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30524/c24bremmer/zh-hant/
美國能源自給重塑國際政治
伊恩·布雷默, 肯尼斯·A·赫什 2013年05月24日
現在,你可能已經聽說美國能源革命了。鑽探技術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已經讓人們在美國找到了新的油氣儲藏,足以顯著降低美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以下數字會說明問題:美國石油產量已扭轉了持續30多年的下降趨勢;過去三年,美國從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歐佩克)產油國進口的石油數量減少了20%以上;過去五年,美國天然氣的儲量和產量均顯著增加,而價格則下降了75%。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預測,美國可能在2020年前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產油國,並可能在2035年前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這將改變格局。
這並非免費的午餐,但也不應該懼怕它。石油的生產流程很複雜,而且耗資不菲,如果這個行業不夠小心,還可能會給環境帶來危害。但它的潛力很驚人。國內就業已開始明顯增長,經濟擴張也已開始顯著增強。
但我們不要只着眼於對美國的影響,應該考慮它對於世界其他地方有着怎樣深刻的意味,因為這場革命也會對國際政治和全球經濟帶來重大變化。
自二戰結束後,「資源短缺」這個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的主導力量之一。如今,多虧了美國油氣行業的技術知識和大膽開拓,我們已經迎來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資源豐富」將成為常態。技術將把美國變成一個能源出口國,同時也會找到隱藏在其他國家的儲備。由此導致的供應激增意味着,全球能源行業將開始像一個更「正常」的市場那樣行事,在這個市場上,供需會更平衡,優質產油國手上集中的權力也會更少。
能源豐富的國家,比如像俄羅斯、沙特阿拉伯或委內瑞拉,可能會遇到嚴重的麻煩。更高的能源價格和市場支配力,讓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得以用補貼和其他社會開支項目提升自己在國內的支持率,但當它們的顧客能自己生產出更多能源,或者有其他供應商可選時,它們將被迫快速且明智地適應產生的後果,或是對那些後果採取應對措施。
另外一個重大轉型將來自美國外交政策的改變。二戰初期,美國供應了全世界63%的石油,德克薩斯州是全球石油供應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阿拉伯半島、伊朗和伊拉克生產的石油加起來還不到5%。但到了1960年,新發現的能源促使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內瑞拉聯合起來,成立了歐佩克。在接下來的10年,中東和北非國家的日產量增加了1300萬桶,歐佩克的成員國開始要求從在它們的領土上開展業務的西方石油公司那裡獲得更大份額的利潤。卡塔爾、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尼日利亞也加入了歐佩克。
隨後事情發生了質變。1971年3月,德州的生產能力達到了頂峰。在接下來的5年里,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幾乎增加了一倍,而其他生產商也獲得了重要的市場支配力。1973年10月的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促使歐佩克發出石油禁令,我們此後便一直生活在畸形的市場之中。從那時起,如何獲取外國石油就成了美國外交與安全政策的核心議題。
讓我們快進到2013年。隨着美國在努力進入能源自給的新時代,政府將更不情願去冒險損失生命,它在確保油氣能自由通過危險地帶的問題上投入了大量資金。這對中東來說尤其重要——不管效果是好是壞,奧斯曼人,之後的歐洲人,以及最近的美國人,都在維持該地區的和平。美國並不打算完全放棄這個地區,起碼在世界經濟仍然嚴重依賴經由霍爾木茲海峽的貿易往來,而且以色列仍存在安全風險的情況下不會這樣做。但是,隨着美國對中東的能源依賴的降低,華盛頓在當地承擔風險和責任的意願自然也會降低,至少在這個財政拮据的年代,這種意願就顯得更缺乏依據了。
有趣的是,雖然該地區的動蕩對美國的影響在減少,但是對中國的影響卻在增加,而且中國也會更直接地捲入當地政治。據國際能源署推測,到2030年,中國近80%的石油都將依賴進口,而且這些原油中的大部分都將來自北非和中東。有些估計數據顯示,中國的頁岩氣儲備甚至比美國的還要多,但中國目前還沒有開採它們的技術和知識。
即便中國迅速掌握了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術,它也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把所有必要的基礎設施部署到位,使中國國內的油氣行業成熟到每年都能有大量產出的程度。
因此,隨着中國參與他國政治的意願增加,中國領導人將會希望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而能源蘊藏豐富的中東政府在失去來自歐美的大客戶後,必然會對他們能找到的所有富有的外國友人表示歡迎。
與所有革命相似,美國豐厚的新能源貯藏提出了一些引人矚目的問題。美國的參與減弱和中國的參與加強將使這個世界上最不穩定地區發生什麼變化?在一個歐佩克已經喪失了大部分市場支配力的世界中,下一代沙特領導人對自己國家的未來還有什麼期望?卡塔爾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政府的支持,以及中國把阿聯酋作為人民幣離岸貿易中心的興趣會否使沙特陷入危險的孤立狀態?伊朗的革命能否滿足人們建立一個更加現代的經濟體的要求?
這些問題跟美國關聯在減少,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新世界。
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是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著有《各自為政:零國集團世界中的贏家與輸家》(Every Nation for Itself: Winners and Losers in a G-Zero World)。肯尼斯·A·赫什(Kenneth A. Hersh)是NPG能源資本管理公司(NGP Energy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執行官。
翻譯:陳亦亭、陳柳
from 椰子樹下打盹的哲學家 http://tw.myblog.yahoo.com/jkt921/article?mid=18184