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为推行社会主义而出现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3000多万人口。在我家那个位于中国中部、偏穷而又寂寥的村庄四周,围着一堵如城墙一样的寨墙。人祸发生几年后的一个黄昏,当时年幼的我,随着母亲去寨墙下面倒垃圾。
母亲拉着我的手,指着寨墙上呈瓣状的观音土和散粒状的黄土说:“孩子,你要记住,这种观音土和榆树皮,在人饥饿煎熬到快要死的时候,是可以吃的,而那种黄土和别的树皮,人一吃就会更快地死掉。”
说完,母亲回家烧饭去了。她走去的身影,如同随风而去的一片枯叶。而我,站在那可以吃的粘土前,望着落日、村舍、田野和暮色,眼前慢慢走来巨大一片幕布般的黑暗。
从此,我成了一个最能感受黑暗的人。我也过早地懂得了“黑暗”,不仅是一种颜色,而且就是生活的本身,是中国人无可逃避的命运和承受命运的方法。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我童年的中国。它富裕、强势,因为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它像一道强光,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可在这道强光之下,光线愈强,阴影愈浓。
我看到了当代的中国,它蓬勃而又扭曲,发展而又变异。腐败、荒谬,混乱、无序。每天、每天所发生的事情,都超出人类的常情与常理。人类用数千年建立起来的情感秩序、道德秩序和人的尊严的尺度,正在解体、崩溃和消散。
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焦虑和不安,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什么,又在惧怕着什么。这样期待的不安和恐惧,构成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焦虑心。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国家的那列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会把人们带到哪儿去。更没人能够告诉我们,当金钱与权力取代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取代了民主、自由、法律和道德的理想之后,人心、人性、人的尊严,应该用怎样的价格去兑换。
我 记起了十余年前,在我的家乡河南省,我反复去过的那个艾滋病村。那个村庄一共800多口人,却有200余口都是艾滋病患者,而且在当年,他们大都是30至 45岁之间的劳动力。他们之所以大批的感染艾滋病,是因为想要在改革中致富,过上好日子而有组织的去集体卖血所致。在那个村庄,死亡像日落一样必须和必 然,黑暗就像太阳从天空永远消失了一样久长和永恒。
在有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今天的人们,大都可以做到看见老人倒在街上,却因为担心遭讹诈而 不去搀扶,即使明知老人流出的血也是红的、热的。一个产妇在医院死在手术台上,而所有的医务人员都逃之夭夭后,留下的只有人性和灵魂在黑暗、寒冷中最微弱 的喘息与尖叫。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社会?
但是,在这种黑暗中感知生活,正是作家的职责。
我想到了《旧约》中的约伯,他在经受了无数的苦难之后,对诅咒他的妻子说:“难道我们从神的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这最简单的一句答问,说明了约伯深知他的苦难,是神对他试炼的一种选定;说明了光明与黑暗同在的一种必然。
而我,不敢说自己如约伯一样,是神选定的惟一试炼苦难的人。但我知道,我是上天和生活选定的那个感受黑暗的人。我躲在光明边缘的灰暗之中,提笔写作,寻找爱和善,寻找一颗永远跳动的心。
习近平主席上周在一次座谈会上与电影人和作家见面。据官方媒体报道,习主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而我相信,只要对真正的艺术怀着虔诚的追求,即使在这黑暗中写作,也能找到微光和温暖,找到爱和善。
作家阎连科最近出版的英译本作品是《受活》(Lenin’s Kisses)。本文改编自他接受2014年弗朗茨·卡夫卡文学奖的领奖词。英译稿由卡洛斯·洛加斯(Carlos Rojas)提供,中文稿经阎连科本人审定。
母亲拉着我的手,指着寨墙上呈瓣状的观音土和散粒状的黄土说:“孩子,你要记住,这种观音土和榆树皮,在人饥饿煎熬到快要死的时候,是可以吃的,而那种黄土和别的树皮,人一吃就会更快地死掉。”
说完,母亲回家烧饭去了。她走去的身影,如同随风而去的一片枯叶。而我,站在那可以吃的粘土前,望着落日、村舍、田野和暮色,眼前慢慢走来巨大一片幕布般的黑暗。
从此,我成了一个最能感受黑暗的人。我也过早地懂得了“黑暗”,不仅是一种颜色,而且就是生活的本身,是中国人无可逃避的命运和承受命运的方法。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我童年的中国。它富裕、强势,因为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它像一道强光,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可在这道强光之下,光线愈强,阴影愈浓。
我看到了当代的中国,它蓬勃而又扭曲,发展而又变异。腐败、荒谬,混乱、无序。每天、每天所发生的事情,都超出人类的常情与常理。人类用数千年建立起来的情感秩序、道德秩序和人的尊严的尺度,正在解体、崩溃和消散。
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焦虑和不安,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什么,又在惧怕着什么。这样期待的不安和恐惧,构成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焦虑心。
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国家的那列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会把人们带到哪儿去。更没人能够告诉我们,当金钱与权力取代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取代了民主、自由、法律和道德的理想之后,人心、人性、人的尊严,应该用怎样的价格去兑换。
我 记起了十余年前,在我的家乡河南省,我反复去过的那个艾滋病村。那个村庄一共800多口人,却有200余口都是艾滋病患者,而且在当年,他们大都是30至 45岁之间的劳动力。他们之所以大批的感染艾滋病,是因为想要在改革中致富,过上好日子而有组织的去集体卖血所致。在那个村庄,死亡像日落一样必须和必 然,黑暗就像太阳从天空永远消失了一样久长和永恒。
在有数千年文明的中国,今天的人们,大都可以做到看见老人倒在街上,却因为担心遭讹诈而 不去搀扶,即使明知老人流出的血也是红的、热的。一个产妇在医院死在手术台上,而所有的医务人员都逃之夭夭后,留下的只有人性和灵魂在黑暗、寒冷中最微弱 的喘息与尖叫。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社会?
但是,在这种黑暗中感知生活,正是作家的职责。
我想到了《旧约》中的约伯,他在经受了无数的苦难之后,对诅咒他的妻子说:“难道我们从神的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这最简单的一句答问,说明了约伯深知他的苦难,是神对他试炼的一种选定;说明了光明与黑暗同在的一种必然。
而我,不敢说自己如约伯一样,是神选定的惟一试炼苦难的人。但我知道,我是上天和生活选定的那个感受黑暗的人。我躲在光明边缘的灰暗之中,提笔写作,寻找爱和善,寻找一颗永远跳动的心。
习近平主席上周在一次座谈会上与电影人和作家见面。据官方媒体报道,习主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而我相信,只要对真正的艺术怀着虔诚的追求,即使在这黑暗中写作,也能找到微光和温暖,找到爱和善。
作家阎连科最近出版的英译本作品是《受活》(Lenin’s Kisses)。本文改编自他接受2014年弗朗茨·卡夫卡文学奖的领奖词。英译稿由卡洛斯·洛加斯(Carlos Rojas)提供,中文稿经阎连科本人审定。
from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41023/c23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