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明報專訊】香港政治就是這樣的有趣。
這邊廂,建制中人以為在佔領運動過後,若然能夠將反對派定性為「為反而反」、無建設性、不做實事,便可以反守為攻,將市民的支持搶回過來。於是,他們分頭行事,並且連番發炮,拋出大搞民生議題的主張,擺出一款放下政改爭議的姿態,並以此對反對派進行一次反擊。他們有這樣的想法和部署,可謂相當合理;作為政治人,他們沒有道理放過一次爭取群眾的機會。
民生議題一樣是政治爆炸品
豈料那邊廂民主黨的黃碧雲也就真的來一招檢驗水質,老實不客氣的搞起最民生的民生議題來,而其效果竟是出乎意料的震撼,殺個特區政府措手不及。在過去一周裏,一向強調民生無小事的梁振英政府,並不見得特別懂得如何處理民生議題,每日面對各界質詢,難免顯得相當尷尬。
政改是炸彈,但原來民生議題一樣是爆炸品。原本以為只要回到一些講實際的課題,便可以避開尖銳的社會矛盾,可是現實卻並非如此。
更有趣的是,在特區政府周圍,為它的施政護航的政黨、民間社團、輿論媒體,亦在整件事件之中表現得進退失據,方寸大亂。這是維護建制的政治力量的獨有尷尬處境,左右兩難:在護航的過程之中,每一個小動作或每一句說話,都只會在社會大眾面前表現失分,令其公信力進一步下跌。
的確如此,這是當建制派的難處:當初黃碧雲拿着驗水樣本來開記者招待會的時候,建制新聞媒體絕無道理給自己的敵人打着為民請命的形象出現,於是便以小題大做、借題發揮、別有用心來解讀她的行動。而沿着這樣的報道繼續下去,最理想的結果是特區政府能交出完全不一樣的檢驗結果,那麽反對派人士造謠生事的做法便可公諸於世。可是,事情再發展下去卻不單並非如此,而且更有逐步擴大之勢。面對這個情况,一個較理想的情况是特區政府迅速回應,並將整個場面控制得住。不過,事態發展也並無如其所願。而到了現在,什麽可能性都已經變為不可完全排除,那麼作為維護建制的新聞媒體可以如何自處,成為了一個問號。
建制社團的雙重性格
新聞媒體要適當的調整一下,只要轉向低調,還是可以的。但作為維護建制的政黨、民間社團又應該怎麼辦呢?這些政黨、民間社團最為尷尬的地方,是它們素來民粹主義味道濃厚,在一些鬧得熱哄哄的社區話題上,很難放棄介入其中的機會。既然食水含鉛,那便應該倡議全城驗水。一直以來它們在處理這類議題的手法都沒有太大變化:無論是什麼事情,總之要追究責任,尋求賠償。不過,現在事情衝着要想辦法保護的特區政府而來,那麼它們的姿勢便不能擺得太硬,批評也不能去得太盡。然而,若然表現得太明顯是留有餘地的話,則又怕失去群眾,給對手搶盡風頭。維護建制的政黨、民間社團的雙重性格——既要走入群眾,又要適度的批評(同時又保護)特區政府——往往令它們難以建立一個有公信力、能獨立監督政府施政的形象。假如它們要真的走進群眾,那便很難處處留有餘地、手下留情;太明顯為政府護航,便會失去群眾支持。可是,若然它們也跟着反對派一起走,那不又失去了作為建制的意義嗎?每當社會上爆發尖銳矛盾時,同類問題均會再次出現。而現在由於是「後改改」的特殊形勢,其護航功能就更為突出。亦正是這個原因,建制中人左右為難的狀况也就更為顯眼。
當然,以上所講的,並非新的現象。上世紀1970年代親中陣營要配合「愛國反霸」路線時,也很自覺不要對港英殖民政府造成太大衝擊,於是在勞資衝突上較為克制。現在,身分更是建制的一部分,那就更需要「適可而止」。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建制亦要考慮選舉政治,太偏重於護航,就等於「政治自殺」。而萬一連特首人選亦不排除可以出現轉變,則無條件的護航可能會令這些政黨、社團賠了夫人又折兵。建制中人應該如何自處(意思是為自己的政治前途打算),的確是一門學問。
難獨立自主 公信力永打折扣
當然,我們都明白,北京自有打算。問題是:北京的計算總是權宜之計,而解決不了長遠的問題。長遠來說,他們需要拓展群眾,擴展勢力,搶到大多數選民的選票。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需要建立另一種建制派。那些一眼便可看得出是建制的建制派,只能在原有的支持群眾中繼續取得支持,而不會向外拓展,佔據新的地盤。而在未能拓展新的群眾基礎的情况下,建制派的政治影響力注定有所局限,難當重任。但在香港當建制派就是難以獨立自主,而基於這個原因,其公信力永遠要打個折扣。
這是頗為諷刺的事情:特區政府依靠這樣的建制派為它的施政護航,其實作用有限。而以護航為它的一個重要角色的建制派,很難改變巿民對它的印象,前途亦相當有限。
這是香港的建制派的結構性問題,改不了。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5/07/blog-post_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