右的消费力,源于外资。再往前看10年,2005年,当年度中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85万亿人民币,扣除用于出口的6.26万亿,还有18.6万亿人民币的商品,由国内市场消化。当年度中国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是638亿美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约5231亿人民币;净出口1020亿美元,折算约8364亿人民币,再加上当年度2965亿美元的外债余额,折算约24313亿人民币。这三样加起来,外资向国内注入了3.8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可以补充消费力。算上两倍的货币乘数,那就有至少11.4万亿的消费力。这么算下来,针对当时国内18.6万亿的商品,外资对国内市场的支撑力度高达60%!近10年来,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支撑力度在减弱,从60%下降到30%,中国经济也因此日益虚弱起来,逐步陷入萧条。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已经明白:中国的工业企业,它们面对的是国内的市场,但国内市场的消费力,则源于外资的强力支撑。这就是中国式的外向型经济。我们表面上开拓着国内的市场,但事实上却花着外国的钱。外资为这个国家补充着关键性的购买力。一旦外资撤离中国,甚至只要外资流入中国的额度减少,都将对中国的整个工业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这35年下来,我们已经被困在了井里,惶惶不可终日。我们拿着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足以撼动世界,却将它当成垃圾,不知道如何使用。我们弃手头的外资于不顾,却每年祈祷能找到更多的外资,支撑国内疲弱的市场,为这个市场补充消费力。我们的思维僵化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的政府有着强大而盲目的自信,整天做着强大的中国梦。我们的御用经济学家们对这个国家真实的经济运行状况一无所知。我们的人民也同样不懂得思考,骂娘的骂娘,移民的移民,更多的则是缩起头来,混吃等死。上上下下,傻成一团,真是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如果得不到改变的话,末日,就在眼前。
   
    第三章:末世生机
   
    关于中国经济正走向衰退的话题,都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无须多谈。在本文中,我通过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数据,重点说明了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张的根源,正是源源不断涌入的外资。序章中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美国人印钞,向全球输出购买力。而一旦美国人停下印钞的脚步,那全球经济都将迎来第三次大规模危机。这一次,人类没有任何办法予以应对。
   
    在这里我们必须再次回顾序章中提到过的历史:第一次大规模危机在工业革命后不到50年就降临世间,人类通过淘金、殖民战争以及及时雨般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侥幸过关。第二次大规模危机,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凯恩斯主义。战后美国政府逐步成为世界霸权,美元则成长为世界货币,让世界和平了60年。然而现在再一次走到了瓶颈。美元不再承担世界货币的责任,回收美元缩减债务,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既定国策,即便是下一任由共和党竞得总统宝座,也不会改变这个方向。世界经济的发展根基没有了,那就只剩下一个前景:消费力持续萎缩,直至发生危机。如果按照此前历次危机的历史来看,全人类的生产能力被削弱一半以上还算是轻的。这意味着全世界将有一半的工人,在未来的某一天,必定会失业,挨饿,悲惨的死去。如果他们不甘心去死,那就只能是人吃人,并由此迎来两脚羊时代。既然危机已经不可避免,那就只剩下最后这一线生机:让别人先死,然后在别人的尸体上吃肉。而生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用好天量的外汇储备。用好了,我们就能死在欧洲和日本的后面。用不好,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
   
    要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这么一个国家,坐拥过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对于外储应该怎么用,目前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任何学者,都没有经验。往前看三十年,那会根本没有国际化的纸币这一说,纸币的信用都源于贵金属,都要和黄金挂钩的。一直到80年代里根主义横空出世,催生出国际化的美元,并带来国际产业大转移,大家都把美元这种纯纸币当成国际货币来储备。在这三十年里,也就是中国这个产业转移浪潮中的大赢家,积累了最大量的美元储备,其它国家手里的那点子家底,对比中国手里的这3.7万亿美元,基本上都羞得没脸见人。列点数据来对比,截止2014年底,除中国外,第二大外汇持有国是日本,也就是1.2万亿美元的规模,只相当于中国外储规模的三分之一。俄罗斯的外储规模约4000亿美元,南美第一大国巴西约3500亿美元,印度约3000亿,阿根廷手上甚至只有400亿。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近30年来,宏观经济学毫无进展,对于纸币时代(也就是美元时代)这件事,人类根本没有啥深刻的认知,社会科学对此基本上处于茫然无知的状态。美元如何成长为一种具有国际信用的纯纸币,经济学界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更谈不上如何理解和使用美元这种外汇储备了。自从中国手里积累起巨额的外储之后,没人知道应该怎么使用这笔巨资,一帮人摆出一副很了解历史的模样,瞎出主意,说这个钱绝对不能用在国内,必须拿去购买各种外国政府国债。这事儿简直莫名其妙。中国政府手里的美元储备购买美国国债,钱流到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拿这钱来补贴美国人民,算是为全球输出购买力,富裕的美国人民再拿这钱来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算是又流回国内了。这事儿怎么看,都显得愚蠢。为啥非要去补贴美国人民而不能补贴自己的国民?你提出的理由是担心这钱流回国内引发通胀,但是你购买美国国债,无非是兜了几个圈,它仍然是流回了国内,购买走了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个逻辑真是愚蠢得令人发指:中国政府不停的把钱送还给美国政府,让它补贴自己的国民,给美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消费力,再由他们拿出一部分来购买中国制造的商品,钱又流回中国人手里,再兑换给中国政府。如此反复循环。
   
    我在此必须再次强调:对于纸币,人类其实根本没啥深刻的认识。目前全社会关于纸币的那点子知识积累,不比宋朝人深刻多少。具有国际信用的纯纸币美元,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而中国这个神奇的世界工厂,能依靠30年的吸引外资投资加净出口,积累起3.7万亿的巨额外储,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出现。把外储拿到美国去兜一个圈回来,被无知的国人当成了外储的唯一正确用法,这是全中国人的集体愚蠢所致。而能不能从这种愚蠢之中走出来,就是问题的关键。
   
    目前的学术界非常的煞有介事,限制外储使用的理由摆得头头是道。最普遍的说法是,外储是一种政府债务,所以不能拿来投资。这个道理在前面我已经用两千字的篇幅做了驳斥。金融是什么?把别人手里资金,融到自己手里!银行基金都是拿着储户和基民的资金出去投资,负债投资恰恰是金融的本质。外储恰恰是可以拿来投资的资产。至于外储不能直接用于国内的说辞,更是耸人听闻。外储用于国内怎么了?目前这种拿到美国买国债去兜一圈兜回来的玩法,就比直接用于国内高明?我们换个视角,中国政府在美国注册一家公司,把外储都拨给它,然后让这公司来购买各种中国制造,这事儿跟购买美国国债有区别吗?没任何区别!更进一步的话,中国政府把外储直接拨给国内的任何一家公司,让它来购买各种中国制造,同样也和购买美国国债没任何区别,无非就是把手里的纸币拿来循环使用而已。甚至这个玩法要比印人民币来用更靠谱。好歹美元是有美国国家信用做担保的,这方面人民币绝对是比不上的。
   
    纸币是什么?纸币是用国家信用做担保的交易凭证,其本质是国家的信用债券。美国政府向美联储借钱,美联储就把美元印出来给它。所以美元这个玩意,就是美国政府的国债凭证,一张由美国政府做了信用背书的债券而已。美元时代,美元的本质,就是全世界纸币的本质。大家拿着美元,都相信它是有信用的,有价值的,由强大的美国政府作为担保的,所以可以作为商品的计价工具和交易载体。其它各国政府,遇到有信用有实力的,也能跟着成长为国际货币,比如由欧盟主导的欧元;英镑和日元紧随其后。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议(SWIFT)今年4月的统计,全球货币支付排行榜及占有率(以100%为基数),美元45%,欧元27%,英镑8%。这三加起来已经占到了80%,算是真正的国际性货币。欧洲国家自己的货币挺有信用,所以它们不太需要外储,欧洲各国的外储量都很少,整个欧元区的外储加起来只有9000亿,英国只有1300亿。排第四的日元约3%,国际货币地位算挺勉强,所以科技工业强国日本跟中国类似,很喜欢储备美元。而以完备的基础制造业产业链为信用根基的人民币,则占2%,略低于日元。
   
    这么一分析,将日本的外汇储备与中国进行对比,就很有意义。日本政府使用外汇储备是肆无忌惮的,直接就拿来投资使用,甚至直接给日本企业下订单。对这个事儿,日本政府加上经济学界给出了一个解释:日本政府手里的外汇,是在外汇市场上用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购买回来的,属于日本政府的自有资金,当然可以用于各种直接投资。而你中国政府手里的外汇储备,则是你中国政府直接印钱兑换回来的,属于你中国政府的负债,所以不能用于直接投资。这个解释真是莫名其妙。我先不说日本政府手里的外储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事儿我待会驳斥,不把日本政府和二逼经济学界的脸打肿,这事就不算完。就拿自有资金投资和负债投资这事儿来说,怎么用自有资金投资这种低贱至极的金融手段,还成了金科玉律了?就算是普通人炒股都懂得使用金融杠杆,融资融券,恨不得10倍杠杆,融资融券是什么东西?那就是借钱炒股,负债投资。怎么到了国家层面,就必须自有资金了?这不是扯淡吗?真是二逼到了极致,都成奇葩了。但是这种奇葩言论居然把整个中国经济学界给忽悠了,一帮二逼学者跟着起哄,日本政府可以随意使用那1万多亿的外汇储备,给日本企业下订单,补充购买力,但是中国政府不行!哼哼,就是不行!中国那近4万亿的外储只能送给美国人,再让美国人花钱买你的中国制造。于是我们就这么二逼了30多年,搞到现在,国家领导人都把外汇储备当成负担了。这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再说到日本的外汇储备来源的问题。要知道日本的巨额外汇储备,主要也是近20年才积累起来的。1995年日本政府手里的外储规模只不过是1724亿美元,到今天1.2万亿美元,根据公开的说法,这1万多亿美元,是近20年来,由日本政府拿着自己的财政收入去兑换回来的。我了个大槽,这事儿真是见了鬼了。近20年,日本政府经济长年处于衰退状态,人口又陷入老年化,财政年年都是赤字,也就是亏损,日本政府哪来的钱,居然还有余钱去兑换美元?答案是发国债。1995年日本的国债规模只有220万亿日元,到2014年底接近1200万亿日元,20年间国债规模增加了4倍多,也就是增加了足足1000万亿日元。这20年来美元对日元的汇率时有涨跌,平均来说大概是1:130,也就是这笔通过发行国债的印出来的日元,要是全部拿来兑换美元,能兑换出大概8万亿的美元。当然了,也不可能这么夸张,日本政府也就是拿了其中的8分之1去换美元罢了。单说2014年,日本政府的总收入是96万亿,当年度税收收入也就是50万亿日元,而当年度的国债收入竟然有42万亿日元。税收收入几乎和卖国债的收入等同。如果不是靠庞大的国债,日本政府的财政早就破产了,还去兑换美元?做梦!
   
    反过来看看中国,中国政府骨子里对债这个东西很敏感。2014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总收入是14万亿人民币,当年度的国债发行规模不到2500亿人民币,相对于当年度的财政收入而言,可以忽略不计。而且累计国债规模才9.6万亿人民币。这要在账面上跟日本比起来,健康得不得了。
   
    日本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印日元,然后兑换美元,所以账面上的政府负债率高得要命。中国政府则是通过央行印人民币,兑换美元,省了发国债的那道坎,因此中国政府账面上看没啥负债。这样用人民币兑美元,就属于隐形负债。这俩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政府负债印钱,获取美元。但是结果非常的莫名其妙,明着发国债兑换美元的,就能光明正大的花,日本政府对外采购统统都是直接花美元,这可比在国际上的使用率才3%的日元好用多了,日本的大财团收美元收得都很高兴。而以隐性债务形式兑换回来的美元,全中国的经济学界居然非常一致的发出了二逼的呐喊:不行!你中国政府绝对不能直接花美元!这真是岂有此理!
   
    日本是高科技工业大国,制造业非常强悍,产品出口能力很强,日本人手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日本政府以发国债的形式印日元,然后拿出其中的八分之一,从日本人手里换回了1.2万亿的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这笔钱日本上下都用得很开心,国际性货币那就是比日元要好用。中国是基础工业大国,拼的是产业链完备,高科技搞不来,基础制造业那可是一条龙,产品出口能力也不弱,30年下来,国人手里也积累了大量的外汇。中国政府没通过发国债的形式发行人民币,而是直接以美元为锚,直接把美元当成发行人民币的基础,收一美元就印出6块来钱人民币。要知道日本人发国债印钱,印8块钱才拿1块钱来兑美元;而根据官方说法,中国人印的每一毛钱,都拿去兑美元了,以美元为锚印钞,是中国政府印钞的唯一途径。要说货币滥发,日本可比中国严重多了。就这样,日本也敢随便拿着美元就用,给国内补充购买力。而中国人二逼兮兮的,明明国内的购买力匮乏得要命,就指着涌进来的美元印点人民币,来给国内补充购买力,而兑换到了手里的美元,居然还不敢用。
   
    说到这里,我必须再回过头来,说说现在的经济学界。正如我在序章之中反复说过的,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技文明突飞猛进,但社会科学从来没能适应过时代的需求,基本上就没取得过什么值得一说的成就。至于经济学,更是渣滓之中的渣滓,除了计算红盒子和白盒子里跳出来一头怪兽的几率有啥不同之外,对于宏观问题,没有任何成果。甚至发展到今天,经济学已经变成了一门完全的微观科学,甚至是数学,一个人走进百货店里是选择水果还是糖,这种几率研究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上升到实践领域,尤其是宏观性的问题,纸币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危机如何预防?如何为日益孱弱的工业经济注入购买力?整个经济学界没有取得过任何成果。而在外汇储备的使用上,国内经济学界已经不是有没有成果的问题,而是二逼得有多厉害的问题。
   
    当然,请注意,我现在要说出关键词了: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即便是中国政府手里的这3.7万亿外汇储备,可以直接用来给国内市场补充购买力,那也是有前提条件的。绝对不是我党一声令下:买!就能把钱拿来买东西的,就能把那些个过剩产能企业堆积如山的库存清光的。这事儿要操作起来,还挺复杂,前提条件一堆一堆的,需要极强的金融智慧和恢宏的宏观视野。而这些,可能恰恰是我党所缺乏的。
   
    第四章:金融陷阱
   
    要想明白未来如何抉择,首先,还是需要回顾中国经济的历史发展之路。这个国家建国之后基本上处于胡作非为的状态,瞎搞。如果说在经济上有所成就的话,那就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完成了最基础的工业化。在最动乱的年代里,这种工业化的基础也没有丢掉。比如东北的重工业基地,上海和江苏的轻工业区,都还算保存完整。工业上还搞过一轮三线建设,基于备战的理由,把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往西边的山区迁移了一部分,算是让全国大部分农民都见识到了机器生产,完成了工业化的启蒙。到1980年代初期,年少时基本都在国外喝过咖啡跳过舞的九名海归派革命家上位,九老治国,开始拨乱反正,认认真真的打算融入工业文明时代的怀抱。这个时候,又恰好遇上里根主义横空出世,印美元的同时带来的第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中国对比世界上其它穷国,有着还算完备的工业基础,人口又多,基本素质也还行,其它穷国家不是全国文盲,就是遍地荒野,看起来都跟野人国似的。于是中国就成功的从穷国手上争得了最多的产业投资。注意,国家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产业资金的转移!正是大量的来自欧美的资金,进入中国的产业领域,投资建起了厂房,买来了设备,雇来了工人,再花钱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才将中国变成全球第二大的工业国。
   
    到了今时今日,纸币时代要终结。这个世界已经没法指望新的金主,那就只能是原有的产业资本大洗牌。谁能在这一轮洗牌中抢到更多的产业资本,谁就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领先位置。美国已经领先了全世界一步,最早提出产业资本回流的治国目标。在这个角度看来,奥巴马总统的功绩大得没法估量,是一定要载入史册的。所以现在美国的制造业数据和就业数据都好看得要命,都是近十年来最好的水平。欧洲目前则是水深火热,借债印钱的好日子过久了,还没回过神来。债务上限到了之后,还不起钱的结果就是经济崩塌。这种崩塌迹象目前在欧洲的好多个国家身上都有体现,以希腊为典型代表。想想看,资本输出的结果就是产业转移,产业都转移出去了,自己就产业空洞化了,就一堆人坐吃山空坐享福利了。吃来吃去,养出了一堆懒人。现在欧洲已经失了先手,目前是手足无措。要号召资金和产业回流,这是一个长期的活,奥巴马整整一任半的任期都在干这个事,把企业的福利负担降下去(医保方案改革),把资源成本降下去(页岩气开采),把税负降下去(大规模减税计划),让企业可以安心的回归。经历了整整六年的艰难,官司都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到现在才出成果。现在欧洲债务炸弹已经点燃引线了,欧洲各国连浇灭引线的水都不知道在哪里找,整天惊慌失措,连找穷得裤衩都快穿不上的俄罗斯借钱的想法都有,根本没法布局产业回流这种长远的事。所以目前欧洲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一惊一乍的。一个小银行的流动性出点问题,整个欧洲股市都要暴跌一周。至于希腊债务风波,希腊政府对着欧盟耍流氓,反正我没钱,而且也不打算还钱,你们赶紧把我的债务给免了,要是不免我就代表古希腊诸神画圈圈诅咒你们。这事都快成为全世界的笑柄了。欧洲人对此也是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至于现在的中国,当然也体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外资流出的迹象。6月底外汇储备3.69万亿美元,对比去年底的3.84万亿美元,下降了1500亿美元。而如果对比去年6月底的外储峰值3.99万亿美元,则下降了3000亿美元。要知道中国政府印钞的方式,就是强制兑换人家手里的外汇,一块钱外汇印出6块多钱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即)M1来兑换。现在外资要流出去,就是人家拿着手里的人民币交还给央行,兑走央行手里的美元。央行必须把人家交回来的人民币注销掉,这账就做平了。从去年6月底至今,一年时间,各色人等拿着1.86万亿的人民币现金,还给了央行,兑走3000亿美元。这都相当于外储峰值的7.5%了。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基础货币可以有货币乘数,即便是2倍的乘数吧,1.86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还给央行,被注销了,那就有3.72万亿的派生货币没有了,合起来,就是5万多亿的资金不见了。本来中国的购买力就不足,现在还要从中抽血,不能再给中国经济补充购买力。这要是经济还不萧条,那就真是见鬼了。资金这么持续外流下去,对于外汇储备来说,简直就相当于挤兑,我们根本就承受不住。
   
    这里顺带说一下,对于我国的印钱机制,没人说得清楚。如果基于外汇储备印钱的说法成立的话,从去年年中到现在,外汇储备少了3000亿美元,对应基础货币(M1)也应该大致减少个1.86万亿人民币,但是央行给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数据,M1去年6月底为34.15万亿人民币,到今年6月底,居然是35.61万亿人民币。不说减少了,这还增加了1.46万亿人民币。一来二去,此消彼长,这意味着我国这一年来至少凭空印刷了1.86+1.46=3.32万亿的基础货币。这笔钱不愿意进入水深火热的实业领域,纷纷涌入股市去吹泡泡,给散户们配资炒股,于是在经济日益萧条的时候,搞出来一个大牛市。这就是国家牛市的背景。当然了,靠资金杠杆推动的牛市非常脆弱,只要后续资金跟不上,印钞机的转速稍微慢一点,股市就会发生踩踏惨剧,各路资金争相逃命。这事在6月中旬发生,让我们见识了接下来十来天千股跌停的盛况,大家异口同声,这是股灾啊,其实不过是泡泡破了而已。后来央行表态,为了继续吹泡泡,它会维持印钞机的高速运转,四千亿已经印出来给券商和公募基金花去了,后续还会不停的印,保证吹泡泡资金的持续,这场股灾才算是消停。
   
    回到外储的问题上,现在的问题就很清晰了:中国政府可以动用这笔外储,但外汇储备也一定会外流,也就是挤兑压力会持续存在。万一要是你中国政府把外储花得太狠,无法应对挤兑,那就万事皆休。这后果连想都不敢想。在当下的中国实施外汇管制?买不到外国名牌包包的大妈们会愤怒的一爪子在几位大领导的脸上挠出5道血淋淋的口子,然后再一口口水吐到他脸上。中共早就失去了社会动员力量,这一点我在去年底的长文《最后的印钱》中已经做了详尽的分析,这意味着政权失去了道统,现在就靠着全民在物质上的纸醉金迷来延续治统。如果连物质享受也没有了,那治统也就不复存在。道统和治统统统丧尽之后,中国社会只能是再次进入朝代更替的丛林社会,千里饿殍血流漂杵那都是轻的。在现在这纸币时代终结的大变局时代,如果就这么错失机会沉沦下去,大汉民族以后基本上就是给全世界做肉羊的命,白人们来中华大地上巡游,看到几个黄种人长得白白嫩嫩的,满意的点头说,:“这几个好,今天中午就吃它们了,切大块,烤5成熟。”
   
    这么一看,即便是外储可以拿来直接用,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挤兑。奥巴马能吸引产业资本回流美国,靠的是有效降低其经营成本。到现在,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说法,美国工业企业账面上的经营成本只比中国高5%,而且由于没有隐性的社会贪腐成本,说不定美国企业的成本比中国企业还要低上一两个百分点。这种研究不说靠不靠谱,至少趋势很清晰:中国工业企业的负担太重,而且越来越重;而美国工业企业的负担在日益下降。照这么下去,产业资本一定会选择美国而放弃中国。
   
    怎么办?只能是给立刻给中国企业减负。这事甚至是刻不容缓,到了不减税就要亡国的地步。就中国这种负福利的国家,居然税负全球第三,这简直让人没法理解。降税是势在必行的事,而且是排在第一位的事,也是留住产业资本唯一的办法。然而,我对此基本上不做指望。减税?这事喊了多少年了,减过吗?今年因为国际油价下降,我国政府看了不爽,甚至还借机加了两次燃油税。现在你加一块钱的油,有四毛五都是税钱。这种加税思路真是匪夷所思。油价下跌的原因只有一个:企业都快挂了,没需求了,于是油价跌了。这时候不去补贴企业,反而趁机加税,给企业增加负担!你让我怎么能指望中国政府能真真正正的减税?所以,可以预料的是,中国的产业资本还是会持续的外流,经济会日益萧条,而外储的减少,会呈现出加速度恶化的情况。
   
    现在的世界大致可以分成四极,美国、日本、中国和欧洲。美国人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为了应对纸币时代终结的到来,已经准备了六年,现在看起来算是卓有成效。日本走在第二位,安倍经济学已经用到了极致,效果比不上美国,但也还不错。中国目前在喊口号,试图用“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为外储使用开辟一条途径,这其实是延续之前使用外储的思路:把钱送给外国人,补贴外国人的消费力,再让他们来中国买东西,曲线补贴中国人,只不过送钱对象,从老美变成了周边的穷国。而欧洲诸国目前非常混乱,一团散沙。有像希腊这样耍流氓的,也有个别像德国这样启动工业4.0革命以吸引产业资本的。工业4.0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将电脑技术与德国传统的精密加工技术高度结合,甚至达到人工智能的高度,代表性的技术就是3D打印。这算是加工技术的革新,称不上什么革命,大概也能刺激部分产业资本回归。
   
    在未来来看,中国如果试图和走在了前面的美国和日本竞争,这简直是自取其辱。剩下的无非就是中国和欧洲,谁死在前面的问题。要我个人来看的话,欧洲政府好歹都是民选政府,老百姓日子苦点难点,骂个娘游个行,把总统换上几个,气也就消了,不至于造反。而中国人民,现在是全民狂躁,每个人都是一肚子气,看着整天做梦的政府,气都不打一处来。这两年来东部城市还好点,西部三四线城市,没事就搞出十几万人规模的散步,甚至连铁路线路的选择问题,都要出来散一把,推翻几部警车做消遣。所以中国要和欧洲比长命,我是真不看好。中国要能在这场时代剧变中活下来,还是只能靠自己,靠唯一的变数:外汇储备。
   
    给企业减税这种事不指望了,所以外储将始终面临强大的挤兑压力。在这个前提之下,使用外储必须非常讲究,最重要的是保持流动性,以随时应对大额挤兑,也就是资金不能被困死在项目里头。用保持流动性做标准的话,一带一路的项目全是垃圾。指望周边那些野人国的公路桥梁高铁能产生利润?全世界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不挣钱。即便是中国最富裕的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铁:京沪高铁,2011年通车,号称到2014年底就实现了12亿的盈利,震惊全球。但这个盈利只是经营现金流上的盈利,也就是国家不用再补贴经营亏损了,仅此而已。但这12亿的所谓利润,相对于项目2200亿的总投资,每年光资金成本就有200亿,这利润连资金成本的零头都比不上。至于想要把投资拿回来,还不知道要多少年。所以这2200亿,就此被困死在项目上,算是永无脱身之日。连京沪高铁都是如此,国内其它高铁线路,更是统统都处于经营亏损状态。所以全世界的资金,都不愿意投资于基础设施。现在中国跳出来愿意花钱当冤大头,当然是群起响应,想要从中国身上割一块肉。全世界看着中国都惊了,这世上竟然还真有这种奇葩,拿着自己的外储不当钱,死活不肯用在自己身上,非要去别人家里搞基建,改善人家的产业环境,增强别人的产业竞争力,让别人可以虎口夺食,把你中国正在苟延残喘的制造业争夺过去。这种活雷锋真是前所未有,唯有在中国的御用二逼经济学家们的指引下,才能出现这种荒谬的事。
   
    顺带说一下,按照御用二逼经济学家们的说法,一带一路的建设之中,可以聘用中国的施工总承包队伍,采购中国厂商生产的钢筋水泥,这样我们的外储就没有浪费,全都花给了自己的企业。这事儿如果真能实现,那么我国在做雷锋的同时,算是兜了天大的一个圈,给中国制造业补充了那么一点子购买力,没有把外储全浪费掉。当然了,在人家老外看来,你中国有钱不花在自己身上,非要兜一大圈,贴钱贴人贴材料,把人家的基础设施建起来,这事儿真是傻得无边无际,不过站在补充消费力的角度来看,勉强还有那么一丁点的道理。然而这个计划实施起来,那难度超乎想象。基建施工总包单位的选定在各个国家都是异常敏感的政治性事务,你中国能不能成功拿到项目先不说,起码钢筋水泥这类原材料一定是要就地采购的,绝对不会从你中国千里迢迢运过去。另一方面,你的外储花到周边这些穷国手里,人家是不是允许你这笔钱流回来,这根本是不可控的事。都知道纸币时代面临终结,美元一定要回流美国,欧元的信用又面临生死考验,崩盘就是个时间问题。这个时候手里有美元那就是宝贝,谁舍得它随便流出境内?简单的扳起指头数数看,有多少国家正在实施严厉的资本管制?希腊、俄罗斯、委内瑞拉、阿根廷、印度、印尼、泰国、菲律宾······几乎遍布一带一路。钱进去倒是容易,想出来难如登天。这些个国家的外汇管制力度,那可真不比中国弱。像俄罗斯这种流氓,你要转一笔大额美金出境,人家银行可以直接把你的申请扔到窗口外面,然后再找几条大汉揍你丫一顿,再把你口袋里的财物全部搜刮一空。要知道在国际上做投资,想做老大,想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投出去的钱能顺利拿回来,是需要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的。黑吃黑的事,在国际上那简直就是常态。而中国军队的武力值,这事儿就不细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正大概在叠被子踢正步这种形象工程领域,中国军队还是能横扫全球的吧。
   
    这么一审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着眼的基建项目,本身都是绝不挣钱的垃圾,钱投进去不会有任何流动性,只能被困死在里面,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指望把工程拿回来做,顺带卖点中国的产品,然后再把外汇挣回来,这事儿也根本就不可控。指望这么个不靠谱的计划来挽救生死边缘的中国制造业,这就是痴人在说中国梦。
   
    再进一步说,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无非就是个修桥修路计划,即便我们天真的设想全部成功,真的能由中国的施工企业中标,真的能采购中国的建筑材料,并且资金能顺利的回流,那又怎么样呢?无非是补贴了钢筋水泥这类产能过剩行业而已,这甚至会导致资源进一步向这些个产能过剩行业集中。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能已经达到12亿吨的惊人规模,但其中三分之一的产能只能长期闲置,炼钢炉熄火停产。当年度中国生产了7.6亿吨粗钢出来,就这也还消化不了,只消化了6.7亿吨。中国的粗钢消耗量只相当于自己产能的一半。要真把中国的炼钢炉全部点火运转起来,足够供应全世界之所需。要知道有炼钢企业的可不止你中国这一国,在全世界范围来说,欧盟一年能生产1.7亿吨粗钢,日本能生产1.1亿吨,连韩国一年都能生产出7千万吨粗钢出来。人家的钢材质量可都比你中国的好,价格也不比你中国贵。现在全球经济都在萎缩,危机就在眼前,所有国家都在缩紧裤袋过日子,粗钢需求量持续萎缩,连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是一年不如一年。这个时候把宝贵的资源投入钢筋水泥这种夕阳行业,而不是更有竞争力的高新科技和精密制造领域,这钱怎么看都是白花了。你中国手里的这点财富全都浪费在过剩产能之上,人家的资源可不会这么瞎搞,都是往有竞争力的产业上投。纸币时代终结之时,所有的资金都是万分宝贵,花完了可就没有了。中国虽然手里有着一笔天量的外储,这是未来最大的变数,但是折腾来折腾去,非要自己困死在外国基建项目上,兜一个天大的圈子,突破种种的现实障碍,去尝试补贴自己的过剩产能!而嗷嗷待哺的新兴产业,却长期经受资金缺乏之苦。这事儿的荒谬程度,我实在是不知道应该怎么批评。中国就好像是踏入了一环套一环的金融陷阱之中,无论如何都不能脱身。我们的经济学界、我们的决策者、我们的舆论,统统都在说着陷阱里的逻辑。越是不将自己的钱当钱,就越是经济学界的正统理论,就越是受到吹捧。这真是岂有此理。
   
    本文行文至此,已经有2万6千字,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说外汇储备,甚至可以称得上啰嗦。对于国内的二逼经济学家关于外汇储备不能直接使用的理论,本文也极尽嘲讽。我的建议很明确,外储应该直接投入到国内的竞争性产业领域,凡是能和国际上的同行竞争一把的企业,科技研发企业也好,装备制造企业也好,精密加工企业都好,都能投。资金使用形式可以多样,提供贷款也行,股权投资也行,甚至要以股权投资为主。扶持起中国有竞争力的企业,比投一带一路的基建项目要强得多。但是这个操作极其复杂,比干基建复杂多了。如何鉴别企业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这个事情对我党的要求太高了。想想我党在风电和光电企业上都扶持过一些货色,都上过什么恶当,就知道这事有多不靠谱。随便说两个难点:政府要具备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首先,政府官员必须是真正的技术官僚而不是政治官僚;其次,政府的决策机制必须公开透明,不能暗箱决策,以避免其中可能的贪腐和利益输送。但这些难点根本就无从克服。所以,即便我们明知道减税将能尽可能多的留下外储,而合理的使用这些外储,将为中国经济补充难得的竞争力,但这一切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所以,我本文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各位。在中国的面前,确实有着一条理论上成立的生路。但这条生路,却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根本走不通。而你们各位,也将由于你们从不关心政治,从不发出怒吼,从不对这个国家提出任何的批评,而陷入悲惨的境地。你们中至少有一半人,将会在未来两年内失业。由于这个国家根本不存在社会福利制度,所以你们只能饿死。如果你们不愿意饿死自己,那你只能绿着眼睛提起刀,踢开邻居家的门,将他杀掉吃肉。但是在你动手之前,你的邻居可能已经杀到你面前。这个国家将迎来惨烈的两脚羊时代。
   
    而这,都是因为你们的懦弱,因为你们对这个政府的纵容!因为你们的沉默!因为你们自称是小市民,是小老百姓,是缩着头过日子的普通人!你们今天越是畏畏缩缩,你们的明天就越是悲惨。你们纵容这个国家放弃了最后的生机,那你们就只能迎来惨烈的死亡。纸币时代的终结,对你们来说,就意味着两脚羊时代的开启。而这,就是你们最终的报应。
   
    (全文完)

原题:纸币时代的终结—2015上半年经济综述,作者:天涯用户名“蛮族勇士”,围脖用户名“月下鹰翔”
   
    - (博讯 boxun.com)


from 博讯 http://www.boxun.com/news/gb/pubvp/2015/07/201507220206.shtml#.VbBhZPlVh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