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因爲撤換梁振英的消息,]時下不少抗爭動員在反抗特區政府的過程之中,都會以目前特區領導層隨時倒台為假設,與其討價還價,不如企硬、「鬥大」,博特區政府又再內爆一次,取得最大成果。』
如果搞抗爭的人真的是這樣想就會「死得人多」。難道是因爲中央要「撤換梁振英」,他們才會起來抗爭?如果中央不「撤換梁振英」,他們就選擇…選擇什麽我也不知道,請呂大樂説明一下。至於什麽是「取得成果」,我也不是很清楚。我清楚的一點是,在政治上,如果一方要求民主而執政的一方不接受,那雙方就要進行角力。當一方不能繼續角力,均衡改變,定局就會出現。
「抗爭」是一種角力行爲,是戰鬥的一種表現。你可以有武力的戰鬥有非武力的戰鬥,但戰鬥的方式不會影響角力這個根本要素。摔跤角力的勝利條件是一方倒在地上,象棋角力的勝利條件是一方被將死,游泳角力的勝利條件一人先到終點。不管怎樣,角力最後結果就是一方不能繼續這個遊戲,或不能達到勝利條件。在政治上,一方要求民主而執政的一方不接受,假如要求民主的一方能勝利,這就代表執政方不能繼續這個遊戲,或不能達到勝利條件,它就自然會倒臺。不管你是否以這個目標出發,你的抗爭如果勝利,你就會看到這個結果。如果要抗爭又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你就是不明白自己在玩什麽遊戲。
呂大樂又說:「回歸10多年以來,問題倒不是政治體制內的反對派日趨壯大,利用政治實力去衝擊特區領導層,而是外間群情洶湧,再加上政府不時發生內爆,他們也實在沒有必要多想什麼殊途政策或針對施政去提出反建議,而是只要做好反對派的角色,便功德圓滿。而Plan B(撤換梁振英改由他人執政)傳聞對他們的真正影響,不在於會否調整站在政府對面的角色,而是政治博弈的邏輯發生了很微妙的變化。」
我看不到這個Plan B甚至於梁振英有任何關係,勝利條件不會因爲一個人而改變。梁振英充其量只擔當了催化劑的角色,你換唐英年上臺我相信形勢都會差不多。回歸後「反對派」並沒有採用今天的方法去「抗爭」,是因爲他們並沒有這份覺悟(我相信他們到今天也沒有),他們希望以議會政治去達成民主變革這個目標,也就是說他們過去是在玩另一個遊戲。這十多年來,「反對派」説服、大罵、哭訴、哀求、談判,什麽方法都試過無效,又因「反對派」内部發生路綫之爭而發生分裂、分合,又有公衆看不過眼,自行組成政治組織才出現今天的現象。但到目前爲止,我還看不到他們有進行抗爭-政治角力的決心。或許他們的「抗爭」不需要角力,只需要叫口號,叫叫「愛與和平」就可以把民主叫出來。或許這個世界真的有神靈,神靈會下降奇蹟還說不定。(爲什麽神靈不幫助敍利亞?敍利亞問題是否比香港更為逼切?)
不管怎樣說,今天的政治活動明顯與Plan B無關,也不應該把Plan B計算在内。梁振英是否處於特首一位與民主變革無關。民主變革關乎整個政治制度,趕跑了一個特首並不會引起制度的改變,考慮這個問題是浪費時間。有時間想這些還不如想一想應如何造成勝局。
from 山中雜記 http://montwithin.wordpress.com/2013/06/09/%e5%91%82%e5%a4%a7%e6%a8%82%e4%b9%8b%e6%92%a4%e6%8f%9b%e7%89%b9%e9%a6%96%e8%aa%aa%e6%b2%92%e6%9c%89%e4%bb%bb%e4%bd%95%e6%84%8f%e7%be%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