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雙十的期待,一些大陸人表現得要比台灣人更熱烈。他們期待聽到台灣的總統發布的獻辭,從獻辭裏尋找華人民主之光,以此作為不死之心的慰藉,好應付在大陸的慘淡境地。民國的「國慶日」越來越成為陸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今年更是如此。
馬英九在獻詞裏對海峽對岸喊話,「此時此刻,正是大陸走向民主憲政最好的時機」,並且嫻熟地化用鄧小平的格言,呼籲對岸「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馬英九也許不知道,在中共的24字社會主義價值觀裏,「富強」是第一位的,「民主」落在後麵。
經過這些年來意識形態的征戰,「民主」在大陸已經淪為一個可怕的詞彙,代表著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當人們提到這個詞語時,更多的是說它如何不可能,而不是真正地區辯論它可以是什麼樣。這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取消問題的方式,幾乎固化為大陸人的思維。
「民主更好,但現在不能實行,將來或許可以」,「民主要講究中國國情,不照搬西方民主」,「民主是西方試圖搞亂中國的武器」,「台灣和香港的民主都很亂,所以大陸不能實行民主」。這些在邏輯混亂的認知已經進入了多數大陸人的靈魂血液,難以消除。
從勢力上看,大陸民主的擁護者非常分散和零亂,無法在實際力量上構成民主的政治勢力。這些人被看作是異端人士,被打入另冊,被視作「新型知識分子」或「職業網友」──總的來說,就是被當成對立的人群,是要被遏製的,否則就會天下大亂。
在這種情況下,「民主在台灣」就顯得很重要。它成為大陸嚮往民主的人的「燈塔」,尤其在現在這種「遏製」非常厲害、相當成功的情勢下,馬英九的獻辭對於鼓舞對岸的少數派,具備重要意義。雖身不能至,而心嚮往之,馬氏講話感召力強勁。
這也是大陸一些人深藏於心的民主鄉愁,既然大陸無可依附、無所寄託,台灣不沉,就足以成為華人民主的原鄉,給予牽腸掛肚的愛與哀愁。所以,兩岸之間,到底是用經濟統戰為先,還是以民主統戰以守為攻,體現了兩岸處理彼此關係的不同策略。
大陸持有民主思想的人,猶如喪家之犬,在輿論上、經濟上及政治上越來越邊緣化。然而,當這些類型的邊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又會匯流成別樣的影響力。雖然新技術的衝擊沒有想像中大,但它給強人也造成心理陰影,招安式收服也許正在成為一種選項。
讓人擔心的,倒不是民主鄉愁的寄放,而是對民主本身的碎片化理解,以及由此帶來的民主萎縮為純粹的話語形式。「爭民主」的前提是要有「真民主」的理解與闡釋,可時至今日,「爭」已是不能,「真」又何從談起?麵對馬英九揮動民主旗幟的召喚,大家想一想吧。
來源:10 月 13號 東網
from 自由港 https://iyouport.com/reviews/archives/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